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玄幻奇幻 > 白痴 > 明星英雄科学家-更应该怀念谁?

?    9月1日,人民网《科技关注》专栏编辑许秀华所策划的《傅彪隆重之死与科学界泰斗寂寞离世》专题中,开篇就撂下一段让人感到压抑的文字:“8月31日,著名演员傅彪因病去世了,媒体和公众惋惜悼念文章不断。而在7月初,当我国物理学界泰斗著名的物理学家黄昆院士去世时,公众的反应却茫然而冷淡。即便是去年年底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辞世,依然没有在媒体和公众中激起多大的波澜。”

    接着,该专题向受众提出了一组酷似斯芬克司之谜的问题:当一位位科学家生前游离在媒体和公众的视线之外,死后仍然寂寞无闻,我们不禁要问,这种现象正常吗?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公众更应该怀念谁?——答案正确与否,显然已经超越了提问与作答本身,因为这一答案的实质性意义,或许不仅仅在于对一种价值标高的判断,而更在于它链接着“国家”与“公众”最核心的价值内存。

    读罢,思罢,我突然想到了8月4日在南宁一家医院纵身跳下19楼自杀的见义勇为的英雄韦兆安和8月18日在家中猝然病逝的演艺明星高秀敏。这两个人都是名人,但他们去世后各自获得的哀荣却高下迥异。韦兆安生前一鸣惊人,身后落寞孤寂;高秀敏生前备受尊崇,身后极尽哀荣。同高秀敏葬礼的万人空巷、举国关注相比,韦兆安这位来自贫困乡村又回归贫瘠故土的英雄的葬礼,却显得门庭冷落,同样,和两百多名演艺大腕、数千民众为傅彪送行的浩荡阵容相比,科学泰斗黄昆的身后多少显得有些冷漠甚至凄凉。

    这两件事、或许三件事甚至n件事,似乎都是些互不相干的事,各人自烧各人纸,莫管他人灵前事!然而,我们还是有幸听到了一种来自媒体也来自民众的“不平之鸣”:在一个常常把科学家抛弃在社会记忆荒野的社会里,人们如何走出有力量的脚步?如何走上有力量的方向?是呵,名人丧事的冷暖,追丧阵势的尊卑,其间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分明群体性地折射着反常的社会精神征候,分明在人文时代偶然或必然的近距离碰撞中,电光石火般地暴露出社会价值取向急剧迷失的表情!

    哀荣是一个人身后的事,其是非曲直、尊卑高下一般跟死者无关。但它却折射着活人的观念,反映着他们对价值的认识。从社会价值取向的层面看,这种现象至少折射出三种观念形态,即明星观、英雄观和科学观。当今中国社会的普遍状况是——谁获得的物质财富多,谁的社会价值就高,谁就得到追捧;与此相反,谁创造的社会价值大,但因他没有自己相应的物质财富,反倒备受冷落!

    创造者比获得者的社会价值大,创造者在人气上却输给了获得者。在这种黑白颠倒的社会底色上,明星自然成了人上人,打开国内外财富排行榜,各路明星永远是名列前茅的主儿。而英雄创造的是精神价值,因为在时下公众的价值认同中,精神不具有财富内涵(“良心多少钱一斤”就是典型的证明),不具有货币价值,所以英雄常常被社会集体无意识冷酷地抛弃。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精神价值和货币价值应具有同等重要的“身价”——同等重要的财富内涵,如果长期厚此薄彼,社会终将自食苦果。

    至于科学家,从来就是一个必须靠默默无闻去成就事业的群体,如果他们都走出去充当某些有财却无良企业的“独立董事”,甚而天天以“服务”的名义去喋喋不休地兜售欺骗公众的私货而为企业和自己聚敛无道之财,那么他们必是被公众唾弃的一族。但是,我们都看到了,像黄昆、陈省身这样的科学家,是怎样用他们天才的一生,为我们创造了不可估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本应理所当然地受到公众隆重的怀念。当然,近年屡屡为人所诟詈的那些伪科学家、热衷于“走穴”获取私利的科学家应被清理出价值殿堂,这些人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死了,不在“科学家”概念之列。

