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棋缘》终于动笔开写了。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写,之前的《汉城棋缘》是韩国背景,所以要写得够浪漫,《北》却不同。尽管是《汉》的姐妹篇,但《北》的背景是中国,必须要写出中国特色。最终决定用带北京味的朴实语言作为文笔的基调,偏向一点幽默。尽管自己并没有去过首都,但可从父母、朋友处打听到北京的情况,加上资料的查阅,做一个间接的采风。因此,比起处女作《汉》,《北》无疑会是倾心打造之作,也是自己的文笔由生动到朴实的一个转换过程。
说到转变,随之想到许多事,包括一个人在各方面的转变和成长,时间或长或短。昨天,一位朋友对我说她工作以来学到了许多,也变了不少,想我再提醒她一些事。我曾对她说,人生在世,很多道理和原则是要靠自己在生活中领悟的,并非别人说的就是真理。她说她明白我的意思,但有人提醒她,她总会更加放心一些,提高警惕。其实,我还是那样认为,别人就算对你说了很多道理,你也听进去了,可是真正遇到事情的时候,若没对某事大彻大悟,仍旧会忘记这些道理。因为人要做一件事,决定权终究是在自己,而不是别人,所以必须靠自己来“悟”。在这方面,那位朋友是比较幸运的,但愿她能多把握她的幸运。想起我自己刚进大学时和刚踏入社会时,根本没有任何人对我作出提醒,一切都是自己在摸索,或许过早的成熟,让我很容易看清一些东西。
在我看来,不论是人生还是创作,都需要自己去“悟”出真理。早期创作中的自己,一向认为只有生动才是美文,我也清楚很多朋友开始创作时都会如此认为,并会将这种思想持续多年的时间。当然,生动的确不错,但平实中的美,是否更贴近人心呢?有人说,那些大报纸的副刊上登的那些文章,有的就像报告文学一样,看起来根本没什么大不了,我写的文章绝对不比他们差,为什么上不了报?其实,只要你仔细去琢磨,就会发现那些作者文章中的奥妙。他们的文章篇幅短小,语言平实,但却很是精炼,并且报纸多非纯文学艺术,而主要是引起大众的关注和共鸣。因为各大报纸的读者,并不只是那些爱好文学的人,而更多的是普通的老百姓,所以,能贴近百姓、关注民生的文章,才是各大报纸稿件的首选。
爱好创作的人中,有天才亦有钝才,每个人擅长的文体都不同。但写作的最高境界,就是“返璞归真”,当然,做到这样并非易事,许多人可能一辈子也无法达到这种境界。不少人认为,文学艺术只属于高雅之士,因此会产生一种傲气,认为自己的文章是一流,而别人的文章是三流。如果始终怀着这思想去创作,只能说你的文章可以风光一瞬间,无法持久。有人创作或许也拜过老师,但老师通常只是提点你一两句,而不会手把手的教你写作,所以需要自己领悟。达到“返璞归真”非常艰难,但在生活过程中,我们却可以努力将自己的文章磨炼到越来越接近“返璞归真”的境界。
每个人的智商都不同,一些所谓“天才”的作者,他们的文章可能在中学时代就上过报纸,但也有更多的写作爱好者人到中老年,也没有这样的经历。然而,这并不代表着失败,因为“悟”的过程本身就可能是一年、十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也许我们的脑筋里的那根弦始终无法“开窍”,可一旦豁然开朗,却是说不出的兴奋。
“悟”能体会到至高的快乐,至少十五年来,我领会到了。今后的创作,将是文字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我依旧在努力。
涵昭2007年2月6日于重庆
(https://www.tbxsvv.cc/html/36/36527/9502215.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