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都市言情 > 黑道天下 > 第十二章

?    由于山上山下气温悬殊较大,从山下到山顶气温相差约15°c。这种自然环境为各种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山上共有3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树种。茂密的山林,多样的树种,到处都是翠绿、碧绿、墨绿的树叶,使山埋藏在厚厚的绿叶之中。随着季节的变化和山势的不同,加上古木参天,流泉飞瀑,以及阴、晴、风、雨、云、雾、霜、雪的喧染,使峨眉山的景色更加清幽,景独秀。

    我们这群人随着游客来到了报国寺,据我们这群的讲解师讲道:“报国寺离地面的距离有,海拔551米,位于今峨眉山市的峨眉山麓,离市内约7公里,是峨眉山进山的门户,为峨眉山第一景。冯玉祥将军曾题写了“名山起点”四个大字。报国寺原址在离现址不远的伏虎寺对岸的瑜珈河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原名会宗堂。当时寺内供奉着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大第子普贤菩萨、道教创始人的化身广成子、春秋名士陆通,取儒、道、释三教会宗合祀之意。清顺治年间(1644-1661)移址至此重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重修,并取佛经中“四恩”之一“报国主恩”之意,御赐“报国寺”名。后经两次扩建,成为四层殿宇、亭台楼阁俱全、布局典雅的宏大寺庙,其规模为峨眉山下的寺院之首。寺院山门“报国寺”匾额为清康熙皇帝御书,寺内殿宇轩昂。山门、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普贤殿、藏经楼等,自前至后沿中轴线逐渐升高。周围有花影亭、七香轩、吟翠楼、待月山房等建筑。排列有序,布局井然。寺内,杜鹃、山茶、丹桂、腊梅四季飘香;寺外,林木葱郁,山花烂漫,一派鸟语花香的佛国世界。大雄殿内,中间供奉着释迦牟尼,两侧排列十八罗汉。七佛殿内尊放七座高大的佛像,中为释迦牟尼。左右两侧分别排列着毗婆尸佛、尸弃佛、毗卢婆佛、拘搂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六尊佛像。原有的道教始祖和儒教代表人物像已不再有。

    我们来到报国寺内发现有大量珍贵的文物。还看见在七佛殿内,两侧墙壁上存有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四幅《七佛偈》木刻条屏真迹。七佛殿后,有明永乐十三年(1415)由江西景德镇窑工烧制而成的大型彩釉瓷佛一尊,高2.7米,佛像底座为千叶莲台。瓷佛身缀千佛莲衣,暗含“一花一世界,千叶千如来”的佛经教义。这尊瓷佛形象高大,比例匀称。生动形象、线条流畅,实乃国内罕见。

    藏经楼里存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书写的《王右军兰亭序》大条幅及郑板桥、康有为、张大千、徐悲鸿等名家墨迹。藏经楼两侧,有包括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在内的文物、书画、工艺美术品、生物标本等陈列,以及峨眉山全境模型,为游人了解峨眉山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报国寺周围古楠修竹掩映,寺外松林中新建一大亭,将原圣积寺的大铜钟移至此。

    “看来,我们来对了,这里的景色真的好漂亮。”{可惜小草没去过,嘿嘿!网上找的,哈哈,不好意思,到了三峨眉山会碰到隐世的门派。}

    接下来,我们就来到了洪椿坪,听洪椿坪的讲解员详细讲解:“洪椿坪在宝掌峰下的一片丛林之中,海拔1120米,由清音阁上行六公里左右可到达。其中,必经九十九折三千二百余级台阶名为“蛇倒退”的长坡,才能苦尽甘来,抵达峨眉山中最佳的避暑胜地——洪椿坪。

    洪椿坪上建有洪椿寺,最初由宋代僧人楚山性一禅师所建,原名千佛禅院,也称千佛庵。明崇祯四年继建,清乾隆四十三年曾毁于火。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峨云禅师重建。因寺前有三棵洪椿古树,重建后的寺庙也因此被叫做洪椿坪。这三棵洪椿,一棵在寺院的南面,在那次大火中被焚,但枯木至今不倒;另一棵在高岩边,约在百年前的一次岩崩中掉于山下;最后一棵在寺门左侧的密林中,至今仍存。此洪椿经专家鉴定,树龄至少在1500年以上,被视为长寿树。洪椿,属栋科落叶乔木,胸径可几人合抱,有三、四丈高。传说,五百年开一次花,五百年结一次果。

    洪椿寺建有殿宇三重,气势巍峨,蔚为壮观。廊庑简洁,宏阔宽敞。洪椿寺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观音殿、千佛楼以及林森小院和禅堂、僧舍等等。

    大雄宝殿中供普贤像,左右为十八罗汉像,雕塑俱佳。藏经楼内中存有一件宝物,那就是悬挂于楼内的一盏七方千佛莲灯,檀木雕琢精工彩饰。它高近2米,直径1米,七方翘角,上下刻有几百尊佛像。七方角柱上有九龙盘柱,上面还刻有云龙怪兽以及神话故事图案,八面玲珑,数百尊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组成一幅幅神话故事图景,是世间罕有的艺术珍宝。灯上造像佛教、道教和平共处,亦不多见。七方千佛莲灯设计巧妙、工艺精湛,令人称颂,是寺内珍藏的艺术珍品之一。据说是法能和尚在清朝末年所制。

