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女生频道 > 重回明朝当皇帝 > 对万历皇帝的一些看法

?    作者:杜车别

    声明:这里贴出的文章内容仅仅是我正在写的大文章草稿中极小极小的一个片段,由于是草稿,文章中的参考文献注释格式都不规范,目前请无论如何不要转贴。这里贴出仅供感兴趣者阅读后提出批评。

    明亡于万历的说法由来已久,满清修的明史中就说“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后人也多将之奉为圭臬,不断引用,可见深入人心的程度。

    在各种关于明朝历史的论述中,都把万历描绘成一个好色、贪婪、残暴、昏庸、无能、懒惰,……总而言之五毒俱全的,一无是处的皇帝。除了在张居正当政的十年之外,以后的万历时期,就乏善可陈。在一些人眼里万历就是一个败家子,就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然而万历果真有他们描绘的这般不堪么?

    1、酒色财气问题

    首先从广为流传的所谓“酒色财气”说起,这种说法的起源是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在万历十七年十二月写的一本《酒色财气四箴疏》,他针对万历身体状况不佳(“头晕眼黑,心满肋涨,饮食少思,寝不成寐,身体尚软”),借题发挥,无端就给皇帝横加了四个罪名,“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财气也。夫纵酒则溃胃,好色则耗精,贪财则乱神,尚气则损肝”。也就是在他看来,万历皇帝之所以身体不好就是因为酒色财气四个字。

    在评判雒于仁的言论之前,先弄明白一个时代背景,也就是明代言官的作风,这对于我们了解历史真相是很有帮助。

    明代的言官普遍的作风是立论惟恐不偏激,言辞惟恐不夸张,往往凭借着捕风捉影,小道消息,就极尽耸人听闻、夸大其辞之能事。关心的并非所论究竟是否属实,而是能否凭借尖利刻薄的言辞哗众取宠,悚人耳目,一举成名。通过骂皇帝,骂举足轻重大臣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以捞取政治资本!

    张居正当政的时候,他们是这么做的,把一个铁碗首辅弄的焦头烂额,身心煎熬,苦不堪言;张居正一死,就更是肆无忌惮,把他攻击得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在这之后,攻击的矛头就开始转向申时行以及皇帝本人了。申时行不过软弱之人,干掉他,对言官来说,不算本事,也引不起轰动效应。那么唯一的出名捷径,哗众窍门,自然首推直接攻击皇帝本人了!

    这些人的批评攻击中,十句话,倒多半有七句话是假的,,明代的小说里真话的比例大概都比他们高!后来熊廷弼也是被这些人屡次用类似的手法攻击而被无端罢免。

    了解了这些,对我们分析问题很有帮助。可笑的是许多论者往往双重标准,当那些言官攻击张居正的时候,攻击熊廷弼的时候,他们懂得具体分析。而一到这些言官攻击皇帝,就不加分析,一概采纳,信为事实,如此做法,真可谓乖谬已极!

    事实上雒于仁扣给万历的所谓酒色财气四字,没有一个是站得住脚的。

    以酒而论,没有任何实例能够证明万历皇帝饮酒过度,阎崇年在百家讲坛上唾沫横飞的说万历“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大概是他自己做梦的时候看见的。事实上明史专家樊树志在举例论证雒于仁的言论的时候,唯一能够举出的万历醉酒的例子居然是在张居正当政时期万历八年明神宗喝醉酒然后写自我检讨的事情。

    试想,如果真的如一些人所说万历十年以后,神宗纵酒无度,何至于连个象样的记载都找不出来?非要拿万历十年以前,神宗没有亲政的时候那次偶然喝醉酒来说事情?就算一个现代普通人,偶尔喝醉也是情理之中,相信没有谁会因此就无端被扣上一个纵酒的罪名。

    所以给万历这个酒字,只能认为是无端罗织,夸大其辞。

    接下来再看一个所谓的色,这大概更易让人想入非非,即便是皇帝,如果被蒙上好色贪淫四字,也就有被钉死在坏皇帝的名分上的危险。在各种攻击万历皇帝的理由中,这也算得一个重头。

    事实上在雒于仁之前就有人攻击过万历好色了,根据什么呢?万历十四年九月的时候,神宗因为生病,“连日免朝”,症状主要是“头晕眼黑,力乏不兴,……身体虚弱”,照理说这很正常,现代医学保健卫生这么发达,仍旧免不了经常有人生病,更何况古代?

