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观火的字面意思是,对岸失火,隔着河观望。引申意是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加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或指因为同自己没有切身利益关系,因而不去管它。然而,从发展的眼光看,彼岸失火也可能给此岸带来些许影响,有时可能发生重大的利害关系。因此,当对岸失火时,不应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应隔岸静观火势走向,这才不失为一种高明的领导决策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隔岸观火也就是一种“坐山观虎斗”策略。
“坐山观虎斗”一语出自《战国策·秦策二》:“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虎伤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在多元化的竞争较量过程中,遇到两强争斗,而双方又同属自己的竞争对手,则不妨采取“隔岸观火”或“坐山观虎斗”的策略,待到双方两败俱伤或一胜一伤之际,再分而治之,将其逐一击败。这样,往往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取巨大的成功。
隔岸观火作为敌战计,许多政治家、军事家运用这一计谋,争取和获得政治或军事上的主动权。《三十六计》这样解释: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内部反目为仇,势必自行灭亡。我方应根据敌人的变动作好准备,以柔顺的手段坐等愉快的结果。《三国演义》记述了曹操在平定河北时,两次使用“隔岸观火”之谋,以小的代价换取到大的胜利。第一次是在袁绍得病身亡后,曹军以破竹之势攻占了黎阳,很快便兵临冀州城下。袁尚、袁谭、袁熙、高干等人带领四路人马合力死守,曹操连日攻打不下。谋士郭嘉献计说:“袁绍废长立幼,而尚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树自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不如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曹操听从了郭嘉的计谋。果然,曹操一撤军,长子袁谭为夺继承权,同袁尚大动干戈,互相残杀起来。袁谭打不过袁尚,便派人向曹操求援,曹操乘机出兵北进,杀死了袁谭,打败了袁尚和袁熙,很快占领了河北。第二次是平定河北之后,当时袁氏兄弟逃往辽东投奔了公孙康。夏侯惇等人对曹操进言:“辽东太守公孙康久不宾服,今袁熙、袁尚又往投之,必为后患。不如乘其未动,速往征之,辽东可得也。”曹操却笑着说:“不烦诸公虎威。数日之后,公孙康自送二袁之首至矣。”诸将当时将信将疑。没过几天,公孙康果然派人将袁熙和袁尚的首级送来了,众将大惊,都佩服曹操料事如神。曹操大笑说:“这也是郭嘉献的隔岸观火之计。”原来,袁绍在世的时候,常有吞并辽东之心,公孙康对袁氏家族恨之入骨。这次袁氏二兄弟去投奔,公孙康存心想除掉他们,但又担心曹操引军攻打辽东,且想利用二人助一臂之力。当公孙康打听到“曹公兵屯易州,并无下辽东之意”时,便立即将袁氏二兄弟斩首。曹操兵不血刃便达到了目的。
隔岸观火或坐山观虎斗,其目的是收取渔翁之利。人们在阐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时,往往是强调与人竞争较量时,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作胶着僵持的对抗,以免双方同处于被动地位,使第三者插手渔利。其实,这个寓言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渔翁的高明。如果他分别去抓鹬捞蚌,可能一无所获。然而,他静待旁观,当鹬啄蚌的肉,被蚌用壳夹住嘴巴,两者争执不下时,方才下手,结果一起抓获,足见渔翁之精到之处。
当局势有变,不管进与退,盲目的行动都可能导致消极的后果,这时静观其变才是应变的良方。古人所说的隔岸观火正是对这一策略的妙用。
(https://www.tbxsvv.cc/html/194/194398/62983264.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