    洪椿坪上,观音殿的右前方有一泓清泉,人称“锡杖泉”。相传,明代时的香火旺盛,僧众云集,寺僧人数多时高达千人以上。但寺庙里缺水,寺院住持德心禅师持杖祈祷,用锡杖凿岩引水,感动了天池仙女,就给这里送来了一股清泉。时至今日,锡杖泉依旧四季不枯,甘甜清冽。

    经过几个小时的观景。然后找了个地方吃点东西,继续前近。当我们到达仙峰寺的时候已是中午了。进入诗就会有人给我们讲解:“仙峰寺海拔1762米。面向华严顶,背靠危崖。仙峰寺附近两石夹道,对立如门,亦名天门石,前行数十步即抵山门,额题“仙峰禅林”。”

    仙峰寺背倚高山,俯视华严顶下,石笋千峰,青葱笏立,气魄雄浑,令人屏息。寺周长满了冷杉和矮松,枝叶成伞状展开,极为美观,寺中整洁,斋食更负盛名。仙峰寺草木葱茏,深邃幽静。寺内殿宇四重,覆以锡板铁瓦,后殿为舍利铜塔。寺外不远,有一巨石“三峰石”,刻有“南无阿弥普贤菩萨”和“仙圭”等字,寺名即由此而来。“每个景色都几个讲解员或讲角师讲角各方面的资料。”

    经过几个小时的观光总算到了金顶。金顶海拔3077米。是峨眉游山的终点,由洗象池上行5公里,经过登金顶最长最后的一道有2380余石级的险坡——七里坡,再经接引殿即至。

    金顶上有正殿,古名华藏寺。华藏寺始建于晋汉时期,当时,称普光殿,后改名为元相殿,又称“铜殿”。因其殿顶鎏金,瓦、柱、门、窗皆为铜中掺金建造,在阳光下金光闪闪而得名“金顶”。华藏寺侧为卧云庵,庵左为睹光台。华藏寺后是断岩720米,峭绝如削,这里遥对西康雪山,下临3000多米的深壑。立于其上,但见云雾浮沉,深不可测,令人怵目惊心。登临金顶,不能不看“金顶四奇”而欣赏“四奇”的最佳观赏点在卧云庵左侧的睹光台。

    当我们望着远方的天空时,突听到旁边有人在说这佛光的景色,于是我也走在讲解人的旁边认真得听下来,只听道:“在四大奇观中,佛光被称为“奇中之奇“。常用”光环随人动,人影在环中“这两句话来形容峨眉山金顶佛光的奇妙。因此,每当我们来到峨眉山,总要爬上金顶,希冀看到舍身岩下波涛翻卷的云海中出现的色彩瑰丽的佛光。清晨在西峰之巅,骤然间,倾盆大雨从空而降,青山如洗,苍翠欲滴。一霎那间大雨扫空而过,满天霞彩。晕环七色的佛光,从岩腹中分娩而出,袅袅蒸腾起来。不是烟雾!不是云雾!奇妙绚丽的色彩真非人间所有。就是高明的画师,也无不惊叹“娥眉如画画不成”。这是天、地、人三者圆融无得的佛果,真是“人生难得几回见”。清代谭钟岳曾有诗描述:“非云非雾起层空,异彩奇辉迥不同。试向岩石高处望,人人都在佛光中。”

    正当我听道有味的时候,突然后面的喊了起来:“佛光,佛光出来了。”果然如刚才之人所说的景色。当佛光出来的时候,我发现我有种想亲近的感觉,硬想飞过去的强烈感觉。佛光照在我身上,有种力量在我体内飞一样。。。。

    佛光出现只有几分钟过后。我们又来到了卧云庵的东面观看云海,在离卧云庵不运的地方有块有一悬空600多米的崖台,这块被称为睹光台,听旁边的人介绍这睹光台:“雄奇险峻,为峨眉山第一巨岩。这里天高云淡的日子很少,从洗象池到金顶,绝大多数时,都是烟雾弥漫,白云缭绕。无风之日,白云皑皑,烟海无边,寂静无声。有时又似薄雾笼罩,群峰时隐时现,犹如浮托在白云上的仙岛,显示出峨眉山的变幻莫测。”

    我看着眼前的云海让我一种想飞过去的感觉。而这感觉越来越强烈,我望了望站在我背后的四女,发现她们用一种眼神看着我。我明白了我们五人都感觉了。我决定了试看看,我可学绝世绝学的。悄悄拿出手机跟麻子和小狼他们说了。

    “没想到他们也要去。汗!我只好答应了,叫弟兄们在酒家等我们的回来。。。”

    只是这里的人太多了,不好办。突然我看到在卧云庵的北面没人,全都在东面来了。我挥挥手。

    麻子,小狼。我和小雪她们。总共是七人来到了卧云庵的北面。麻子把手牵过来。我是说左手,不要牵右手。右手是小雪她们。

    就这样,我们七个人手牵手,趁在场的人们没注意的时候马上飞起来,云海上出现了七条人影,

(https://www.tbxsvv.cc/html/36/36499/9501505.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