    然而有个叫卢洪春的礼部祠祭司主事似乎觉得自己扬名立万,借题发挥,出名捞取政治资本的机会到了,马上就煞有介事的上疏,俨然以医生自居的分析说:“医家曰气虚血弱,乃五劳七伤所致,肝虚则头晕目眩,肾虚则腰痛精泄”“陛下春秋鼎盛,精神强固,头晕眼黑等症,皆非今日所宜有”“果如圣谕,则以目前衽席之娱,而忘保身之术,其为患也深”。樊树志解释这些话的意思就是说万历的病根在于“衽席之娱”,“即耽于女色,房事过密”,并且赞誉卢洪春说这些话是“一片赤胆忠心”。

    一个稍微具备科学精神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卢洪春说的话,不过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一派胡言!然而,在古代(甚至现代的一些人),人们似乎就相信这个,只要一个人身体有了些疾病,就情不自禁地要同好色联系起来。

    一些文人官僚们攻击张居正的时候,就用了这样的手段。张居因为得痔疮,做开刀切除手术后死的。应该说痔疮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即便是现代人,也常有人患此疾。对于张居正这样长期坐着办公,缺少运动的人来说,得这样的疾病更没有什么好奇怪的。然而就是如此普通的疾病,到了一心丑化张居正的明代文人笔下,却居然联想到其他方面,做出无穷文章来,王世贞说张居正之所以得痔疮是因为“得之多御内而不给,则日饵房中药,发强阳而燥,责又饮寒剂泄之,其下成痔”,即张居正因为好色过度,加之吃了春药,才得痔疮。

    这种无端就把疾病同**联系起来的荒谬言论,在中国可谓生命力长久。鲁迅的文章中就有这么一段“我从小就是牙痛党之一,……还记得有一天一个长辈斥责我,说,因为不自爱,所以会生这病的;医生能有什么法?我不解,但从此不再向人提起牙齿的事了,似乎这病是我的一件耻辱。……我后来也看看中国的医药书,忽而发见触目惊心的学说了。它说,齿是属于肾的,‘牙损’的原因是‘阴亏’。我这才顿然悟出先前的所以得到申斥的原因来,原来是它们在这里这样诬陷我。”,大学士许国也愤慨地说:“迩来建言成风,可要名,可躐秩,又可掩过,故人竞趋之为捷径,此风既成,莫可救止。”

    另外从明史和明神宗实录的记载来看,即便到了万历四十年以后,在某些人嘴巴中怠政的高峰时期,神宗对于应该批复的奏疏以及应该挽留的官员都是毫不含糊的加以批复和挽留的,比如《明史.列传第一百十三》中关于赵焕的传记中提到万历四十年以后的情形

    “然是时朋党已成,中朝议论角立。焕素有清望,骤起田间,于朝臣本无所左右,

    顾雅不善东林。诸攻东林者乘间入之。所举措往往不协清议,先后为御史李若星、

    给事中孙振基所劾。帝皆优诏慰留之。……”

    “明年春,以年例出振基及御史王时熙、魏云中于外。三人尝力攻汤宾尹、熊廷

    弼者,又不移咨都察院,于是御史汤兆京守故事争,且诋焕。焕屡疏讦辩,杜门不

    出,诏慰起之。”

    “兆京以争不得,投劾径归。其同官李邦华、周起元、孙居相,及户

    部郎中贺烺交章劾焕擅权,请还振基等于言路。帝为夺诸臣俸,贬烺官以慰焕。焕

    请去益力。九月,遂叩首阙前,出城待命。帝犹遣谕留。”

    上面的摘录中,“帝皆优诏慰留之”,“诏慰起之”,“帝为夺诸臣俸,贬烺官以慰焕”,“帝犹遣谕留”等记载随处可见,和某些人把万历丑化成什么都撒手不管的皇帝,只“将大臣奏章‘留中’不发,就是既不批示,也不发下”显然是不相容的,可以说又给这些人一记耳光。

    即便到了万历临死前的几年,身体状况已经严重恶化的时候,他依然尽力批复奏疏,比如当时言官弹劾首辅方从哲的时候,万历还下谕安慰告诉他不必对言官弹劾太在意“方今国家多艰,须卿鸿猷匡济,共图化理,岂可以浮言坚欲求去”。而当“方从哲称病在家”,导致内阁无人办事,神宗还派人到方府宣谕“辅臣方从哲速出视事”,当方从哲希望皇帝出面到文华殿召开会议的时候,神宗由于身体确实无法支撑(这个时候离他逝世已经不远了),他特地“派文书官到内阁传谕,因疾病缠身,无法出席文华殿会议,希望大臣谅解”。

