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尧走后,篯铿沉思了一会,认为研究房中术并没有错,只是与尧道不合而已。他自言自语道:“这男女之事,人人有之,只是有人心中悦之,言语却恶之。我却心里悦之,言语也悦之。”于是第二天他就带着男女弟子不辞而别,再次潜入深山。
尧本来很喜欢篯铿的多才多艺,只因他放荡不羁,研究房中术,有违尧的五常德教。尧认为不雅,一时拂袖而去离开了篯铿。但后来仍很想念他,故仍让他的后人承袭了他的封地。同样篯铿也很佩服尧的德行,但却无意仕途,受不了约束,故一去不归。传说他继续研究导引和房中术,被后世认为是房中术的创始人之一。故后人把性知识亦称为彭祖之术,这里且不多谈。
再说鲧受命治水非常卖力,一干就是数年,连他的妻子死了也没有回去看一眼。
他的家原住在梁州,先人曾是西羌一个部落酋长,与蜀山氏相邻。而蜀山氏以女妻颛琐之父而生颛琐高阳氏,由此与高阳有亲而受照顾,故在高阳氏时渐渐强大起来,在鲧年轻时蜀山氏把他们赶出了梁州,他被迫带领本部落进入冀州西部的山区,在那里建立了崇国,后来也不断强大。帝喾看出了他的才能,并为了避免矛盾,便对他进行了收买,将他召入朝中为官。后因蜀山国发展到与朝廷分庭抗礼,帝喾又利用鲧与蜀山氏的矛盾,命他征讨蜀山氏,并灭掉了蜀山国。因建有军功,被封为崇侯,又以蜀山氏早期国都石纽村赏赐给了他。从此他的地位提高,不久便娶了有辛氏③之女——女志为妻。
帝挚时他为挚筑城卫君,深受帝挚赞赏,成了挚的心腹之臣,被加封为伯侯,从此人们称他为崇伯侯。
尧登帝位后,鲧以老臣自居,君臣意见不合。他看不起帝尧,于是托病回了石纽村,不久生下了禹,又名文命。
因中年得子,夫妻俩爱如掌上明珠。禹八岁时,鲧被诸侯推举,受命治理水土。
鲧夫妇都很注意对禹的教育,鲧受命治水,尚担心禹的培养。好在他有一好友,名叫墨如。此人博学多才,鲧在家时对他非常敬重,常与他一起谈论天下大事,交情很深。鲧受命后,就把禹托付给了墨如,并令禹拜墨如为师。墨如非常高兴,又给禹取了一个学名叫高密,意即高朋密友之子。
由于墨如乐于教授,禹又天资聪慧,不久便学识大进。十二岁时,墨如就感到自己的知识已授尽,还不能满足他的要求。
一天墨如对禹道:“高密呀,你的天资远在为师之上。为师学识浅薄,现在只能为你另择良师,方能不负汝父之托。”
禹拜伏于地道:“学生之学识全是师尊所授,文命愿永为门下弟子。”
墨如见他心诚好学,知其将来必成大器,而自己又确实不能再胜任他的老师了。这时他想起了道友真行子,才学远在自己之上,便决定亲自为禹走一趟,于是对禹道:“为师过几天要外出走走,会一会几个旧友,此一去可能要一、二年才能回来。你天资聪颖,可先在家中自学,为师慢慢为你再访名师。看小说最快更新)”
禹对墨如一再挽留,墨如还是要走。禹知道师傅的脾气,他决定要走谁也留不住,只好请求他多住几日,由母亲准备些饭菜,请亲朋好友作陪,为师父饯行。
禹有二个好友真窥、横革,年纪都不相上下,均为禹的家族子弟。他们从小玩在一起,与禹情同手足,只是他们家境贫寒,没有求学的机会。禹常将自己所学转授给他们,使他们才学也大有长进,所以他们也成了墨如的间接学生。今天禹请他们一起来相陪师傅,他们当然都很高兴。
当禹一切准备好后,再来洞中找师傅,却已人去洞空,墨如已走得不知去向了。禹只好依依不舍地回家,从此在家中孝敬母亲,勤奋学习,一有时间就与真窥、横革几人一起习武。由于父亲的影响,他自幼便对水土治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之余常去附近考察江河。
一日他来到一条小溪旁探索河流形成的原因,有一老道入山采药,正好从禹身边经过,却仔细将禹打量了一番。禹见他气度不俗,似非凡品,又见他打量自己,心想其中必有缘故。是不是自己遇上了有道之士,不如跟上去了解了解。他跟了一会,老道却大声斥责道:“孺子与老夫素不相识,为何老是跟着老夫?”
