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历史军事 > 夺鼎1617 > 第六百五十八章 乙酉恩科

  历史书上经常有这样的语句描写,“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某某农民起义在封建朝廷和地方豪强势力(汉族地主武装、外国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被残酷的绞杀了。”

  山东的情形就是最好的注释。在获得了清朝政府恢复和尊重士绅阶层的政治、经济特权之后,特别是足尺加三的给了他们可以招募义勇、组织民团和其他形式的地方武装投入到镇压、绞杀抗清武装的过程当中,然后可以论功行赏的恩旨之后,从山东到黄河以北,从京畿到山西,到处可以看到打着清军旗号的民团,在士绅们的统领下,向各色抗清武装发起进攻、袭扰。顶不济的,也会在清军进攻时帮忙带路、提供情报,供给民夫、草料、蔬菜肉食等物。

  这种行为,完全就是娱乐场所行业从业者在客人搬出了合适的价钱之后,很痛快的撕下了“咱是卖艺不卖身的”、“我是刚来的额,还不想出台”等等遮羞布一样。立刻把什么*****、毒龙穿心钻等独门绝技都拿了出来。

  这样一来,谢迁的日子立刻就不好过了。

  清军、曾家兄弟的柳林团、各色各样的教门武装,或是以人海猛扑,或是用骑兵重甲火炮,或是在暗地里扇阴风点鬼火,制造谣言动摇军心士气,鼓动叛乱。多重打击之下,谢迁原本占据的数座州县,二三十座城镇转眼之间丢失了大半。

  无奈之下,谢迁也只得像当年的李自成张献忠一样,放弃固守一地的战术,开始“打圈圈”。以走治敌。

  冲进淄川的清军部队,第一拨的,就是曾家兄弟的柳林团。曾传生的九弟曾传纯,率领他们兄弟最为嫡系最精锐的集字大营在淄川、博山等处三日不封刀,扬言是茅草要过火,石头砍三刀,男人要减八寸,女人要试深浅。

  他的部队里有被俘、投降的二千多义军,别人问他该如何处置这些人,曾传纯眼睛一翻,“如今灾荒遍地,到处都在打仗,哪里有那么多的粮食养他们?”

  手下人立刻心领神会,当即便对这二千多人宣布,我家九帅宅心仁厚,仁义得很,要发放路费送他们回家。(这招鬼子在南京也用过!)当下,这些俘虏便以十人为一队,分别列队,进入淄川城中的几座大庙当中领取路费。结果,十人一队进入庙门,两下里冲上来的可不是捧着账本和铜钱的文案先生,而是数十名手执钢刀利斧的彪形大汉。完全就是现代工业的流水线式作业,进入庙门,被立刻绑起来,押到大殿后院的空地上,鬼头刀一挥,死尸倒地。刽子手们稍稍的歇口气,等着下一拨十个人的到来。

  很快,鲁西、鲁西南、鲁中等处,在清军和官绅们的通力合作下,渐次平定。运河的北段被打通,阿巴泰很是得意的向他的摄政王十四弟奏报:“南运河德州段、会通河临清段(元运河、小运河)、会通河阳谷段、会通河南旺段均已打通,船只往来通畅。可保京师漕运不绝。”

  随着运河山东北段的打通,清军开始沿着运河南下,往泰安、济宁、滕州方向杀来。一时间,运河两岸旗帜连云,刀枪似海。

  山东方向的紧急军情,被鹿玛红、廖冬至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快船送往南京。

  军报送到南京的时候,李守汉被弘光皇帝朱由崧和内阁首辅大学士马士英请进宫中就开设弘光乙酉恩科一事请去议事了。

  恩科始于宋,明代亦用此制。逢朝廷庆典,特别开科考试,也称“恩科”。如今正逢新皇帝登基,又是淮河以北大战未休,正是要收拢人心,提振风气的时候。所以,首辅大学士马士英领内阁众人公议,准备开恩科考试。请梁国公入宫,便是要商议一下,沦陷之地的读书人该如何应试,考试的题目该如何设置等等。

  大明朝廷太需要一场能够激励民心的活动了,太需要提升军民的士气民心了,所以在淮河以北,明清顺三家和地方武装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长江上游的四川、湖广等地,张献忠的大西正在四川暴打明军残部和那些土寇、土司武装时,就迫不及待地要搞这次乙酉弘光恩科。为的就是向天下万民宣示,大明朝廷还是天下正朔,弘光皇帝是真命天子的!

