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祐樘听到这里,眼神微微闪动。
但他并没有任何表示,只是静静地看着周氏,等待她接下来的内容。
周氏的目光轻飘飘的看着前方,不知是看着朱祐樘,还是透过时间长河,看向四十年前的英宗皇帝。
“正统十四年六月,锦衣卫的调查很快就有了结果。”
“首先前闽州巡察御史柳华被定罪,罪名是擅置村楼,给兵杖,判斩首,籍没其家。”
朱祐樘知道,这个罪名的意思,就是指柳华支持闽州的叛乱势力邓茂七,私自给予其武器。
“现任的闽州御史柴文显和汪澄,知情不报,擅自议和,任由反贼叛乱。”
“判柴文显凌迟抄家,汪澄斩首示众。”
朱祐樘冷笑:“这几个巡按御史,是不是都是内阁派出去的?”
“是不是都是东南人?!”
周氏面含深意地看了朱祐樘一眼,眼里既有欣慰,也有感慨。
“樘儿,这一年来,你成长得太快了。”
“他们确实都是内阁派出去的,也的确都是东南人。”
之前便提到过,正统年间的那一批内阁大学士,以杨士奇的三杨为首,籍贯基本都是江南和闽州的。
英宗刚命焦宏在闽州造船,闽州立刻便有人起义闹事,哪有这么巧的事情?
东南地区的骚乱,和内阁脱不了干系!
“正统十四年六月,英宗皇帝下令,将活捉的闽州反贼头目陈鉴湖,和六十多个反贼押往京城审问。”
“这些人一到京城,立刻便被送往了刑部,同时三法司召开会审,迅速判处所有人斩立决!”
“他们从入京到被判死刑,押送刑场处决,前后不超过三天。”
“但被英宗阻拦了下来,将所有人转入了锦衣卫诏狱。”
听到周氏的叙述,早已被锻炼出来的朱祐樘,很快就分析出了其中的原因。
刑部,三法司,都是文官的地盘。
这些反贼背后,肯定有内阁和东南士族的支持。
这些人被活捉之后,那就是个定时炸弹,必须马上灭口,来个死无对证。
但英宗皇帝当时肯定已经,开始怀疑到内阁头上来了,所以立刻将这些反贼转入锦衣卫的诏狱。
锦衣卫诏狱,那就是皇帝的地盘了。
而送入诏狱的话……
到时候什么话,都有可能审出来了。
“可就在陈鉴湖一行人被转入诏狱的第二天,正统十四年六月初八,南京皇宫的谨身殿,就突起大火。”
“同一天,湖广和黔州的苗族土司,同时起兵作乱!”
朱祐樘怒不可遏,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
这群南方文官,当真是无法无天,一点都不把朱家的皇帝放在眼里!
京城的皇宫烧完,又烧南京的皇宫,烧皇宫都烧成习惯了!
这些南方官员们,当真以为没人能治得了他们吗?
朱祐樘追问道:“英宗皇帝是怎么处理这些事的?”
问到这个问题,周氏罕见地笑了笑。
“还能怎么解决,和你一样,就是派兵打呗。”
“英宗派靖远伯王骥,带着第三次远征麓川回来的十万大军,和蜀州桂州的四万援军。”
“一共十四万大军,就是打,打到这些土司投降,或者把他们全部打死为止。”
“而谨身殿被烧,英宗皇帝则是下了一道诏书。”
“大赦天下的同时,又警告众人,之后如若再有违法乱纪之事,一律从严从重处罚,重惩不赦!”
“同时,英宗皇帝派遣大量的勋贵,前往边镇,并撤换了一大批五军都督府的都督。”
“正统十四年七月初二,英宗皇帝又赏赐边军每人一两银子。”
“但却派遣十几个监察御史和给事中,亲自去宣府,大同和辽东等边镇发银子。”
“要把银子,亲手交到每一个边镇士兵的手中。”
“可这些监察御史和给事中们,刚刚离开京城不到十天。”
“正统十四年七月十一日,宣府,大同,辽东和肃州卫,同时传来消息……”
周氏话还没说完,朱祐樘便满脸阴沉,咬牙切齿地接道:“瓦剌寇边!”
周氏叹了口气:“不错,你都知道了。”
朱祐樘何止是知道啊!
英宗皇帝这操作,不就和他之前让刘瑾去宣府发银的操作,一模一样吗!
目的其实就是借着发银的由头,将边镇的实际兵将人数,直接给清点出来。
之后,这些边镇也是传来消息,瓦剌寇边!
一模一样,一模一样啊!
随后,周氏又给朱祐樘,详细讲述了土木堡之变的经过。
朱祐樘越听,脸色就越难看,心中的愤怒,也就越加高涨!
