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玄幻奇幻 > 直草 > 主人公之一:王直

?    那柄高悬在王直头上的屠刀,在迟疑了两年之久后,还是落了下来。

    刀光闪过,人头掉地。

    关于此事,史书中这样写道——

    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浙江总督胡宗宪斩王直于杭州官港口法场。

    这个纵横东南海疆二十年的“倭寇王”,就此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王直,徽州府歙县人,号五峰船主,更为有名的一个外号是“老船主”。

    在《明史》中,将其姓名写作“汪直”;而《剑桥明代史》写作“王直”,《辞海》亦采用此说,故今人多以“王直”目之。

    或许,王直的真正姓名已无可考,正如其身份的“扑朔迷离”——究竟是“倭寇”,还是“商人”,抑或是明朝官员在奏折中所称的“舶盗”?

    或许,这些“个人符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与他所依存的历史空间,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

    事实上,王直个人历史的兴衰,与三位明朝重要官员的命运休戚相关。

    他们是朱纨、王忬与胡宗宪。

    如果以这三人为历史参照物,或可洞悉关于王直真实的一面。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朝廷任命朱纨提督浙、闽海防军务,巡抚浙江。

    朱纨,字子纯,长洲人,正德十六年进士。

    他于当年十一月就任,在福建漳州设立了“剿匪”指挥部。

    那时候,歙县人许栋盘踞在宁波外海六十里处的双屿岛,建造双桅大船,用武力为保障,运载“违禁”商品,成为峙立海上的武装商团枭雄。他们常常既做买卖,又进行抢劫。

    而明朝将吏不敢诘也。

    年轻的王直,此时正在许栋手下担任“管库”。

    他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来到双屿,参加了许氏商团。

    此前,王直与同乡叶宗满、徐惟学、谢和等人结伴闯荡南洋,去过暹罗;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他投靠日本来使(实质是以政治交往为幌子的贸易团队),为其效力,并去了日本。

    不知何故,王直于一年后离开日本,回到国内。

    或许,他觉得投奔自己的“小同乡”、当时海上最大的武装商团首领,能干出一番更为轰轰烈烈的事业,即便置身许氏“商团”比在日本“使团”时充斥着更多的危险与血腥。

    而在他的血液中,并不缺少残忍与冒险精神。

    果然,他很快获得许栋的信任,由“管库”而至“管哨”,成为手握军权的许氏商团实力派人物。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朱纨抵达宁波前线。不久,有林姓海盗驾船七十余艘投奔许栋,随即,商团武装与海盗合伙大举入侵浙江沿海。

    他们没有遇到明军的任何有效抵抗。

    经此一役,朱纨清楚地认识到,海盗乃为疥痈小患,势力浩大的武装商团才令朝廷有锥心之痛。他开始在暗中调兵遣将,筹备对双屿的进攻计划。

    此时,许栋与王直尚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不知覆巢之危将至。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三月,都司卢镗率福建兵船进抵温州海面。

    在那一年的台风季节到来前,明军对双屿发起了突然而猛烈的攻击。

    四月,卢镗引诱许栋的武装商团船队离开双屿,两军激战于九山洋。最后,武装商团大败,许栋被擒,王直率残部侥幸突出重围,含恨逃往舟山群岛。

    与此同时,朱纨亲自指挥步兵乘虚攻占双屿。

    在攻破双屿后,朱纨亲临岛上视查。他惊奇地发现,岛上管理极善——道路光洁平整,仓库中堆满了货物……

    明军的胜利是短暂的。

    朱纨对武装商团的一系列强硬举动,损害了东南沿海士绅的既得利益(因为“海禁”,始有武装商团的走私贸易;而与武装商团交易者,多为浙江、福建一带士民)。这一因素,两年后导致了他的毁灭。

