? 郑恩来对于西洋之行到底是与国有益,还是劳民伤财之举并不如何关心,他心中牵挂的唯有郑和一人而已,在他看来,爹爹这些年为朝廷六下西洋,宣扬大明国威,行靖清海疆之举,着实为朝廷立下不少功勋,如今年过花甲,却遭受一帮文人指责,心里多少有些不痛快!“
郑和说了一通话儿,心头隐隐的怨气似乎消除了不少,目光落在了那张大大的海航图上,轻轻叹了声道:“有些话儿他不能说,文人如此贬低下西洋,并非是与国无益,劳民伤财几句官面上的话儿,这些话儿,说到底不过是文人用来糊弄天下百姓的场面话儿,真正的原因,是他的身份?“
“一个太监,掌管海运,有兵有钱,权力极大,文臣忌惮内宦得势会坏了朝纲。他们认为天朝上国可以自给自足,不与他国通商无足轻重,异域小国更不可能有能力毁了大明江山,而内宦掌权却可能让天下大乱,因此竭力反对宦官主导的海运,除此之外,还有当今的圣上,这位性子儒雅,治国主张以积蓄民力,宽行省狱,力行节俭的好皇帝,对他多有忌惮。
欲开海商必有强大水师方可,宠大的水师俨然海上一国,当年雄才伟略如永乐皇帝,也不敢让文人,武将统领队伍下西洋,其目的便是不放心,而以太监统领舰队,太监无后代,就没有裂土之心,且很难在士卒间建立绝对的权威,用他们才放心,可当今的圣上,自问没有永乐皇帝的魄力,他西洋之行,所到之处,海外诸国莫不是臣服,而他的船只人数两万多人,多是大明精锐将士,巨大的贸易,足以养活这些将士,皇帝如何放心得下,他的西洋之行,不是劳民伤财,实则是权力过大,引起当今圣上内心深处的忌惮之心罢了?“
郑和独自想了一阵,只觉得那帮文人可笑的很,一句“劳民伤财”就能抹杀下西洋所带来的好处么,可笑,这些年倒是没下西洋,可朝廷户部如何了,稍有水旱,灾难,就难以征调济民了,想当年永乐皇帝,编撰《永乐大典》,行迁都之举,外部南征交趾、北征蒙元,处处用兵,处处花钱,然而百姓充实,如今不过是修建一座将要完工的大报恩寺而已,竟引起群臣恶骂,可笑,可笑啊?“郑和大笑了几声,似是出了心头一股怨气,望着那张海图喃喃道:“劳民伤财?好一个劳民伤财啊,我大明疆土“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尽入版图。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贡,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縻者,不在此数。呜呼盛矣!如此疆土,比起大宋一朝如何?“
“大宋一朝,疆土不及我大明一半,土地更是不堪——?“郑恩来扶着郑和有些颤抖的身子,轻声道。
郑和道:“疆土不及我大明一半,田亩产量不及大明,如此说来,大宋一朝的百姓赋税岂不是比我大明要重的多?“
郑恩来叹了声道:“是!“
郑和大笑,道:“可大宋百姓如何?“
郑恩来道:“富裕无比!“
郑和再一次大笑,声音在小楼里长久回荡,震得那两座书架微微晃动。
郑和大笑了几声,双眼了涌出了泪水,朗声道:“好一个“富裕无比?”如今我大明岁入多少,你可知道?“
郑恩来想了想道:“孩儿前些时日去了户部,听说洪熙一年,陛下奖励农耕,减免赋税,国库岁入四百万两白银!“
“四百万两?堂堂大明国,岁入不过数百万两,还不如西洋一年所得?可见一味的阻止下西洋,并非能让我大明百姓丰衣足食啊?“郑和说到这儿,重重的一叹,语气小了许多。
郑恩来知趣的不再说话。
小楼立即变得安静无比。
许久,才听得一声叹息,道:“景弘对你不止说了这个好消息吧?“
郑恩来点了点头道:“王公公还让儿臣告诉爹爹,太子颇有成祖之风,为父的西洋之行,只怕是要落在了他的肩上了,只是这帮文人对为父不放心,怕是要借这次机会打击爹爹,让孩儿告诉爹爹今日午朝务必到,那五十万白银,还要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说得一清二楚,唯有如此,方能让太子取信爹爹,重下西洋之举?“
郑和喃喃道:“重下西洋?“