    试想,在一个只知追星和成星的社会里,在一个只知有恶势力而不知有韦兆安的社会里,在一个只知有歌星黄昆而不知有科学家黄昆的社会里,在一个只知有肯德基而不知有爱因斯坦的社会里……我们还能指望谁、指望什么去“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

    本人在这里沉痛且郑重声明,本文丝毫没有对高秀敏或傅彪或其他不幸亡故的优秀明星们的不敬之意。在我的心目中,他们无论做人还是做戏,都有上好的表现,堪称明星中的佼佼者。这里,我只是试图在我们这些仍然活着的人身上,点击人们在明星这个虚拟的社会符号下已然暴露无遗且日益恶化的价值缺陷。

    今年夏天,一家地方电视台名为“超级女声”的一个商业活动,更是把这种价值缺陷推向极致,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在用手机短信放浪着他们忘形的痴狂时,没有谁会从别人绘制的星空中走下来,检点一下自己是否“在享受科技成果的时候,却忘记为他们创造了科技成果的那些科学家”(BBc语);更不会进入“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国务委员陈至立语)的价值境界。在他们的价值空间中,除了“超女”就是为别人圆了发财梦却仍然不能自知的那种星梦——青少年追星族的不可救药自不待言,近年时常听说连官员甚至政府都要慷国财之慨疯狂追星。而一些人却只能常常咀嚼,咀嚼那些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悲哀故事;他们只能常常体验,体验那些寂寞一生的科学家一次次辉煌地改写人类社会和自然历史的高尚却廉价的感动。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去世后,中科院为他送了一幅大字挽联:科坛泰斗,晶格动力学,英名誉中外;学海宗师,半导体物理,师表惠后学。就是这样一位在科学界赫赫有名的高山北斗,公众却不知道他是何人?最近有媒体作相关调查时,竟有年轻人说,黄昆不就是那个歌星吗?据报道,在今年4月18日爱因斯坦逝世

    50周年纪念日之际,全球有10万人参与“物理照亮世界”的光束传递活动中国大陆于19日傍晚也接送光束传递。遗憾的是,如此极富科学精神的普及活动,竟没有被任何一家电视台关注。在一些年轻人的知识结构中,爱因斯坦就是那个卖肯德基的老头。

    是呵,这是一个需要明星的时代,没有明星们的天赋才艺,云云众生将失却多少**的寄托;然而,这同样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没有英雄们的无畏仁勇,黎民百姓将留下多少精神的缺憾;这更是一个需要科学家的时代,没有科学家的自虐式煎熬,人类社会不知要在生命的蛮荒中摸索多久。

    世界上最伟大的平等莫过于死亡——无论尊卑贵贱,人都要走向生命的终极。真的,在有史以来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中,死亡——几乎是我们能够看到的人类惟一的平等形态。然而,也许是人类自身为了还“不平等”的本来面目,于是在业已“平等”的死亡终点上,又以扭曲的价值观为材料,自筑了一座等级森严的社会祭坛。在这座祭坛上,恶俗的富有者常常被狂热供奉,伟大的清贫者却往往被扫地出门,在甚嚣尘上的名利狂飙中,公众的价值观被撕成碎片。

    在明星、英雄和科学家身后,即使我们不去人为地论定“更应该怀念谁”,公众也应有一个理性的而非理论的判断,谁创造的而非获得的价值大,公众就尊崇谁,无论他生前还是死后。公众,你不能等到这个世界只剩下“超女”时才清醒过来。没有科学,何来“超女”之超?没有科学家,何来科学?快擦亮蒙尘的价值观,推动社会实现正常的价值回归。

(https://www.tbxsvv.cc/html/34/34864/9442441.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