    而这两年中,王直则远遁外海小岛,伺机卷土重来。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朱纨的部队在漳州府诏安县擒获了一批“海盗”,其中的96人经其许可立即处决。不少死者的家属都很有钱,在朝廷中也有奥援。于是,在闽籍御史的弹章交上之下,朱纨被朝廷降为“巡视”,不久又被免职。

    面对耻辱,烈性的他选择了自杀,时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一月。

    朱纨死后,他遗留的职务——“巡抚浙江,兼制福、兴、漳、泉、建宁五府军事”,有三年之久不曾补缺。

    他的死也带来了另一个更加严重的恶果:原本以经商走私为重的武装商团不复存在,一味剽掠的海盗势力坐大。

    并且,他们有了一个更为野心勃勃的新首领——王直。

    双屿战役后,王直收余众北上烈表山(又名烈港),距舟山县城六十里。

    此时,王直虽已取代了许栋原先的江湖地位,但还存在着强大的竞争对手。海盗头子陈思盼便是其中的一个。

    数年来,陈思盼与王直之间矛盾深重。因为往来烈港的船只必须经过陈思盼的码头横港,王直的船只以此常遭陈思盼手下的劫掠。

    嘉靖三十年(1551年),海盗王丹率船二十艘往投陈思盼,不想陈思盼竟将王丹杀害,吞并了他的部众。

    侦知此事后,王直发现,自己独霸海上的良机来了。

    在得到浙江明军官兵保持“中立”的允诺后,他派人潜入陈思盼营中,联系上王丹的旧部。就在陈思盼生日那一天,王直率人直扑横港,与王丹旧部里应外合,于烛影摇红的宴席上割下了陈思盼的首级。

    其时陈氏的船队正在外劫掠,当他们回到横港时,发现老巢早已易主,在惊疑初定之后,全部归顺了王直。

    至此,王直确立了自己海上霸主的地位,东南海盗非受其节制者,不能自存。

    他得意洋洋,自号“五峰船主”,海上船只有插了“五峰旗”方能进退。其手下如毛海峰、徐碧溪、徐元亮等人,皆为赫赫有名的头目。又有徐海、陈东、麻叶等海盗首领与其互通声气,愿受指挥。

    实力最为鼎盛时,王直拥众二十万,巨舰百余艘。

    尽管在海上快意纵横,但王直始终没有放弃“开放海禁”的要求,为自己谋取合法经商的地位。

    因此,他用金帛厚贿浙东地方官员,并与驻浙明军开展有限度的军事合作。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围攻舟山,浙江海道副使李文进命把总张四维与王直率部前去解围;次年,王直又应定海卫指挥的请求,击退了进犯舟山的真正的倭寇。

    浙江部分军政官员的私下许诺与庇护,令王直产生了有靠山可恃的错觉。

    次年,他公然在舟山开市贸易,视朝廷的“海禁”政策如废纸。

    浙东的异常行为引起了朝廷的警惕。于是,廷臣经过会议,决定复设巡抚重臣,任命王忬为浙江巡抚,提督沿海军务。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七月,王忬承袭朱纨遗职,进驻宁波。

    王忬是南直隶太仓人,其子便是鼎鼎大名的明朝“后七子”领袖王世贞。

    据史料来看,王忬其人,忠贞有余,魄力不足。这一性格特点,也造成了他日后的人生悲剧,从浙江回到京城并转任蓟辽总督后不久,即遭首辅严嵩构陷,被斩首于菜市口。据说王世贞为父报仇,写有《金瓶梅》一书,于书页中涂抹毒液,送给严嵩之子严世蕃,致其中毒。