接下来的事情,他不仅熟悉,还亲身经历过一次。
四十年前的土木堡之变,和他现在所经历的土木堡之变,不说是如出一辙,也足足有八九分相像!
在第二次土木堡之变中,他们所做的事,在第一次土木堡之变中,都有对应!
杨通,做了杨洪之前做过的事。
于慎,做了于谦之前做过的事。
杨魁,做了杨俊之前做过的事。
汪直是王振,高顺是朱勇。
徐溥和刘大夏,是当时的户部尚书王佐和兵部尚书邝埜。
朱祐杬,也和当时的朱祁钰一模一样。
周氏做的,也是当年孙太后做的事情。
孛罗罕,则是当年瓦剌也先的角色。
……
只是在大致方向上,仍有细微的差别。
比如说英宗皇帝是在回京的途中,被杨洪的儿子杨俊偷袭。
而朱祐樘则是在去宣府的路上,就被杨魁偷袭了。
比如说朱祐樘打赢了土木堡之战,而英宗皇帝输了个彻底。
比如说朱祐樘在离开京城的这一个月,是去九边巡视,肃清军纪,收拢军权去了。
而英宗皇帝则是跟着也先,回草原召集兵马,真的跑来攻打京城,想要将朱祁镇给送回去。
比如说朱祐樘是打赢了京城保卫战,直接带着兵马杀进了京城。
而英宗皇帝则是打输了京城保卫战,又跟着瓦剌也先回草原去了。
此刻,朱祐樘真有种拨开云雾见光明的感觉。
很多以前他觉得矛盾的事情,他现在一想就通。
怪不得他之前总是觉得土木堡之变,有很多解释不通的地方。
连史书都被人篡改了,隐藏了最重要的兵变和政变的真相,就算大方向上解释得过去,但细节上又怎么可能说得通呢!
只是朱祐樘之前没有去深究那些细节而已,所以才会对那些修改之后的历史,深信不疑。
怪不得子任先生曾经评价明史:《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当时的朱祐樘还不明白,为什么子任先生对英宗皇帝的评价这么高。
明明朱祁镇带五十万大军出征,在家门口被也先率三万骑兵击溃,还被也先俘虏,去边镇当了叫门天子。
这一看就是个智障脑瘫的废物,才做的出来的事情,偏偏熟读二十四史的子任先生,却对他评价颇高。
现在看来,这应该就是深悉政治斗争之险恶的子任先生,在熟读二十四史之后,一眼就看出了明史中的不合理之处。
并且通过对英宗皇帝在位时,所做的事情,所颁布的法令,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得出一个中肯的评价。
子任先生的眼光,远非常人能及。
朱祐樘在了解完土木堡之变的真相后,除了痛恨那些谋反的文官和武将之外。
还更加痛恨那些,负责修实录的翰林院史官编撰。
夷他们三族,当真不冤!
都说什么,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人类的历史是个圆圈,历史上犯过的错误,到了现在还在犯。
连历史书都是错,都是被人篡改的,都是被人隐去了真实原因和经过的,你让后世人怎么学习,怎么吸取教训?!
若朱祐樘一早知道,土木堡之变的真相是这样,他还可能会犯下,和当年英宗皇帝一样的错误吗?
若不是他有系统相助,若不是他的容错率高到离谱,恐怕他就是第二个英宗了。
朱祐樘是真不知道,若是他没有系统相助的话。
光凭自己脑中那些错误的历史印象,要怎么当好这个皇帝。
恐怕他连做个傀儡皇帝的资格都没有,早就被内阁和后宫的人设局陷害。
不仅英年驾崩,还要落得一身骂名,遗臭万年。
文官之狠,可见一斑。
朱祐樘虽然已经弄清楚了前因,但对土木堡之变后的事情,仍有疑问。
“既然如此,英宗皇帝在京城保卫战中败给了于谦,他又是怎么回来的呢?”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周氏对朱祐樘的提问,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于谦虽然赢了,但他在京城内的专权行为,触怒了内阁的王直和胡濙等人。”
“再加上瓦剌一直攻打大明的边镇,逼迫朱祁钰接回英宗皇帝。”
“所以内阁没有经过朱祁钰和于谦的允许,擅自将英宗皇帝接了回来。”
朱祐樘冷笑了一下,没想到文官之间的利益同盟,结的也快,散的也快。
最后,朱祐樘问了一个最让他疑惑的问题。
“既然大权都在于谦手中,那为什么当年英宗皇帝复辟时,夺门之变进展得如此顺利呢?”
(https://www.tbxsvv.cc/html/186/186205/17177319.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