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都市言情 > 虎啸关东 > 后记

?

    本书写作,始于2002年。当时,北京一家中央级电视台拟拍摄一部反映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活的电视剧,正寻找剧本。一位朋友觉得我在工厂工作过,又常常写一些“主旋律”样式的作品,若做此事不会太难,就建议我试一试。于是,利用一个节日的休息时间,我拉出了故事梗概;寄到北京后,这家电视台觉得还不错。这样,长达一年的电视剧本《虎啸东山》创作开始了。

    剧本写完了,寄到北京。这家电视台先后找了三家电视剧公司联系拍摄。然而,竟无一家公司同意投拍。主要理由是:工厂题材的东西,不好拍、不好看、不好卖。于是,剧本基本撂荒。

    由此我想,类似“主旋律”的作品,虽然官方提倡,若无投入,是难过“市场”这一关的。

    即使是上级倡导的“主旋律”作品,过不了市场这一关,照样会败走麦城。这样的作品,要它作甚?

    付之一炬,大概这就是它的归宿了。

    好在科技发达了。不用举火,只在“删除”键上轻点鼠标。“唰”的一声,屏幕上一片空白。

    然而,一种形成于思的东西,彻底放弃毕竟不易。之后的日子里,火热的企业生活,李金铸、孙水侯们活生生的形象,社会嬗变带给人们的痛苦、迷惘,始终似一块心病缠绕在我的心头,不写出来,颇觉不快。

    于是,放弃目的,放弃功利,放弃一切,只是信马由缰地写开去,历时六年,就写成了今天的个本子。

    原想写成一个纯粹的艺术品。现实的感受却依然让笔墨间出现了“主旋律”的味道,印在脑海中的电视剧本情节,有时也会原形毕露地涌现出来。只是觉得应该写进来的,就写进来了。

    在创作过程中,考察了中国石油抚顺石油化工公司,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长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哈尔滨东北虎林园。辽宁作家协会,大连市文联对本书的创作、考察提供了诸多帮助,特别是第一稿完稿后,辽宁作家协会专事召开了本书的“版前讨论会”。会上,辽宁作家协会主席刘兆林、创研部主任高海涛、辽宁省文联副主席周兴华、辽宁文学研究所所长白长青、辽宁大学教授王向峰、沈阳艺术研究所刘恩波几位老师对本书修改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以真诚的谢意。

    作者

    2007年7月30日

(https://www.tbxsvv.cc/html/36/36396/9497703.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