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檀香一缕沁琉璃
佛土一捧润菩提
没有人会不为所动。屏风的后面是一个装饰精美的高阔门廊,透过门洞可以看见一尊巨型佛像的头部。步出门廊,是一个平台,站在这里,传说中的佛宝地宫就完整的呈现在眼前。地宫呈方形,底边周长约800米,距地面约有50米之高的圆形穹顶上,雕凿着万盏鎏金佛龛,一龛一佛,每个龛内都有一盏长明灯,就是这些燃烧了千年的明灯,令这个深埋地底的宫殿金碧辉煌。其规模之大,可以说是将半个乌尤山都掏空了。怪不得乐山大佛断断续续修了90年,原来大部分人力物力,都被抽调到这个机密工程来了。
老人“扑通”一声跪倒在平台上,看着眼前的奇观老泪纵横,哭中带笑呢喃有声。他一生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所有的辛劳都在这一刻得到报偿,家族的梦想在此时如愿。地宫内,经幡、长明灯、供养台、供具、钟鼓、磬、木鱼、烛檠、蒲团等一应聚全,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是在地下,谁都会以为走进了一座恢弘的佛教寺庙。
高约20米的鎏金佛主坐像位于地宫的中心,正对着平台门廊。他结跏趺坐(即互交二足,将右脚盘放于左脚上,左脚盘放于右腿上的坐姿。)在宝座之上,宝座分别由金刚须弥座及莲花座两个部份组合而成。他螺髻低平,面相丰圆,那张脸几乎和乐山大佛的脸一模一样。袒右肩,着半披式袈裟,袈裟衣角覆座上,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作“施无畏说法手印”,寓意为解除众生苦难。雕像身后有圆形头光及桃形身光,头光中为高浮雕莲瓣,经联珠纹绕饰一周,外接一圈变形曲回纹,再以双重联珠纹描边,特别精致。莲花盘下是佛教密宗金刚座,仙雾弥漫中可见大大小小数百尊菩萨和罗汉、明王、鬼神塑像,他们或坐或立形象逼真,簇拥在佛主周围,倾听佛法的教化。
不分寒暑的地宫中弥漫佛寺中特有的檀香,轮回和jane张着嘴巴,怔怔的看着这一切,如此虚幻又如此真实,耳边似乎响起了神圣的梵音。好一派西天极乐世界。
整个地宫被布置为佛教密宗曼荼罗的“法界”。轮回怕打扰到佛土清净,小声的对jane说,唐玄宗早期虽然抑制佛教,但后来崇佛之风就甚于前朝。大乘佛教的密宗一派,就是这个时期由所谓的开元三大士(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创立的。
印度最后一个时期的佛教中密教盛行,其教典总称为怛多罗。密教在教理上以大乘中观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为其理论前提,在实践上则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礼仪、本尊信仰崇拜等为其特征。主张佛身四身说,法身、报身、应身和俱生身;宣传自我是“与生俱有”(本性)的性质并是实现的目的,在实践上重视导师的作用和秘密的仪式。印度密教的思想和实践传入中国,始于三国时代。但在中国弘传纯粹密教(“纯密”)并正式形成宗派的,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开元三大士。其他的密宗典籍,后世称为“杂密”。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印度密宗高僧善无畏携带梵本经西域来到长安,深受玄宗礼遇,被尊为“国师”。开元五年起,先后于长安、洛阳两处译出密教经典多部。其中最重要的是于洛阳大福先寺由其弟子一行协助译出的《大日经》7卷,后成为密宗的“宗经”。一行亲承讲传,又撰《大日经疏》20卷、《摄调伏藏》等。他们传授以胎藏界(理)为主的密法,是为中国密教正式传授之始。
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一说七年),南印度密教高僧金刚智经南海、广州抵洛阳,大弘密法。金刚智于开元十一年至十八年,先后在长安资圣寺、大荐福寺译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等经轨4部,7卷。其弟子不空曾奉师命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学习密法,回中国后先后在长安、洛阳、武威等地译出《金刚顶经》、《金刚顶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等11部,143卷。《金刚顶经》后亦为密宗所依的主要经典。他们的传授以金刚界密法(智)为主。
密宗的另一种称谓——开元宗,就是这样来的。
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意义);“识”为“心法”,属金刚界(有“智”、“果”、“始觉”、“自证”四个方面的意义)。主张色心不二,金胎为一。两者赅宇宙万有,而又皆具众生心中。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依法修习“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此宗仪轨复杂,所有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等,均有严格规定,需经阿阇梨(导师)秘密传授。
