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历史军事 > 我真的只想做宰相 > 第1585章

七郎的奏折通过日行三百五十里的第二等“交驿赍送”,很快送到长安。

因为是正规奏折,要通过中书省才送到皇帝手中。

长孙无极得知岭南又有长信送来,皱了皱眉还是打开看……赵全可真会找存在感。

这一看,果然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肉麻得鸡皮疙瘩都起来。

他怀着一言难尽的心情捏着鼻子往下看,一目十行略过没完没了的彩虹屁,终于看到重点。

脸上嫌恶的神情消失,变得凝重。

赵全把岭南都督的官田全部划归官学,田地的出产供应官学的正常运转!

但凡来官学读书的,只要通过考核,交给先生最基本的“束脩”,官学提供免费食宿,发书本的纸张!

知识被士族豪强垄断,因为读书耗费巨大,书更是珍贵。

来官学读书,吃住不用花钱,还能领书和纸张,必然会吸引很多人。

这些学生不一定非得科举当官,只要识字明理,就能更好地归顺王化。

而官学的学生白吃白住白拿,总得尽点义务,比如免费给街坊邻里扫盲……

一传十十传百,七郎许下的愿景,或许真的有朝一日会实现。

“书是宝山,然而只有少数人可进入其中,绝大多数百姓终身无法踏入。”

“文化的传承靠书籍和文字,识字的意义,不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大儒,而是开启民智。”

“……四夷从化、万国来朝!”

七郎对自己的想法毫无遮掩,坦坦荡荡地告诉朝廷。

奏折中还说,“学田”的举措是参考“寺田”。

寺田除了朝廷、官府划拨的,还有信徒奉献的“福田”。

寺田的产出供养寺庙之外,还会用于“悲养院”,接济鳏寡孤独。

既然寺院做得,官府也做得……和尚能干,他赵都督也能干。

朝中众人还是第一次听说“学田”,觉得很新颖。

土地就是根基!

只要有土地在,就有源源不断的收成,定好“专款专用”的规则,官学不必官府再另外拨款。

“各地通行,何愁文教不兴?”长孙无极感叹了一句。

即使对赵全有成见,他也不得不承认……赵全确实是实干之人。

将来无论谁主天下,都舍不得杀这样的人才。

长孙无极虽和皇帝争权,却也希望大唐更加强盛,他将奏折传给其他官员看。

众人强忍着前半截“陛下你真厉害”、“陛下你真帅”和后半截“臣眺望北方,日夜思君”……的荼毒,细细琢磨中间那一小部分。

“吾等觉得此事可行。”

他们都有子孙,设置学田这种惠及子孙的事,就算是政敌也不想反对。

到宋朝才盛行的学田制度,被七郎提前整了出来。

大宋,那可是读书人最幸福的朝代!

学田是经过验证的可行制度!

皇帝拿到奏折,先是兴致勃勃地看完彩虹屁……他觉得赵子逊真是一个好臣子,多会让皇帝开心啊!

别人想当忠臣,总是一幅刚正不阿的姿态,这也不可、那也不可的。

但皇帝也是人啊,是人就喜欢听好话。

反正陛下被赵子逊哄得很开心。

尽管如此,他也不会因为是赵全提的政策就采纳。

治理天下不是儿戏,不能因为喜欢一个人就听之任之,得顾全方方面面的影响。

早朝时,皇帝就赵全的奏折,由三省六部展开讨论,又和中书省、礼部开了个小会,才把学田制度定下来。

……先由岭南试行,再到各地推广。

“赵全在奏折中请朕给新建的官学赐名,就叫‘太平书院’吧!”

皇帝笑了笑,大笔一挥写下“太平书院”,命人送去岭南。

赵四郎回京,提到赵家去岭南开“太平楼”,教岭南人吃辣的趣事。

皇帝觉得“太平”这个名字很不错。

盛世太平,正当弘扬教化。

他的江山,必定是一个文治武兴的太平盛世。

皇帝畅想着未来,又想到眼前的困难,眸光黯了黯……在权与利面前,无法顾念甥舅亲情!

赵四郎回长安后,帮助七郎大肆宣扬岭南的好,请人到岭南官学做先生。

“岭南四季温暖,没有寒冬;花团锦簇、瓜果飘香,又有各色美人,简直是极乐之境。”

“赵都督注重教化,去到那里必得重用!”

“不为良相便为良师,桃李满天下!”

然而任他吹得天花乱坠,肯主动请缨下岭南的人还是没有。

开啥玩笑,赵都督都是被贬谪才去岭南,自家好端端的过去?

脑子没毛病吧?

赵四郎看着无人响应,正想着要不要心一横,自己请命算了……总算有人站了出来。

长安县丞骆宾王主动请求调任岭南,要去主持官学!

与他交好的人都好言相劝,要报答赵都督知遇之恩,亦不必搭上自己的前程性命。

骆宾王很洒脱:“我是赵叔父一手提拔的,若没有他赏识,我恐怕还在市井赌坊混迹,求一口饭吃。”

“李大郎都能追随赵叔父去岭南,我如何不能!”

皇帝得知之后,特意召见了骆宾王,表扬了他不畏艰苦、为边疆效力的精神。

有了这一个例子,又有脑子有毛病的人出来。

光禄卿卢承庆上旨,请求调任他的族侄卢照邻到岭南,任市舶司使。

“赵都督在辽东建大连港,卢照邻曾协助其主持海贸,有经验。如今赵都督到岭南,想必也要重整市舶司,正需要熟练的人。”

皇帝笑着准了。

赵全生财有道,一旦重整市舶司,想必年年能给朝廷送一大笔税钱!

……从辽东调去岭南,都说不好哪里更惨。

不是冷死就是热死。

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卢承庆跟自家族侄有仇。

骆宾王领了调任文书,收拾简单的行李,一人一马即将南下。

他的朋友们为他送行,其中有两个年仅八九岁的小孩子,脆生生地说:“久仰赵大都督的盛名,等我大一些也要去岭南,到时候还要请骆大哥为我们引荐。”

骆宾王笑着说:“行!都督一定欢迎你们。”

这两个孩子一个叫王勃,另一个叫杨炯。

跟他年少时一样,都有神童的名声。赵都督求贤若渴,怎么会不喜欢?

而此时,七郎还不知道他的便宜贤侄们要到了。

他带着孩子来到番禺码头,见识一下“万国商船齐至”的盛况。

我见诸船多有钱,诸船见到港口,想必亦是同样的心情。

(https://www.tbxsvv.cc/html/200/200451/15634214.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