许久,郑和目光一闪,立即恢复了往日的萧杀之气,朗声道:“你去告诉景弘,午朝我必定到,这一次,我郑和不但要到,还要让那帮文人看看,我郑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区区五十万两白银,还入不得我郑和的法眼?“
“是!“郑恩来这一年多来,还是头一次看到爹爹流露出如此慑人的目光,急忙应了声去了。
郑和望着郑恩来消失的身影,缓缓收回了目光,重新落在了那张海图上,那红色的光圈鲜红无比“麦加,我郑和一定会来的?“
明代行朝会之始,可上推到甲辰年(元至正二十四年。这年正月,朱元璋在金陵称吴王,建百官,不久即行朝会,但大明刚刚建立不久,许多制度都直接承袭自元朝,如中书省、御史台等,但朝会制度却不徇元制。元代朝会极其简略,“每日则宰执入延春阁及别殿奏事而已”。至末年尚有臣子进言:“今国家有天下百年,典章文物,悉宜粲然光于前代……惟朝仪之典,不讲而行”,建议“参酌古今之宜,或三日二日一常朝”,也就说说,有元一朝,“得奏事者”只有中书省、御史台、宣政院、枢密院等“二三大臣”以及怯薛近侍“数人而已”。 无疑,这样的“朝会”很不利于扩大皇帝的信息来源,而朱元璋是个善于总结历史教训的人,建立大明后,认为元失中原的重要原因,就是权臣蒙蔽、威柄下移,他自然将其视作弊政而予以彻底改造。应该说,明代朝会制度设计的初衷,是直接受到元代朝会接见面过窄的反面启示的。
元朝朝会的特点,与其游牧民族“行国”、“行殿”的立国传统密切相关。朱元璋虽反而行之,但他一手创立的朝会,与汉、唐等汉族王朝的朝会相比,显得要繁琐了许多, “大小公私之事并令公朝陈奏”,如此一来,皇帝要在朝会上所理之事异常繁碎,《明会典》载洪武二十八年所定各府部衙门“合奏启事目”,达款,除了选举、盘粮、建言、决囚、开设衙门等大事,以及灾异、雨泽、囚数等类奏事项,还有许多像“收买牛支农具”、“追赃不足家属”之类的杂事。凡涉及“军中机密事情及守卫门禁关防等事”,许官旗军人“径奏”;民间词讼,也往往“实封闻奏”。 有司所守之事,亦须一一面请,就连守卫皇城官军搜检出被盗内府财物,也要引到朝门,由皇帝亲自发落。可谓“烦渎”至极。“
好在这多限于早朝,相对于午朝,繁琐程度大大降低了不少,不但地点不固定,就是上朝的人员,也是流动性极大,与其是说朝会,不如说是君臣相约一起谈些国事的聚会。
杨峥选择午朝的地点是御书房,参加朝会之人,也不过是数十人而已,除了当事人外,还特意命人请来了杨士奇。
随着午后的钟声敲响,杨峥在陈芜的指点下,开始步入了御书房,端坐在太师椅之上,接受群臣朝拜。
一番参拜后,工部尚书,杨士奇、户部侍郎陈山、还有几个户部同僚都安然坐在了左侧的长椅上,而右侧除了一个工部尚书负有修建大报恩寺职责之外,与郑和,王景弘、郑恩来端坐在右侧外,倒也没有其他文人坐了过去,俨然是两级分化。
杨峥看着好笑,却是不动神色的看着今早送来的奏章,奏章的内容差不多,一致支持陈山稽查大报恩寺五十万两亏空一事,杨峥只是轻轻扫了书桌上千遍一律的奏折,便让人撤开了。
几个户部的官员不动神色的将杨峥的这一幕看在眼里,眼里闪过一丝担忧之色,反而是左侧的郑和与王景弘悄悄对望一眼,眼里闪过一丝喜色,看样子这太子倒也对那些奏折不想理会,这样的局面可就是对自己大大有利了。
陈山面色有些不悦,太子今日在书房的态度,让他多少有些郁闷,今日午朝将大报恩寺亏空一事不放在大殿上,反而在御书房里讨论,再者,参会人员,不过是几个人,让他颇有一拳打出去,软绵绵的感觉。
^^^^^^^^^^^^^^^^^^^^^^^^^^^^^^^^^^^^^^^^^^^^^^^^
第二更了,天冷的很,码字手冻得厉害,所以码字速度减少了不少,请诸位多多见谅了!
!!
(https://www.tbxsvv.cc/html/47/47197/14092803.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