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历史军事 > 我,气运太子,开创大明盛世 > 第711章

他微微点头,道:“标儿继续说下去。”

朱标道:“其二,这些进士虽然不如察举制的官员一般盘根错节。但是,通过师生、同年、同乡1的关系,照样能形成一张巨大的关系网。朝廷,不可不防啊!”

科举制的官员,虽然无法威胁皇权。但久而久之,这些人形成一张巨大的关系网,皇权也拿他们无可奈何。

明朝末年,士绅大量侵占土地,不缴税收。最终,鞑子一来,大明朝廷无饷御敌,再次亡了天下。

如此巨大的弊端,岂可不防?

朱元璋道:“还有其三吗?”

“其三,朝廷需要谨防公平科举中,隐含的不公平的问题,。”

“什么意思?”

“有些地方,地方富庶,士子众多,学问高深。有些地方,土地贫瘠,士子甚少,学问浅薄。长此以往,那岂不是地方越富,当官的越多?地方越穷,当官的越少?咱先不出富裕地方出来的官员,会不会偏榜老家的问题。那穷地方的人,能服气吗?”

“这倒的确是个问题。”朱元璋道:“比如你征纳哈出,平高丽吧,主要是北方百姓出力。北方的士子们,也大受影响。总不能,北方人出了力,还要让他们在科举上吃亏吧?”

还有更严重的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明南北的经济差距,其实是逐渐拉大的,士子的学问水平也大受这经济水平的影响。

终于,在历史记载中的洪武三十年,爆发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南北榜”案。中进士的人都是南方士子,北方士子无一上榜。

这当然引起了北方士子的强烈不满。

偏偏一查考卷,考试并无舞弊之处。

这可怎么办?

如果录取的进士,全是南方人。那这个大明朝廷,到底是大明朝廷,还是南明朝廷?

最终,朱元璋快刀斩乱麻,就按照“蓝玉余党”的罪名,斩了这场考试的几次主考官。

然后,再比试一场,录取的全是北方考生。

从那以后,大明的“南北榜”成为定制。

朱标既然熟知这段历史,当然不能让历史重演,事先提出了这个问题。

响鼓不用重锤,朱元璋瞬间秒懂。

他微微点头,道:“想不到,咱一说清理朝堂,标儿你就说了这么多,直击科举的弊端所在。怎么样?标儿?你有没有,解决这些弊端的法子?”

若是别人,朱元璋绝对不会如此发问。

很简单的道理,历朝历代,看出科举弊端的人多了。甚至,科举的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历朝历代都是逐渐变化的。

但是,谁把科举的弊端完全解决了?

只能说,两权相害取其轻,人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选择了弊端没那么多的“科举制”。并且,尽量减少“科举制”的弊端而已。

但问题是,现在和朱元璋讨论的是朱标啊!

“文武双圣”之姿,折服大儒宋濂、刘基,土地改革,种痘之术,甚至刚刚准备制定《海外国民法》的朱标!

朱元璋对朱标,还真是抱着极大的希望!

朱标也没让他失望!

朱标道:“儿臣准备,通过三个方面来解决。其一,咱们要解决的,是考什么的问题。考策论,肯定是不行的。寒门子弟,有书读就不错了,哪里有机会接触那些实务?但是,光考经义也是不行的。皓首穷经,终归不过是个书呆子而已。”

“标儿的意思是?”

“儿臣以为,咱们可以考三门,每门总分一百。三门总共分数,就是进士考试的总分数了。朝廷按照分数从高到低,进行录用。”

(https://www.tbxsvv.cc/html/198/198659/17020546.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