禹道:“前辈初来此地,不知山上有大虫出没,故跟在前辈后面,以防大虫伤人。”
老道却讥笑道:“你小小年纪,只怕自身难保,却夸口要保护别人,真是可笑。”
禹道:“小子年纪虽小,却经墨如老师传授过绝技,一般的大虫还是奈何得了,请前辈放心。”
老者不但不谢,反而怒道:“孺子真是多事,我既敢来此山行走,又何惧于虎!”说完头也不回地继续往山上走。
禹对老者的粗暴言行,不但不生气,还继续跟在后面,并恭恭敬敬地向老人道:“长辈一人在山上寂寞,小子在旁陪陪长辈也是好事。”
老道这时才语气平和地道:“老夫乃是一云游道士,上山采药,又无报酬给你,跟我何益?”
禹道:“家母常教导我尊老爱幼,要什么报酬。”
老者见这崇伯公子果然与众不同,才笑道:“看来你与贫道有些缘份,那就一起走吧。”于是两人一起在山上采药,老者见了药就要禹去采,采了又要禹背着。他只是指手画脚,一点事也不做,把禹当做奴隶一样使唤,禹全不在意。一直干到红日西沉,才对老人道:“现在天色将晚,听口音长辈是远方来客,可能近处无家,就请长辈到小子家中宿歇吧。”
老者道:“如此甚好。”于是禹在前引路,把老人带到家中。贤淑的禹母,见禹带来了客人,也很高兴,先打水给老人洗澡,然后做饭。饭快做好时,禹感到又饿又疲倦,本想吃完饭休息,不料老者又高声叫道:“文命,老夫一天爬山,出了不少汗,这些衣物你给我拿去洗了吧。”
禹尽管自身疲劳,还是提着衣物,借着月色去屋前小溪中洗了,回来再陪老人一同吃饭。饭后休息时,禹才恭恭敬敬地问及老者姓名,老者道:“贫道真行子。”
禹一听“真行子”三字,如雷贯耳。他早就听师傅说过,有个道友叫真行子,不但道术高深莫测,还博学多才,能文能武。禹是个机灵人,马上撩衣跪下道:“久闻大名,请受弟子一拜。”真行子也不推辞,于是禹重新行了拜师礼。
前面说过,墨如认为禹是天生的好苗子,值得培养。但要使他成大器,只靠自己这点学问是不够的,于是为他请来了真行子。
真行子居无定所,墨如为了寻找他,花了半年多时间,走南闯北才把他请来。可是真行子却对禹并不了解,故先不亮明身份,以便对禹进行考验。一路采药,对禹进行刁难,禹都表现不错,才决定收他为徒。但真行子深知人的本事越大,他所干的事业也越大。如果他的德行不好,给百姓带来的损失也更大。今虽答应收他为徒,但还不能马上教他真本事,还得作进一步考察。
第二天禹带师傅外出赏景,来到野外一平地,真行子突然对禹道:“文命,今天风和日丽,我们抓紧时间练练武吧。现在我站在这里由你来打,你把全部本事使出来,我要看看你的功底。”
禹心想:“我年少,又有墨如老师教的绝招,连真窥、横革这些年轻人尚且打不过我。你师傅这么一大把年纪,纵有高超的绝技,也到底岁月不饶人,那里经得起我打。”于是不敢出手。
真行子见他不出手,却怒道:“我是你师傅,要你打,你就得打。如果这点胆量也没有,将来会有出息吗?”禹见师傅如此说,只好勉强出手,却不使劲。
真行子又怒道:“真没出息,你要是这个样子,能做我弟子吗?”