  在两名大太监毕恭毕敬满脸笑容的引领下,李守汉昂首挺胸的走进了弘光皇帝朱由崧的寝宫之中。今天的议事,是朱由崧召集他和马士英二人小范围的商议一下,所以,将议事安排在了寝宫的暖阁之中。

  说是暖阁,但是朱由崧为了不那么气闷,命太监将窗棂上的玻璃窗打开几个,让略带着几分潮湿的清冷空气进来。

  “朕的大将军,”朱由崧虽然在历史上留下了贪财、好货、好酒、贪色的诸多恶名,但是,他却并不像东林诸君子笔下描述的那么不堪,那么傻。试问,一个傻子或者是政治智慧不足的人,怎么会想到争取到江北四镇的支持,进而从一个落魄宗室亲王而一跃成为大明朝的皇帝?他用这个不是很正式,但是十分亲热的称呼来同李守汉打着招呼:“这是首辅马先生拟定的几个恩科题目,爱卿不妨看看是否妥当。”

  随着朱由崧的话语,在旁伺候的小太监用朱漆盘托上了几张信笺,上面几行工整的小楷,书写着乙酉恩科的题目。

  “陛下取笑了。臣乃一介武夫,说起练兵打仗,筹饷种田还有几下心得。这经学制艺,如何晓得?到时说出话来荒腔走板,不是让陛下和马先生取笑?”李守汉嘴里打着哈哈,手上却丝毫不慢,取过那几页纸,开始读起上面的文字来。

  这几份题目自然不会是高数物理化学,更不可能是应该累死。而是经义、策论两大部分。经义首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次题: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三题: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考得是举子们对四书五经的造诣,后来的策论,则是所谓的对天下大事的见解,考的是学子们的能力水平了。

  策论的第一题: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第二题、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第三题、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这三道题目,虽然说李守汉对于策论的题目不是很在行,但是,从马士英闪烁的眼神,和朱由崧左顾右盼的神态,和不时的命小太监干这干那的状态,他都能感觉得到,这三道题目绝对是有些玄关在里面的。果然,细细的品味之下,他连蒙带猜的找到了些问题所在。

  第一题,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这题目绝对是借古喻今,拿来指桑骂槐的影射现在。谁让眼下大明朝廷的军队,能够有一战之力的,堪称精锐的各部,不是在江北四镇麾下,就是打着左良玉那个兔爷的旗号,然后,就是他的本部南粤军了?

  不过,第二题和第三题,却是另外一个角度了。

  第二题、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这个题目则摆明了是为李守汉目前正在推行的新政或者说是打着恢复祖宗旧制度的改革做宣传。而第三题、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更是论起了大巴掌,把鲜血淋漓的历史事实丢在了那些主张借虏平寇的傻逼们面前,然后左右开弓的狠抽题目的脸。你们主张借虏平寇,好啊!当年的北宋、南宋,可都是走了这条路,结果呢?你们也想带着皇帝去崖山练跳水吗?

  (对于东林诸君子们的跳水成绩,李守汉可是根本就没打算考虑。他们会跳水?一句水太冷就轻松弃赛了。)

  从这几道题目上,李守汉可以揣测出,马士英在内阁当中与各位阁僚们的斗争也是十分的激烈,在做出了不知道如何艰难的往来折冲彼此妥协让步之后,才拿出了这篇题目。让各派都能勉强接受,但是实际上还是侧重于他李守汉。

  对于马士英的善意,李守汉报以一个“我已经什么都了解,谢谢!”的眼神,而马士英则是回报了一个“你懂得的”神情。

  “陛下,马相爷,某家是个粗人。”李守汉故意的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做出一副粗鄙不文的样子来,“不过,某家觉得马相爷拟定的这几个题目,很是妥当!”

  虽然说在心里,对于这种科举考试只考八股制艺文章很是不满,但是,几百年来的积淀下来,大家都认为这就是天经地义的了。

  如果按照唐初开设科举考试以来所设立的那些科目有,什么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来考试的话,那只怕整个大明官场可就热闹了。

  不过,眼下的南中、两广等地,选拔任用官员,也是被李沛霖打着恢复旧制的旗号,悄悄的将村官培训班的内容列入了考试范围。你想当官,不好意思,先去参加这些考试。考试通过了,自然有官位等着你。虽然这些人不如经过几年系统培训的干部用起来得心应手,但是,比起那些只知道穷经皓首寻章摘句的书蠹来,却是强了百倍。

  所以,李守汉打算将这个范围扩大,从闽粤地区扩大到眼下的整个大明控制区!

  “陛下,马相爷。某家一点愚见,如今我大明中兴在即,正是大量用人之际。当不拘一格,广开才路才是。”李守汉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请大将军明示。”投桃报李,马士英见自己的科举命题得到了李守汉的认同,自然也要给予他配合,这才是朝臣们的相处之道嘛!

