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军人的悲哀——北宋军事探讨之一:募兵制利弊(上)
这是我几个月以来对于北宋军事的一些思考的不成条理的堆砌。事实上,我从大概11岁开始就是一个狂热的军事爱好者,对于各国战史/军事装备的兴趣可以追溯到第一次海湾战争前后,在11岁的时候,我写了自己这辈子的第一篇小说,一篇大概有3000字左右的军事小说,在整个中学时代,对于1,2战的浓厚兴趣使我看了太多太多的相关书籍,参加了两次二战知识竞赛。后来我的兴趣没有年少时那么浓烈狂热,但更乐意对于战争中的一些因果原由进行思考,比如苏波战争,苏芬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我开始学会去想战场撕杀背后蕴涵的东西,而不仅仅在数数:A国有多少门炮,多少辆坦克,而B国又有多少。
本来我并不太了解古代战争,在3年之前,如果有人问我,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组织是怎么样的,我可能什么都回答不出来,但因为种种原因吧,我开始沉迷于关注明清战争和万历朝鲜战争的前因后果,找了无数的资料来看;在欧洲方面,我很惭愧,只是通过小说《洪流》了解在几乎同样的冷热兵器并用时代的战争模式;同时对于蒙古人对于亚欧的征服,相信任何一个军事爱好者都是很有兴趣去关注的,就不多说了。
对于宋的军队组织,我本来是不了解的,但因为不记得什么原因,突然促使我一定要去了解个透彻明白,到现在,我也不敢说我真的了解明白了,因为很多最关键的著作,例如《虎钤经》《武经总要》我只看到选录片段而已,不过我至少开始想一些东西,我希望把我想的东西跟各位分享,因为我更了解近代的战争,所以很多时候,我会对于一些战役展开蹩脚的类比,希望真正同时了解两个不同战役的铜子不要嘲笑我。
另外,因为还不够了解,也没有足够的想法,所以我的探讨不包括北宋初年与契丹的战争和谈判方面内容。
一、文人们,请你们闭嘴
太多太多文章中都在探讨宋积弱,宋兵不能打这个超级历史遗留问题,但多数文章都是混蛋逻辑:
1、宋实行募兵制,所以都是流氓混蛋才为了钱去当兵,所以军队堕落了。
说这样话的士大夫们,他们理想中的征兵制度是汉的“征兵制”、唐的“府兵制”,也就是农民平时还是农民,农闲训练,而每若干年承担若干个月的纯军事勤务(包括参加战争),而当兵打仗的一切费用由服兵役者自己承担,从鞋袜盔甲到刀枪弓箭到马匹到马鞭……但这前提是什么?是“老百姓”很富!事实上能出齐全全副武器装备的“老百姓”基本上以当时眼光来看也不是老百姓了非富则贵,都是贵族和富裕平民,其中贵族为军官,平民为士兵,而士兵立军功就可以升格为贵族。
但中国是什么国家?人口永远世界第一,人和地的矛盾历朝历代是最尖锐的,还有土地兼并也是越来越激烈的,以前还提倡均田,到宋代政府基本就是完全不管土地兼并了,爱怎么兼并怎么兼并去!所以全国90%的土地是在人口只占35%的官户和1,2等户手里,3,4,5等户和客户几乎没有多余的土地,失去一个丁口而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足以让这些家庭彻底破产、家破人亡,更不要说负担昂贵的装备费用,府兵制根本就没有实行的任何基础可言。宋已经是一个军事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一个士兵的单兵军事装备的价值空前昂贵,有几个平民能负担得起呢?
实际上这一点是全世界都一样的: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雅典联盟和伯罗奔尼撒联盟都只有富裕自由民充当正规军,贫民阶层的士兵只充当后勤,桨手,只有极个别情况才充当水手,从不充当步兵战士;古罗马,在共和时代,兵役法规定只有资产达到一定程度的富裕平民才可以从军,军资自备,后来到了帝国时代的中后期,随着阶级的分化贫富悬殊加剧,如此严格的选拔标准再也不存在了,被迫在军中增加了几乎没有装甲,极其“便宜”“廉价”,可以让穷人也负担得起的军种,这样的罗马军团不复昔日的容光,在与野蛮外族的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败北,最终覆亡。
只会吹水的文人们啊,你们“出则为民,入则为兵,亦耕亦战,兵民合一”的秦汉迷梦该醒醒了!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整个世界各**队的发展我们都可以看到这共同的趋势:就是越靠近近代,雇佣兵越成为各场战争的主角,军人为了军晌而打仗,这有什么值得羞耻的?但都被文人们批判为失败之源,那我问你们,你们宋的官员的工资那么高,你们为了钱作官,是不是才真正是大宋失败之源啊?为了你们口中的理想征兵制度,你们做了多少糟蹋百姓的事!因为在河北尝到了民兵义勇的甜头,就要在整个西北各路,把所有的男丁三丁抽一,刺为民兵(刺在脸上的,原来刺在手上,某人不满意,觉得这样不够“醒目”)。谁都知道,在契丹前线的河北,在党项前线的西北,所谓的民兵其实是与正规军一起承担了大多数战斗勤务,和正规军,异族雇佣兵一起保卫那如散落的珍珠般散落边疆数州的一个个孤独的碉堡。边境百姓们把家中唯一的劳动力,也就是整个家庭的太阳奉献出来,牺牲自己成全帝国的国防,没有任何补偿。帝国就是这样堂而皇之地以国家利益为名,让民众无偿地为国流血流汗,这就是你们的“理想”!而对于那些正当要求劳动报酬的部队,你们认为这就是帝**队的腐化堕落之源!什么逻辑!