禹见师傅再次动怒,才出手重些。他一拳打去,却不见了师傅。原来真行子见禹拳脚来时,将身一跃,早闪到了禹的背后。禹转过身来见了师傅,方知真行子的功夫果然绝妙,便开始大胆出手。又打了几十招,招招都被真行子接住,自己打出了一身大汗,而真行子却显得非常轻松,于是跪在地上向师傅认输。
真行子反而骂道:“你这小子不长进,没有学到墨如的真功夫。”
禹心想,我怕伤了他,才没有使出墨如师傅教的绝招。他既然批评我,肯定希望我使出绝招来给他看看,知道我的武功底子才好施教。
两人休息了片刻,真行子又叫他再来。此时禹才知道自己绝非真行子的对手,自然伤不了他,这次也就真的放开手脚干了。可是尽管使出了墨如的绝招,却还是招招都被真行子制住。他见真行子如此高艺,心中高兴,也就越打越起劲。因消除了顾虑,此时两人都巳放开手脚,你来我往,如临大敌。过了几十招后,真行子一时眼花,被禹一招秋风扫落叶,一脚将他踢了丈余远,倒于地上不动了。
禹上前一看,见师傅昏迷不醒。他后悔莫及,抱着师傅大哭了一场。然后仔细一看,好在还有气息,便把他抱回家中,放在卧榻上,又哭着跪下赔罪,禹母也严厉地责备了他一番。母子悉心照料,真行子才慢慢好了些,只是不能行走,一切生活都要禹照料。不觉已是半月,真行子的伤势再不见好转。禹感到非常内疚,便对母亲道:“孩儿一时失手,误伤了师傅,后悔莫及。现在只有把他的伤治好,才对得起他老人家。早些时候孩儿听说有个叫篯铿的道人,医术非常高明,曾医好过天子的犬伤,从此闻名天下。我想只要把他请来,定能救治师傅。”
禹母道:“儿啊,听说那篯铿风气不好,搞什么房中术,被帝责怪后,已离开朝廷,避入深山,你到那里去找呀?”
禹道:“真行子是墨如师傅的老朋友,又是我第二个师傅,我就是走遍天下也要把篯铿请来。只是我去后,师傅就得由母亲照料了。”
禹母听了高兴道:“为救师傅不顾千辛万苦,这就是你的德行。好孩子,你去吧,师傅我会帮你照顾好的。”
禹得到母亲的支持,便连夜打点行李。次日天还未亮,就拜别母亲出发了。因怕真行子不同意,只好瞒着他而行。谁知他还只走了一里多路,却见树林里走出一个人来,仔细一看,正是真行子。
真行子的突然出现,使胆识过人的禹也害怕起来。他受伤半月,睡在床上,衣食不能自理,为何此时却出现在眼前。心想难道自己一晚没去看望他,他就死了吗?这个得道仙君的灵魂真的与众不同,竟能来此挡道。于是跪下哭拜道:“师傅呀,只因你一再要我出手,才使我失手误伤了师傅。您怎么就如此不幸地离开了人世?使我只能在此见你的英灵,却无法救治您。我真对不起您,请您惩罚我吧!”
真行子笑道:“傻孩子,快起来,师傅没有死啊。你想想,你的那些拳脚能伤得到我吗?只因墨如师弟说你志向很高,将来必成大器,请我来助你成才。我想成大器者,一定要有德行,才有益于苍生。若让一个无德行的人成了大器,不但无益于天下,反而是天下大害,所以我借受伤来试探一下你的德行。今天你为了救治师傅,不畏千辛万苦去找篯铿,其德行已见,真是我的好徒儿。”
禹听了还半信半疑,心想我且先陪着他去看个究竟,于是两人一同回家。回到家中,禹到真行子榻前一看,果然榻上无人,方知真行子所说不假。从此一个诚心教,一个虚心学,禹白天练武习文,晚上与真行子一起修炼。真行子除教授他道术外,还向他讲述治国安民的道理,向他传授水利知识,讲述天下名山大川的分布,各处地形险夷。使他成了一个文武双全,博学多才的人,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注解:
1.三公——当时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鲧为司空,故曰位列三公。
2.九族——当时的“九族”是泛指华夏各部落,与后世所说“诛连九族”中的九族不同。
3.有辛氏——古部落名,其所在地说法不一。一说在今山东曹县北;一说在今陕西户县东;一说在今河南商丘县;一说在今陕西邰阳县。因一般公认崇部落为西羌民族,其活动范围在今陕甘一带,故其妻有辛氏居住在陕西境内的可能性大。
(https://www.tbxsvv.cc/html/30/30079/8593061.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