    当然,这是齐东野语,不足为信。

    王忬抵达浙东之时,标志着王直与官府“合作”的短暂蜜月期的结束。

    王忬启用被废置多年的名将卢镗,并征调驻守广东的参将俞大猷、汤克宽率部来会。

    嘉靖三十二年(ha18年)闰三月,王忬遣俞大猷等人率兵千余夜袭烈港。俞大猷带领锐卒,乘风先发,汤克宽率部为后应,直趋贼寨。

    王直猝不及防,于慌乱中乘船突围而出。明军在后掩杀,海盗淹毙被斩者不可胜数。

    经此一战,青年将领俞大猷名闻海上,而王直于羞愤中率残部去了日本,暂住平户与萨摩一带岛屿。在那里,王直得到大名松浦氏的庇护,整军备武,积聚实力,图谋反噬。

    而在海的这一边,王忬却以为大患已去,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王直驾百余艘巨舰蔽海而来,浙江与南直隶数千里地面同时告警。南直隶的苏州与松江两郡素来富饶,又无守备,被寇盗乘虚袭入。八月,王直率部攻克嘉定县城,沿途剽掠,复趋入江北,大掠通州、如皋、海门诸州县,进窥山东。

    史家将这一事件称为“壬子之变”。

    在此次报复性的军事行动中,王直的手下把自己的发式装扮成日本浪人的模样,并用锋利的倭刀为近战武器,纵横往来,明军官兵莫敢撄其锋。

    事实上,在烈港战役前,明朝的官方文书还将王直等人称为“舶盗”,而非“倭寇”。但自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后,“倭寇”一词就屡屡出现在邸报中。

    在这些“倭寇”中,真正的日本人极少,且地位较低。在攻战之时,“真倭”往往冲在前面,一旦攻下城堡,剽掠获利的却是王直手下的“假倭”。

    因手中兵力不敷调遣,王忬无力阻挡如浪潮一般的袭击,接连丢城失地,只得建议朝廷在遭受劫掠的城市周围修建城墙。

    朝廷闻报大震。

    廷臣交章弹劾王忬,皇帝还算包容,没有将其问罪,只将其调任,另命徐州兵备副使李天宠代任。

    王忬去后,浙江倭患越发不能抑制。

    继李天宠之后,又有数名封疆大吏相继以“巡抚”、“总督”的名义,主持浙江与南直隶的剿倭战事,惜乎才具平庸,而对手又极狡猾,于是王直的以战养商“事业”到达了顶峰,声势煊赫,一时无二。在占领浙江黄岩府后,王直身穿绯袍玉带,张金顶黄伞,五十多名金甲银盔的带刀侍卫环立左右——

    当此际,他不免要得意地自称“净海王”了。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二月,由于权臣赵文华的保荐,胡宗宪接替任总督不过半年的杨宜,出任浙江、南直隶总督。

    胡宗宪,徽州府绩溪人。绩溪乃歙县的邻县,因此胡、王二人算是同乡。

    胡宗宪此人在历史上颇有争议,言官多攻其攀附权臣严嵩,但事实上他人极聪明,在周旋于峻急之君与阴柔权臣之间的同时,还知人善用,委俞大猷与戚继光以重任。最后,俞大猷与戚继光终将倭患平定,为国家立了大功。

    功过相较,胡宗宪可当“能臣”之称。

    此时,王直已经回到日本,而另一股“倭寇”徐海、陈东、麻叶等正率万余人围攻浙江桐乡,浙江巡抚阮鹗亦在围城之内。胡宗宪所能控制的兵力只有三千人,无力去解桐乡之围。

    那一年,赵文华来到浙江视察,与胡宗宪会着,席间谈及军事,胡宗宪道:“倭寇杀之不尽,愚意不若‘招抚’(事实上是诱降)。”