再说兵员,因为是募兵制招不到老实本分的农民,所以军人狡猾胆怯。废话!都是中国人,为什么同胞和同胞之间就连这仅有的一点理解都没有?农民,中国的农民啊!只要是中国人,就知道这个词背后的血泪。如果还有土地,还有牛,还有在土地上祖祖辈辈生活下去,耕作下去的希望,谁会离开?无论是当兵还是干什么别的。所以兵员都是流民、客户、贫穷市民、强盗,这很奇怪吗?兵员出身是什么,跟他们能不能打仗有个屁关系?难道你们都是老毛的信徒?信奉血统论?招兵的时候先查祖宗八代,根正苗红才能录用,否则滚蛋?你们这些文人啊,去半懂不懂的去带兵,然后带得一塌糊涂。镇不住兵,管不住兵,从训练到管理统统不及格,然后把罪过推到那些脸上刻着字的,焦急地等待着这月晌钱快点下发的可怜人身上,无耻啊,无耻啊。
包括范仲淹、富弼、王安石在内的很多宰辅,都是主张,至少部分地主张,用征兵制来替代募兵制的。而且在北宋中期,准确说来,就是恰好在元昊叛后,全国不但禁军的编制大大扩充了,而且弓箭手、勇敢、强人等乡兵、土兵的建设大大的加快了,原先只是前沿的个别州军,后来扩展到整个陕西、河东的丁壮全部刺为乡兵,而蕃兵这种变相乡兵的建制管理也越来越规范化,系统化。更不用说,王安石的“保甲法”基本上,就是以重建征兵制,推行民间的军事训练和战时征召体制为主的,而且恰巧是神宗时代,虽然推行开拓熙河的战略,但禁军的编制相反被缩编了,这明显是跟保甲法配合的,但是很可惜,虽然王的想法很好,神宗也为了保甲的上番校阅花了很多心思,制定了很多制度,但这个时代已经不是汉唐的时代了,保甲训练出的义勇,在战场上并不能起到想象中的作用,在战争中只是担任后勤为主而已。
无论是宋代,还是后来的朝代,在批判宋的很多社会问题的原因时候,都要批评募兵制,耗费国家5/6财政收入,拖垮国家财政,增加百姓负担,这个是众所周知的。但问题是,用募兵制代替征兵制,其中已经隐含一个结果,就是免除了百姓服兵役造成的沉重经济负担。
交纳税收,由帝国政府用这笔钱去募兵,是一种负担;自己亲自去当兵,导致家中田地无人耕耘,是另一种负担,在帝国需要一定额度的武装力量和力役,并不能因为兵役改革而改变的情况下,怎么样都是左边的碗把水倒到右边的碗里而已,并不会有本质的区别,剥削都是一样深重的,只是征兵制看上去好象不是直接去抢了老百姓钱而发给军人,看上去不是那么**裸,看上去有点美,让士大夫念念不忘而已,后来保甲的扰民就很直接地看出征兵制,在宋这个年代也是一样可怕。
如果不是大量的文人反对募兵役,你就不能解释,为什么越往后期,地方的乡兵,土兵的编制越扩充,最早,负责治安的巡检带的兵是禁兵,而后期全部替换成土兵,如果一路有设置50个巡检司/都司,每个巡检司/都司兵员定额100人左右的话(这并不算太多,实际一些大的巡检司的兵员定额高达200-300人),那么这一路,就需要5000百姓无条件地服兵役3-7年,只有极少的经济补偿。县尉从来领的都是乡兵,弓手或强人,事实上这些工作完全可以用禁兵或教阅厢兵去做,而不需要百姓再负担额外的劳役。
(https://www.tbxsvv.cc/html/36/36674/9506668.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