    潞王应该也是这个情形,断然没有真的占据四百万亩土地的道理,所谓四百万亩真实含义不过就是每年从地方财政上获取四万两银子的收入而已!而且根据明史记载潞王是一个品行相当优秀的人,绝非好财贪婪之辈!他甚至每年把自己的收入用来援助国家!“翊镠好文,性勤饬,恒以岁入输之朝,助工助边无所惜,帝益善之。四十二年,皇太后哀问至,翊镠悲恸废寝食,未几薨。”,这个阎崇年几乎把明代当时的耕地扣掉了一半还多!!这样大手笔,真令人叹服!阎崇年教授研究历史看来真比写小说还来得畅快。

    下面的肆意挥霍,大兴土木就不必再详细分析了,大部分都是胡编乱造,无稽之谈!

    还有通常指责万历的一点是说他造成了党争激烈的局面,埋下祸端。这个指责也没有必要多说,事实上党争是明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发生的情况,如果不改变明代的基本政治制度,那无论如何党争都会出现,乃至愈演愈烈。将党争推到万历头上,那就未免把万历的能力看的太大了一点。

    我们最后要着重分析的一点是,许多人认为万历不过是个昏聩无能的皇帝,纵然他并没有上面这些过错罪恶,但当政几十年,也足够把明朝拖入灭亡深渊了。对这种观点怎么看?我觉得还是用事实来说话。我们不妨重点分析一下万历三大征,以及辽东战局,看一下万历究竟是否象某些人说的那么无能?

    有许多人大概认为万历之所以能赢得三大征的胜利不过是运气好,侥幸而已,没有什么希奇的,换一个别的皇帝照样能够取得这些战争的胜利。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这么说可以理解,但如果真的去了解一下三大征前后经过,就可以发现,事实可能正好相反,万历的运气不但不好,相反可能很差,几乎每次都是在不利情况下扭转情势的。

    ……

    其他的部分等我大文章全部写完,参考文献以及注释全部给出之后再贴出来。以下还有万历四大征的内容,以及对崇祯皇帝这位民族英雄的辩白,还有明朝灭亡真正原因的分析。但这些仅仅是明朝部分中的一小块。我的文章是从春秋战国时候开始一直分析到清朝,内容相当庞大,因此完成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我再挑选几段关于万历皇帝的部分贴出来吧,让大家对这个皇帝有一个全面公正的了解

    万历三大征(二)

    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二场就是有名的抗日援朝战争,也是三大征中,规模最大的,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当时丰臣秀吉刚刚结束了日本的战国时代,统一了全国,日本军队武装也达到了顶峰。然而丰臣秀吉的野心却并非仅仅满足于统一日本,而是梦想侵占整个东亚。在1592年的时候,丰臣秀吉的一封信里就提到“构建以北京为首都的‘大东亚帝国’的梦想”

    决定是作出了,但这次依然是开局不利!首先兵部依然是企图搪塞敷衍了事,“只派游击史儒率少量兵马前往平壤”,结果兵败阵亡,“副总兵祖承训随后统兵三千渡鸭绿江增援,又遭挫败,仅祖承训只身逃回”。

    随后主持抗倭援朝事宜的经略宋应昌,兵部尚书石星等人都是怯敌懦弱,胆小怕事,昏庸无能之辈。宋应昌,才刚上任就想辞职。兵部尚书石星更是懦弱无能,一心想求和招抚,结果两人被神宗狠狠痛斥了一顿。“浮言反重于朝命,国纪何在?倭报已紧,宋应昌可即日择行。九卿科道依违观望,今亦不必会议。……再有渎扰的,一并究治。”

    石星推荐到军前担任游击将军的沈惟敬也是一个无赖出身,行同汉奸,唯一的长处就是精通日语。此人到了朝鲜,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试图与日军接触求和。

    幸而神宗这时也任命了李如松为提督蓟辽保定山东军务,东征前往朝鲜战场。李如松到达朝鲜后,正月初八日,即与当时日军将领小西行长展开激战,结果日军大败,“半夜,小西行长提兵渡过大同江,退保龙山”,随后明军“乘胜追击,一气收复开城、黄海、京畿、江源四道”。到了四月十八日“日军放弃王京南撤,退保釜山,汉江以南千余里朝鲜故土得以收复””至死方休![p769]

