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分析:(吴和鸣,心理研究专家,武汉中德心理医院主任医师。)
****************************
《画中人》的故事具有很强的戏剧性,作者用夸张浪漫的笔触,泼洒了一幅纠缠两代男人的情爱画卷。画中的女人是南叶的母亲,她存在于南叶的内心世界(intermentalworld),她是由想象构成的,南叶对她充满了撕心裂肺般的渴望,于是,他像幽灵一样,在外在世界(externalworld),在大街小巷、乡野村落寻觅着,满腔的热情急切地要投注和附着一个美丽的女人——母亲。我们可以看出,这个驱力异常强大。因为母爱是温暖的太阳,是照彻黑夜的光明,在南叶将母亲的形象付诸画纸的那一刻,一个“庸才’变成了天才,一个癞蛤蟆蜕变为英俊的王子。
南叶的父亲仇视《美女》,他痛恨南叶的母亲,这是典型的反向形成(reaction—formation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仇恨背后隐藏的正是深深的爱。正是因为刻骨铭心的爱,他才随身携带与爱侣的合影,他才会对南叶的作品《美女》有那么强烈的反应。
两代男人对于同一个女人有同样深厚的爱恋,势必产生竞争,两人之间形同水火。读者不难看出南叶的恋母情结,恋母情结反映的不仅是儿子对于母亲单方面的情感,它昭示的更为核心的内容是父亲、母亲与儿子之间的三角关系,恋亲阶段是人生必经的过程,由此我们认同父母亲,发展自我。由恋母情结出发,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在南叶眼中父亲的愤怒,以及南叶自己为什么要从父亲身边走开。在南叶与父亲的关系中始终横亘着一个重要人物——母亲,尽管她缺席。
同样,在爱同一个女人的同时,两代男人亦有着对女人相同的恐惧。父亲在母亲离开后,怨恨和拒绝所有女性,父亲的恐惧表现为害怕再次被抛弃,正因为如此,父亲疏离和排斥女性。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对南叶母亲有着深厚的情爱,也可以认为父亲在现实中虚弱无力。
南叶的情形相对复杂一些,在现实中,南叶对阿丹感情是多重矛盾的集合体。《画中人》最后通过阿丹说出,南叶需要的是母亲,事实上,南叶与阿丹情爱生活中所交织的方方面面的冲突,很大程度上就是南叶内心世界中与母亲关系的重复和再现。首先,南叶对母亲既爱又恨,爱恨交织,在幼年和母亲在一起的漫长的共生期,母亲给予南叶生命,给予南叶成长的乳汁,温暖的让南叶不断得到满足的**,是南叶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先接触到的东西,我们是通过妈妈的**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的。可是,南叶母亲残酷地抛弃了他,粗暴地剥夸了南叶的需要。在生命的开始,南叶的心灵就受到重创。于是,南叶的心理发育便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停滞和固着。一般来说,在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婴儿只能简单地根据是否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而把母亲看成“好**”或“坏**“,随着进一步发育,幼儿整合了“好**”和“坏**”。这个时候,母亲在幼儿眼中成为一个独立于自己的个体,她既好又不好,既能满足自己,又不能满足自己,南叶的停滞和固着使他的认知表现为要么好要么坏的模式:不是天才,就是庸才,这必然造成他对现实的适应障碍。回到南叶与阿丹的关系中,南叶因共生期固着造成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阿丹是他情爱需要的一部分,他对阿丹只有一如婴儿之于母亲的依恋,“我只希望阿丹温暖的怀抱是我栖息的海湾”,而一旦阿丹表现出了作为一个独立成熟女性的**需要时,“我的心微微颤抖,我有些害怕”。
其次,《画中人》中反复提到的“罪恶感”是南叶的第二重恐惧,这是**恐惧,即占有自己母亲的恐惧。“阿丹是你心中的女神啊,你怎么敢亵渎她?”因为母亲的缺席,只好在内心世界中虚构一个理想化的母亲,而且在岁月的长河中经由想象,让这一形象日趋完美。在现实中人们往往“按图索骥”,按内心世界中的既定的图影和模式,来对外在世界作出相应的适应及反应。
最后,仍然是因为母亲的缺席,造就了南叶的第三重恐惧:不懂得如何与女性相处而滋生的恐惧。“面对着阿丹深深怀疑和痛苦的目光,我不敢正视”,儿子是在模仿和认同父亲的基础上,在现实中潜移默化中学会理解、呵护和爱女人的,南叶没有这样的机会,他必定手足无措,他只能心怀恐惧。
有人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孩子是母亲的作品,是母亲的创造。母亲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请千万不要忽视母亲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岗位,因为我们对孩子的所有设想,都要通过母亲去完成。
(https://www.tbxsvv.cc/html/36/36630/9505103.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