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之言差矣!”
“且容老夫多嘴,先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
片刻之余,李善长调整了下坐姿,开始据理辩驳。
“都知道,养狗是为了看门护院。”
“如果某天,一只狗狂病发作,咬伤了喂养它的主人,理应受到处罚。”
“可因此,全天下的人,都视犬为恶类,不再养狗了吗?”
话音一落,朱标正色道。
“当然不会!”
“毕竟,大多数犬类善通人性,忠诚可靠!”
“如果因为一条狗犯错,所有的狗都不被待见,那岂不是矫枉过正,因噎废食了吗?”
见他想明白了这一层,李善长颔首而笑,将话题继续向下延伸,循循善诱。
“殿下说得不错!”
“诚然,商贾一行,历来良莠不齐,专心逐利者不在少数。”
“小则藏奸耍滑,缺斤短两......”
“大者圈钱弄势,暗中买通官吏权贵,作恶多端,谋财害命。”
“以上两种,并不少见!”
“难道,一些败类的存在,就要禁止商业买卖行为,而忽视了其中带来的好处吗?”
言及至此,他不知怎么想的,又鬼使神差的补充道。
“我这么说,只是为了理解。”
“不是要将商贾和犬类画上等号,别会错意了。”
“但追根溯源,道理是相同的。”
“行业本身,不能决定人的好坏,落到实处,还是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的。”
“商人并非都是好的,这话没错。”
“难道,那些种田的农夫,都是本性纯良,安分守己的吗?”
“恐怕其中贪财好利者,大有人在吧?”
说了一溜十三遭,朱标点点头,似乎有点醒过来了。
“叔父,您的话在情在理。”
“一个商人的道德品行,不能代表所有。”
“我以前,在父皇的引导下,过于关注他们坏的一面,没有在意好的一面。”
“如今想来,的确有些偏颇......”
恰在此时,一道不合时宜的声音,突兀响起。
只见蓝玉大步上前,开口便道。
“末将倒是觉得,商人的存在,会成为国家强大的绊脚石,不应鼓励百姓从事。”
“而且,他们整日东奔西走,行踪不定,很不便于官府管理......”
“昔日秦国偏安一隅,百年内能横扫六合,席卷八荒,振长策而于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终成帝王大业!”
“关键之处,就是采纳了商鞅的策略,鼓励农桑,开垦荒田,从而实现粮食增产,富国强兵......”
“并不是什么支持商贾,互通有无!”
“如果人人都有利可图,丢弃田产,跑去经商,那谁还种地?”
“没有粮食,大家饿着肚子,一旦强敌进犯,寇入中原,如之奈何?”
说完,还很不忿地哼了一声,退回角落。
转瞬间,气氛悄然凝固。
朱标少见地板起了脸,眼中光芒如箭,扭头呵斥道。
“蓝玉,不得无礼!”
“谁也没说让百姓都去种地,你瞎起什么哄?”
李善长见状,却摆了摆手,笑容如沐春风,根本没往心里去。
毕竟两世为人,牛鬼蛇神见得多了,怎么会为了几句不值当的话,和一个只会喊打喊杀的武夫计较?
气坏了身子,算谁的?
甩一个“你懂个屁”的眼神,自己体会去吧!
“呵呵......太子休要恼怒!”
“蓝将军文武全才,连《过秦论》都能信口拈来,想必读了不少书吧?”
“可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李善长没理会蓝玉投来的目光,神色静好,语气从容不迫。
“如你所说,商鞅变法,的确让秦国走向强盛,兵马雄壮,虎视四方。”
“但他重农抑商的举措,弊端尤为明显。”
“经过一番操作,整个秦国百姓,只剩两条活路。”
“要么蹲在家里,安心种地,早出晚归,给国家生产粮食......”
“要么披甲持刀,外出作战,争夺领土。”
“这套法则,用在战乱年代,尚且显得极端苛刻,不近人情,何况眼下太平时节?”
“况且,商鞅那个屌人,有一段时间,连秦国的货币都给废除了,禁止私下买卖,百姓需要什么,得拿军功说话......”
“难不成,这也值得学吗?”
论斗嘴抬杠的本事,他李善长还没服过任何人。
区区蓝玉,立马哑口无言。
朱标不禁莞尔,闭目沉思了许久。
若果真如此,秦朝治下的百姓,是有够惨的。
这种反面典型,大明不会效仿,更不会重蹈前人覆辙。
“好了,叔父继续往下说吧。”
氛围得以缓解,李善长也终于转入正题。
“一言以蔽之,农业和商业,譬如人的两条腿,想要走路,缺一不可!”
“如果将国家比作人来看待,农业增强的,是人的元气和力量,支撑身体行动。”
“而商业,是促进体内血液循环,使各方面达到均衡。”
“当钱币通过交易流通起来,形成良性运转,一个国家的富强,指日可待!”
说了这么多,并非李善长喜欢浪费口舌,长篇大论。
而是因为,种了几千年地的古代人,对商业抱着固有的偏见,不给他们掰开揉碎讲透,思维观念很难转变。
“想要发展商业,就离不开官府和朝廷的支持。”
“可以制定一些政策,予以帮助,比方减免部分税金,以及向新加入的商贾租赁店铺等等......”
“甚至,向他们提供无息借贷,先把摊子撑起来再说。”
“有了钱,再分批次偿还......”
朱标听得一头雾水,觉得很是吃亏。
“叔父,如此一来,好处都让商人占了,朝廷的利益在哪呢?”
“横竖都要支持,倒不如将商业纳入官府的体系中,就像朝中的官吏将领那样。”
“按年或者按月,给商人们发放俸禄,其余所得利润,全部上交,岂不更好?”
“既充实了国库,又便于监管,不至于闹出乱子。”
能想到这一层,李善长不禁刮目相看。
不愧是史上权势最大的储君,眼界开阔,思维敏捷,已经会举一反三了。
真是后生可畏!
不过嘛......
(https://www.tbxsvv.cc/html/201/201523/14888782.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