曼荼罗是梵文‘mandala’的音译,意译则为坛城、圆轮具足、聚集等。在古印度,它的原意是指国家的领土、祭祀神的祭坛,现在则一般指将代表佛、菩萨等诸尊法相或以梵文咒字、法器等代表诸佛菩萨,以一定的秩序加以排列的图案。其形式多样,有画地为坛者,画纸或布为坛者,建庙为坛者,劈岩凿窟为坛者。其形式有平面者,有立体者,大至一座山,小至一张纸,甚至泛指一切图像,只要体现了密宗的义理或特定的仪轨,皆不失为曼荼罗。它是对空间的设计,像一座宫殿,代表佛、菩萨聚集的道场。曼荼罗有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这种力量能消灭所有罪恶的根源。修行者在其中不受魔障打扰进行修行,所以也是证悟的场所,代表彻悟的本质。
它网罗宇宙万象,包括十界圣凡,兼收并蓄,显密圆融,为宇宙法界之缩影,是大唐文化和佛教文化的至高融合。
轮回扶起陈爷,三个人一起慢慢的走下那数十级台阶,恍惚如置身佛国天堂之中。所有的一切令他们目不暇接,这里的供奉品之多、之精美,令前面的藏宝洞黯然失色。更神奇的是,金刚座周围是一环形水池,在没有阳光的地底,池中居然盛开着无数朵莲花,在墨绿色莲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鲜艳。
尽管来到这里之后,他们已经看到了太多不可能的东西,但这满池违背了自然规律的碧莲,还是令人无法相信自己眼睛。
在翻读佛经书籍时,人们常常会见到佛经把佛国称为“莲界”,把寺庙称为“莲舍”,把和尚的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华合掌”,至于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也是用莲子串成。
“佛经说,用莲子作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样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千倍。”陈爷就像一个称职的导游,极其详细的替两位年轻“游客”解说。
“佛教为什么如此崇拜莲花?并用它作为佛国的象征与圣花?”老人转过身问。
“……我知道一些,但或许不对。”轮回想要回答,却又怕说错。
“没事,说说看。”老人一脸慈祥,让jane又想起了昨天刚见到他时的情景。可恨的是,这样一位老人却欲置他们于死地。
“我想……这与莲花特性相关。莲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植物,莲子已包藏莲心,因为完整的枝叶已在其腹中成型,佛教以此代表如是因、如是果,因果相连。莲花开展,花瓣每叶又现佛像即所谓一叶一如来。它是一种多年生的水生植物花卉,虽不像牡丹那样雍容华贵,也没有菊花那样的孤傲清高,但那‘出污泥而不染’与迎着酷夏骄阳而盛开的特性赢得了佛教至高无上的崇拜。并且莲花的生命力极其顽强,据说2000多年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莲子,在适宜的环境下竟然发了芽。”
“不会吧?!这都能发芽?”听到这里,jane一脸惊奇。
“呃,马王堆莲子发芽的事情可能是杜撰的……”轮回顿了顿,转过头看见老人眯着眼睛晃着头,示意他继续讲。
“与‘六根’——眼(视觉)耳(听觉)鼻(嗅觉)舌(味觉)身(触觉)意(感觉)对应,‘色声香味触法’即是佛教认为的‘六尘’,又称外六境。因世间充满‘六尘’,所以佛教把人世间称为‘六尘’。由于‘六尘’的污染与干拢,人世间又充满着**与竞争,使人们难以班门平静,难得洁净。这种情况与‘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的佛国净土是格格不入的,要想进入佛国,必须远离尘世,遁入清净的空门,专心修佛,消除污染与干拢。‘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别属性与人世间的佛教信徒希望自已不受尘世的污染的愿望相一致,保持洁净,以便顺利进入净土佛国。我说的对不对?陈爷。”轮回依然习惯性的如此称呼,这不禁又令老人心头一热。
“很正确!”他竖起大拇指由衷的称赞道,小伙子闻言非常自豪,脸都笑烂了。
老人接着说:“我帮你稍微补充一下,古印度崇拜莲花的习俗对佛教影响很大。”
“早在佛教诞生以前的印度,每当夏天,烈日炎炎似火烧,在这酷暑的日子里,正是莲花盛开的季节,夏夜,或清晨,在盛开莲花的池塘、湖畔散步赏莲,绿水荫秀,粉红淡紫相间,芬芳四溢,使人赏心悦目,清风徐来,莲香随风从万绿丛中散发出来,令人的心肺像洗涤过似地顿觉凉爽。荷花池塘便成了避暑的胜地。”
老人面对池水依靠在石栏上,欣赏着一池碧莲。
