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网游竞技 > 冰炭同化 > 也是后记

?    这是真正的后记。

    先前的后记,其实只是一部分的后记。因为动笔是在高三开始的,那时无聊至极,然后想到了《冰炭同化》这个好题目,查字典上没有这个成语,倒是和阿来的《尘埃落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后来又在网上查下,也没有类似的小说题目。于是便写了起来。那时每天都写满一张纸,写完后给女朋友看,因为很有种成就感,于是很有灵感地写好了前几章。后来因为临近高考,草草收尾,搁笔前写了前面的后记。到了大学,第一学期一直在玩,只断断续续写了几章,没有再写。直到大一暑假前,想到下一学年即将毕业(我的专业是两年制),在学校都没做过一件值得回味的事,便准备暑假里开始上传文章到自己的博客。初期的时候因为底稿多,又是在家,可以隔天上传把小说打上去,后来回了学校,也就没时间和精力以及金钱——主要是后者——去做这些了,只好一星期打一部分上来。这样慢慢积攒到现在完成了这小说——如果能称之为小说的话。

    这个故事的结局并不是我所想的,因为在此期间我曾看到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让我感受颇为不同。原故事如下:

    从前,有个印度人看见一只蝎子掉进水里团团打转,他伸出手指想把它捉上岸来,就在他的手指刚能够到蝎子的时候,蝎子猛地蛰了他一下。但他还想救那只蝎子,可再次出手还是被蛰了。旁边的人说:“它老是这么蛰你,你还救它干什么?”这个印度人说:“蛰人是蝎子的天性,爱是我的天性,我怎能因为它蛰人的天性而放弃我爱的天性呢?”

    就是这样一个小故事,把我整篇小说所要表达的意思全推翻了。虽然小说从头至尾都试图在解释冰炭同化的含义,其实也只有第七章我借由一点语文课前的十分钟才稍微说明了点。故事中的主人公也就是差不多我本人,常常在面临事件时产生那种微妙的心理变化,有时深恶痛绝一个人,但只要看到他受伤或被打,都会觉得很可怜,有怜悯的冲动。但那不足以证明一个人的冰炭同化。

    本来故事的最后应该是张泽尘爆打谢天赐一顿,然后学马家爵一样逃跑,并且会在火车上遇到一个老人,由他来跟张泽尘讲上面这个故事,还让他说出这样一句话:无论现实社会多么不尽如人意,但怎么活着还是由你自己说了算——这句话无力却依然顽强。但我最终还是没写。所以我在前面多加了个人物,吴籁,他在张泽尘的眼里其实就是谢天赐的替代品,并且让张泽尘有机会去打他。结果是没打成,这就在张泽尘的心里埋下了伏笔。——打谢天赐会不会也一样呢?

    我的生活阅历有限,何况像我这种未经世面的小屁孩。我比常人多的也只是善于思考和感悟生活的能力。所以我有点小题大做的嫌疑。

    不过我还是想在这里说一句,那些自甘堕落和肆意放纵的人,包括对待爱情和生活,不要再拿着自己曾经受过伤的理由来自欺欺人了,要好好地活着,因为我们可以有放纵的生活,但不要有放纵的人生。

    当然,还是要补充说明一点,我并不排除在那些特殊年代特殊环境下的被迫。比如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比如抗战时期、比如世界大战时期、包括现在很多被社会忽略的偏远闭塞的地方,很多人做的事并非所愿,但他们还是尽量不过分违背自己的良心和做人的原则,像那个给希特勒拍片的女导演莱妮*雷芬斯塔尔说的话:“我最为抱歉的就是降生到人间。”这是何等的忏悔!我们是否能够理解和感受像她这样的人?或者换句话说,假如你在这样的环境下,你会怎么做?许多事,我们真的很难去评判它的错与对,只能隐约感受到些什么。但我同样鄙视那些侍机制造更多混乱、发国难财的人渣,这样的人我不愿多说。

    堕落和被迫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如果你在堕落,那你没有任何的借口。

    最后,说说我最终写成这篇小说的两个原因:

    一、这是我献给自己20岁生日的礼物。小说的后期我一直在赶着写,常常明知写不出来,也要逼迫自己写,所以也难免在后期部分里写的比较让人失望。鲁迅先生说,“写不出的时候就不要硬写”,可是我不能听先生的话,为什么?我急呀,我已经快20岁了,还没有做过一件像样的事,我既然喜欢文学,那就该写好一部属于自己的作品来,何况那些90的新生代们都要赶上来了,我不先写完这部小说,我总觉得会很遗憾。

    二、周星驰(我最喜欢的演员)说过这样一句话:“很多时候我们会见到社会上的一些不公正不公平的事情,你有没有胆量站出来主持公道?老实说我没有这个勇气,所以只能寄情于电影。”——老实说我现在也没了这样的勇气,也许以前还有,现在趋近于零了,所以我只能在网络博客写写我的所思所想,或者用小说来代替。我最不喜欢韩寒的这样一种态度,他说小说里的话都没有特别的意思,虽然我也曾有同感,但我并非全盘认可,至少在我写小说的过程中,有些话,有些句子我写的用意深刻,深怕别人不知道,无法体会我的用心。反正这个就像大家对待婚姻的问题,以前都是父母包办,出现了大量的无爱婚姻,于是大家都反对父母包办。其实在我看来,父母包办只是婚姻形成的多种方式中的一种而已,虽然不能接受它的独权,但也不该让它消失。所以我们对待文字的态度也是这样,也许作者并没那意思,但你也不能否认他也许就是要表达这种意思。把一个东西从至高推翻并推向于无,这样的行经同样的不可取。

    反正我说得是不好,但这些话说的都是真的。

(https://www.tbxsvv.cc/html/35/35000/9447898.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