  “某家觉得,在明发旨意开恩科广揽天下人才时,旨意当中应该明确一点,不仅仅是要考四书五经,八股文章,也应效仿盛唐之际,什么明法、明算等科目也要考。为天下人多开几个出身之路。这样一来,我大明军马收复失地时,便有现成的官吏可用。这些人熟知政务,要不了多久,四海便可升平,万民当以安乐。”

  为了能达到这个目的,李守汉向朱由崧和马士英提出,可用将明法明算等科目考试延后,放在科举考试的后期。让那些四书五经没有考过的举子们,能够多一个机会为朝廷效力。

  至于说组织这两门考试所需要的人员和钱粮,统统的都有大将军府统筹安排。甚至是那些不第举子们在等候考试期间的生活费用,将军幕府也会酌情的给予津贴。不能让天下人才忍饥挨饿的参加考试。

  但是,他说得轻巧,对于朱由崧和马士英君臣二人来说,可就是晴天霹雳一样了。读书人,自古以来就是穷人或者是平民改变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的一个通道。有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说法。但是,也有所谓的“穷文富武”一说,意思大概是两个层面,读书的人,家庭出身越穷越好,这样的人往往能够潜心向学。另外一个侧面也说明,读书人往往是贫寒家庭出身的多,不然也不会有穷酸这个词了。而练武的人则恰恰相反,对于家庭经济条件要求很高。越有钱越好。因为不论是大运动量后对饮食营养的要求,还是制造购买各种器械兵器,都是要有大把的银子做基础的。(所以说,武侠小说里的各大门派,都不是所谓的侠义正道,往往在当地都是大地主大恶霸级别的。)能够让前来参加科举考试的贫寒士子们有个衣食无忧的考试过程,并且能够让他们都有个出身去路,日后史家评点起来,弘光皇帝和首辅马士英也注定是要青史留下美名的。虽然这个钱粮不由他们出,但是名望最后还是要落在他们身上的。

  于是,这君臣二人都关心起这桩事体来了。

  “大将军,此举固然是为天下贫寒士子又开了一条出路,让他们有机会为朝廷出力。可是,朝廷有那许多的官职差使安置这许多人吗?”马士英很婉转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爷,你却有所不知。若是照某家在闽粤和南中各地的做法,便是一个村子的村长、守望队的队长也是要官家任命的,这样的好处便是政令通畅,不至于有中间流失,打折扣,搞变通的。”

  马士英是在现有的朝廷体制内考虑问题,他担心的事是出现大量的冗员冗官,让朝廷原本就不怎么宽裕的财政更加捉襟见肘。进而影响北方的战事,耽误了大明的中兴。虽然有李守汉这个金主愿意提供饷源,可是,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和官员,他却不太愿意让李守汉通过这样的手段一步步的扩大自己的影响,进而成为一个权臣。

  但是,李守汉却不这么想。他的做法是有现成的经验在的。官员不要说配属到村一级,就算是配备到乡镇,那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而且,朝廷派出的官员到了乡镇一级,非但不会对财政造成压力,反而会造成财政的增收。原因嘛,很简单,那些原本包租、包税的,不用缴纳钱粮赋税的乡绅豪门,不能再通过操纵乡镇政局来偷逃税赋了!

  更有一点,日后这些官员有很大一部分是要被派到黄河以北、长江中游的地区去任职。那里,对于弘光朝廷来说,就属于新区了。明清顺西各方势力彼此角逐拉锯的地带,这些官员的损失消耗还会少吗?

  但是,这么腹黑的打算自然不能对朱由崧和马士英君臣二人说,李守汉也只能打个哈哈,将这个话题轻轻接过去。

  “如今各地都在推行新政,到处都是要用人,某家每日里都要接到无数的文书要派官吏去,只会嫌人少,不会嫌人多!”

  朝廷要开乙酉恩科的消息被各家报纸纷纷刊登在了头版位置上。除了正常的科举考试外,更增加了明算、明法两个科举考试科目。而且是冠冕堂皇的宣称是复盛唐气象,为天下读书人开新路的举动。更有让人心动的是,这两个科目的考试,是在八股文章之外的考试,虽然不被视为科甲正途,但是,条件却也很优惠。比如说,人员出身不做限制。不管你是参加了八股考试感觉自己不太能考上的举人,还是出身各种身份低微之人,比如说仆人、佃户、伴当、吹鼓手、倡优皂隶等等,又或是各处衙门的吏员家庭出身之人,只要你自己认为我在明算、明法两个科目上有造诣,便可以来参加考试,以为朝廷效力,为大明中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并且,在考试期间,参加这两个科目考试之人,可以享受朝廷的衣食津贴。一旦考上,最低便是朝廷的九品官员。虽然干的都是所谓的风尘俗吏岗位,但是,却是名正言顺的朝廷官员了。

  这一下,顿时让弘光朝廷辖区内人心浮动!

(https://www.tbxsvv.cc/html/26/26209/385880973.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