“在古印度的十典文学中,常常以莲花比喻美丽的姑娘,如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说:‘悉多有位女郎长得仪容秀美,浑身却像涂上污泥的莲藕,闪光的美容从不显露。’另外,在古典文学中形容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大眼睛。在印度佛经中,还将释迦牟尼的诞生与荷花联系起来。佛经中说,释迦降生之前,皇宫御苑中曾出现了八种瑞相,百鸟群集,鸣声相和悦耳,四季花卉一同盛开,尤为奇异的是,在宫内的大池塘中突然长出一朵大如车轮的白莲花,白莲长出之时恰是释迦牟尼降生人间。佛主降生之初,在舌根中又闪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又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还坐着一位盘脚交腿,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佛经《百缘经》说释迦牟尼就是莲花王子,还流传着一则动人的故事:
从前,在恒河上游有个国家,国王名叫波罗奈,又称莲王,治国有方,人民安居乐业。有一年病疫流行,求医药者甚众,国王见状大发慈悲,集中宫廷御医四处奔走,为百姓治病。御医们说,要治愈这种流行病,只有京城东北河中赤鱼的血肉,食之能愈,而目前河中无此鱼。王子听
后,便投入河中化为赤鱼,献身为百姓治病。百姓纷纷前来割切赤鱼的血肉治病。奇怪的是赤鱼“割处随而复生”,赤鱼是割不尽的,如是持续了十二年之久,直到国内的百姓全部治愈。
佛经说,这位莲花王子就是后来的佛主释迦牟尼。
“天啊~那也太疼了吧?”jane捂住了嘴巴,听得心惊肉跳。轮回也倒吸一口凉气,连续被人割十二年的肉做药引是什么样的酷刑……佛主这碗饭看来也不是那么好吃的。
“哈哈哈~~这只是神话传说而已,别担心。”老人笑着安慰起他们。
在印度的佛经中,莲花的分类也与佛教相联,与今天的科学分类有很大的不同,佛教中荷花的含义是广泛的包括不同属的睡莲等等。
以莲花颜色分之,佛经上有白、青、红、紫、黄等五色,称为“五种天华”。其中白、青两色最受青睐。
白莲花,梵文音译为芬陀利,此花最大,花瓣数百,又名“百叶华”。此花生长于佛国阿耨达池中,人世间难以见到,故又称“希(稀)有之华(花)”,佛祖释迦称她为“人中好华”。
青莲花,梵文音译为优钵罗,因色青故名。叶狭长,近下小圆,向上渐尖,青白分明,酷似佛眼,故在佛经中称之为“莲眼”,也即观音菩萨的眼睛。
还有以莲瓣多寡分之,佛经上说有人华、天华和菩萨华三种。人华者,莲瓣仅十余而已,天华者莲瓣达数百,而菩萨华者,莲瓣多达千数,即是佛教最尊崇的千(瓣)莲花,佛国莲华的象征。
佛经《涅槃经》说佛有四德,即常、乐、我、净。所谓常德,是指佛性常住不离,具有“历三世而不迁,混万法而不变”的固定德性。所谓乐德,是指佛陀乐于远离人世间生死逼迫之苦,乐于寂灭于涅槃净土佛国。所谓我德,是指佛陀虽在人世间,但早已忘记了凡夫俗子的“忘我”,而具备有“八自在”的“真我”。所谓净德,是指佛陀远离人世间的垢污而无染,犹如清净的大圆镜,了无纤翳。
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净土莲宗的建立与发展,对莲花的崇拜形式,内容日益丰富多彩,佛教把莲花的自然属性与佛教的教义、规则、戒律相类比美化,逐渐形成了对莲花的完美崇拜,把荷花的美德归纳成“四德”与“十优”。
老人的这番话令人大开眼界,想不到这不起眼的莲花与佛教还有如此之多的关联,两人深感不虚此闻。而jane开始更担心轮回的状况,因为明显发现他的手在抖,一定是那曼佗罗香的作用。
穿过荷池上的石桥,走上13级台阶,他们终于来到了佛主塑像的面前。塑像非常庞大,三个必恭必敬的人站在他面前显得异常渺小。
塑像的面前是一个汉白玉供养台,台面正中立着一鎏金菩萨。菩萨高约20厘米,身上挂满了珍珠,手上有一个荷叶造型的托盘,三双眼睛不约而同的盯着托盘。
一枚血红、半透明的舍利。它有成人拇指般大小,呈不规则的椭心形,静静的躺在托盘里面。
传说了两千五百年的佛心舍利。
尽管在这里裸露存放了上千年,却依然纤尘不染,晶莹绝伦。
“这……这是影骨吧?真正的灵骨不会就这样放着,按照密宗的仪轨,应该像法门寺出土的佛指舍利一样,被封藏到八重宝函--胎藏界曼荼罗之中才对。”轮回转头征询陈爷的意见。
法门寺出土的八重宝函,是继临潼庆山寺银椁之后,世界上最齐全的一套供养舍利子的棺具。
老人定定的看着舍利,眼中泪光闪烁。
“你错了,这个叫捧真身菩萨。”陈爷颤颤巍巍:“这个菩萨本身就是唐密金胎合曼曼荼罗形式,是完整的密宗‘无上法界’。没有什么宝函的等级能超过它。”
“啊……捧真身菩萨。”轮回第一次知道还有这种曼荼罗,觉得自己实在是班门弄斧,丢脸。
“毫无疑问,这就是佛主真身心形舍利。”老人用颤抖的双手隔着空气“抚摩”着舍利,
在佛主面前礼拜完毕之后,两个年轻人继续愣在舍利面前,这东西果然是非珠宝钻石可比,他们凑近观察,竟然发现其中隐约透出一半透明佛像,殊是奇异。轮回正准备告诉陈爷这一现象,却看见他独自不声不响绕到了塑像的背后。
于是轮回便拉着jane跟了上去。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地宫大厅
(https://www.tbxsvv.cc/html/36/36038/9483312.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