    他心目中的“招抚”对象,便是同乡王直。

    而在“招抚”王直前,必须“杀鸡儆猴”,这只“鸡”,就是徐海。

    胡宗宪调集兵力,一面派遣间谍,挑起徐、陈的内讧。据野史记载,他还施用了“美人计”,将一个名叫王翠翘的美女送给徐海,感化徐海来归。

    不久,徐海杀了陈东与麻叶,撤围东走,回到平湖县的巢穴。

    胡宗宪蹑足而击,出其不意地将徐海包围在平湖县的沈庄,恶战七日,最后将他与两千余名部众统统擒杀。至于王翠翘则不知所终。

    这是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五月到八月间的事。

    指挥沈庄战斗的指挥官是俞大猷。获胜后,他升官至浙江总兵。参加了那场战斗的戚继光,当时还是一名参将。

    桐乡解围后,胡宗宪将王直的母亲与妻儿接到杭州,作为人质,并于当年九月派宾客蒋洲与陈可愿出使日本,与王直接触。

    其时,王直正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

    当初,王直率日本浪人入犯,大获其利。因此,日本各岛浪人纷纷踏海西来。而在俞大猷等明军将领的反击下,日本浪人多有死伤,甚至有全岛无一生还者。日本人遂对王直产生了怨恨情绪。

    在这一情形下,经蒋洲的优语劝说,王直心动了。

    他将蒋洲留在日本,令义子王滶(即毛海峰)跟陈可愿一道回到国内。王滶带来了王直的答复:“愿意听从胡公的命令,但要开放海禁,通货互市。”胡宗宪一口答应下来,还赐给王滶大量金银,王滶大喜。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十月,在王滶的一再劝说下,王直从日本扬帆起程,至舟山群岛的岑港下锚停泊。

    浙江军民听说“老船主”率倭寇再次犯境,个个大惊失色。

    而胡宗宪为了“请君入瓮”,事先亦做了周密的布置,并命总兵卢镗驻守舟山附近海面,监视王直的一举一动。

    为此,王直心存疑虑。他派人向胡宗宪传话说:“我等奉命前来,胡公应派使者远迎,而今盛陈军容,胡公是诓我吗?”

    他让胡宗宪派一名贵官为人质。

    胡宗宪立即派遣指挥夏正与王滶同往岑港。

    果然,王直见有朝廷命官亲身前来,遂对胡不再怀疑。他将夏正扣下,部队交给王滶看守,然后在“纵然胡公诱我,海上兵力尚在,其奈我何”的复杂心情下,自己孤身一人,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十一月入杭州胡宗宪府邸。

    在如何处置王直的问题上,胡宗宪亦很为难。

    按照《明史》“胡宗宪传”的说法,胡对王直慰藉有加,有收归己用之心,上疏请皇帝饶恕其死罪,令其戍守海上。但浙江巡按御史(皇帝直接派往地方的使者,明人笔记中多以“直指”谓之)王本固坚持要杀王直,双方争执不下。史载:“朝廷以东南未平,许(胡)军门便宜行事,姑羁养之”。

    不久,朝廷中有人怀疑胡宗宪收受了王直的贿赂,群情激愤。为替自己辩白,胡宗宪被迫将王直交给了王本固。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正月二十五日,王直被捕入浙江按察司监狱。

    王直的狱中生活相当优适。衣食卧具与出差官员待遇相当,偶患小恙,便派医生前来看视,用汤药加以调养。

    他系狱近两年,直到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皇帝的诏命才下来:将王直斩首。

    十二月二十五日那天,王直被一顶小轿抬到杭州官港口法场。临刑前,他提出要求:与儿子见上最后一面。王直把束发金簪交给儿子,父子相拥而泣。

    然后,他拭去眼泪,不发一言,伸颈受刃。

    一代海上枭雄,就此毙命。

    王直死后,留守岑港的王滶将人质夏正杀死,声称为王直报仇。胡宗宪派俞大猷和戚继光率部攻打,王滶突围去了福建。在那里,他纠结其他倭寇,继续骚扰沿海一带的居民点。

    御史李瑚以此上章弹劾胡宗宪。

    因受牵连,俞大猷与戚继光相继丢官,数年后方被重新起用。随后的几年间,他们带兵在福建、广东一带打了无数胜仗,到了隆庆元年(1567年),东南海滨倭患基本绝迹。

    此前,胡宗宪已因“阿附严嵩”之罪,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庾死牢中。一说自杀。

    他所遗留的总督一缺,从此再未补人。

(https://www.tbxsvv.cc/html/30/30145/8601642.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