    我可以说神宗和熊廷弼的关系已经不单单是君臣关系,可说得上肝胆相见的知己!神宗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在保护熊廷弼,只要他一天不死,熊廷弼就一天也不会被其他那些文官排挤下台。假如神宗寿命能够再长个十年,则熊廷弼一定能够不负他的重托,彻底解决辽东问题!万历三大征也将以万历四大征流传后世。

    然而遗憾的是,万历皇帝已经油尽灯枯,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逝世,告别了他这个治理了将近四十年的国家,告别了他与之苦斗了一生的文官集团,也告别了他在生命的终点临死前还在鼎力支持保护的熊廷弼。

    几乎是在万历皇帝一死的当下,那些早就对熊廷弼不满的言官文臣就立刻磨刀霍霍,自以为扫荡万历弊症,施展他们才华抱负的时刻已经到来。神宗大力支持保护的熊廷弼当然也在弊政之列,是非扫除不可的。于是仅仅在泰昌元年,攻击熊廷弼的言论就如雨后春笋,蜂拥而出。按明史的记载,这些人“诋廷弼废群策而雄独智,且曰:‘军马不训练,将领不部署,人心不亲附,刑威有时穷,工作无时止。’复鼓其同类攻击,欲必去之。御史顾慥首劾廷弼‘出关逾年,漫无定画;蒲河失守,匿不上闻;荷戈之士徒供挑浚,尚方之剑逞志作威”

    还有“御史冯三元劾廷弼无谋者八、欺君者三,谓不罢,辽必不保。诏下廷议。廷弼愤,抗疏极辨,且求罢。而御史张修德复劾其破坏辽阳。廷弼益愤,再疏自明,云‘辽已转危为安,臣且之生致死。’遂缴还尚方剑,力求罢斥。给事中魏应嘉复劾之。朝议允廷弼去,以袁

    应泰代。”

    结果仅仅是在万历死后没有多久的泰昌元年十月(这个时期是所谓的“正人盈朝”的时期),袁应泰就取代了熊廷弼成为辽东经略!袁应泰此人作为一个行政官员应该说还算称职,个人品德也还过硬,但在军事上,则和熊廷弼差了两三个档次不止!结果仅到了第二年,就让满清攻占沈阳,他本人也身死。再以后,虽然再次起用熊廷弼,文官集团对熊廷弼却还是不放心,又用一个王化贞牵掣干扰,最后直到把熊廷弼作为王化贞的替罪羊斩首才算满意。

    这样的事情,在万历时期是难以想象的。事实上当时的情况,如果说谁还能对那些如狼似虎的文官集团有办法,那恐怕也就是万历皇帝罢了。万历皇帝对付这些文官知道来硬的是行不通,使用太极推手,以柔克刚。万历皇帝一死,则无人能对付他们了,最后只是让文官借了魏忠贤这个由头彼此内斗,狗咬狗,黑吃黑,最后弄成个两败俱伤!后来崇祯皇帝试图用硬的对付文官集团,结果还是被文官集团操纵愚弄,这就是崇祯和他祖父之间的差距了。

    从以上的叙述分析可以看出,万历皇帝远非如同一些人丑化的那样昏聩无能,相反,他在许多事情上,都是头脑相当清新,判断相当准确,处事相当果断英明的一个皇帝。万历三大征的胜利,和他出色的用人调度能力是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他并非是某些小说或神话里的那种天才,一眼就能看出哪个是贤能栋梁之才,哪个是无能昏庸之辈。但是却是一个能够最有效的利用实践而不是用那些浮言空论来检验人才的皇帝。所以万历时期的每次征战,他最后总能选拔出真正合适的有能力的人担任平定叛乱的负责统帅,一旦任命,就放手信任支持,决不横生枝接,外加牵掣。可以说如果奴尔哈痴的叛乱早进行十年,大概他的和他的子孙的下场也只有被明军活捉或者斩首的份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万历已经能够解决导致明朝灭亡的问题(明朝的灭亡关键并不在于奴尔哈痴和他的那帮专业抢劫杀人团伙),但至少说那种把明朝灭亡归因于万历的说法不过是无稽之谈!

(https://www.tbxsvv.cc/html/38/38166/9614459.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