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两件,一是释菜礼,即祭奠孔子。开考前就拜了一次,考完还要拜一次。
二是谢皇恩,又是一次集体谢恩活动。把意识形态贯穿到底。
三天时间就这样一晃而过。
御书房。
朱元璋看着西南地区的地图,仍是在苦思冥想。
平定西南,这件事是可以公开讨论的,需要集思广益,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办法。
这不仅是对大臣们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整个王朝智慧的考验!
这些天里,陆续有奏本交了上来。
朱元璋心中,倒确实对臣子们的心声,有些期待。
尤其是期待某个家伙的……
三日期限将要截止,陆知白的奏疏,终于是来到朱元璋的御案之上。
朱元璋已经苦等许久,拿到手中,不由得心想:
“小兔崽子,真会卡时间!诶,居然这么厚……”
陆知白的奏本比其他人的要厚一些,里面的折页粘过一次,格外的长。
朱元璋睁大了眼睛,想要瞅瞅,这么长的文章,全是那个懒如死蛇的人自己写的么?
这几年下来,陆知白已经勤快了许多,但仍然无法和朝中其他人相比……
此前批阅的众多奏疏,大多中规中矩,未能让朱元璋找到破局之法。
当他浏览着陆知白的奏疏,“改土归流”四字赫然跃入眼帘。
朱元璋微微眯起双眸,带着审视与期待,开始逐字研读。
要解决问题,先得知道问题是什么。
陆知白在奏疏开篇,便剖析了西南地区的现状:
“西南之地,山川险阻,民族繁杂,土司割据一方,如小国林立。其地政令不通,教化艰难,民生凋敝,实乃大明心腹之患……”
紧接着,他引出“改土归流”之策:
“欲靖西南,使边疆长治久安,‘改土归流’势在必行。
废除土司世袭之制,选派朝廷流官治理,将西南纳入我大明统一行政体系,以朝廷之令,通行于西南诸地……”
朱元璋读到此处,眉头微蹙。
这个想法,比起其他人来说,可谓是大胆至极,甚至是和有些人的意见完全相反!
连朱元璋看了,都觉得有些太冒进了,心中暗自思量此策的可行性。
深知推行此策困难重重,陆知白在奏疏里详述了实施所需的前置条件:
“改土归流愿景虽好,却绝非易事,需诸多条件相辅,不然不能轻易实施。
今我大明中央集权稳固,陛下圣明,政令畅达四方,此为改土归流之根基。
历经多年休养生息,国内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当下正是推行此良策的大好时机。
且国库充盈,有足够财力支撑西南地区的变革,无论是设立官府、派驻流官,还是发展当地经济,皆有钱粮基础……”
朱元璋轻轻颔首,神色稍缓,对陆知白的局势判断表示认可。
陆知白继续阐述:
“再者,我大明拥有一套高效的行政体系,官员清正廉洁,执行力强。精心选派合适人才,能将改土归流之策落到实处。
同时,我朝军事力量强大,足以对拒不从命之土司形成有效威慑……”
陆知白还特别提及,这个突破口,就是推广良种与高产作物,以此安定西南民心:
“西南多山而少地,水利不兴,土壤先天贫瘠,地薄无肥,百姓常受饥馑之苦。
若能推广良种与高产作物,如木薯之类,定可大幅增产,改善民生。
民以食为天,朝廷予饭食,则百姓心向朝廷……”
为证明此策的可行性,陆知白列举了贵州宣慰司霭翠和奢香夫妇的例子:
“贵州霭翠与奢香夫妇,与朝亲善。此前,陛下予贵州木薯,霭翠夫妇亦珍视此物。
木薯耐旱耐贫高产,近年来不断扩种,令彝族村寨粮食增收,百姓无饥馑之苦。民众感恩戴德,拥护朝廷……”
朱元璋读着,不由得眯起眼睛,思索起来。
陆知白说的道理,非常简单,但真要执行,没那么容易。
但这确实提供了一个角度。
朱元璋脑海里翻涌起诸多想法,他定了定神,接着往下看去。
原以为陆知白要写些“如此,则必然”之类的废话,却没想到他笔锋一转,又提出了一件事。
陆知白写道:
“然,粮多与百姓粮多,两事也。以粮安民最紧要事,保民之福祉。如何为之?……”
朱元璋看着看着,便睁大了双眼,终于感到震惊与骇然。
因为陆知白,直白尖锐的指出来——
土司制度,其实还是奴隶制度!
土司就是部落之主,部落的一切都是土司的,生杀予夺,为所欲为。
比起皇帝,要野蛮得多。
皇帝,虽然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威,但本质上,其实是利益阶级相互妥协之后的产物。如果不符合大部分利益阶级的需求,就会改朝换代,直到符合为止……当然了,这个陆知白是不会写出来的。
朝廷让粮食增产,土司却把粮握在自己手中,等于也截胡了人情。
所以,改土归流的本质,就是打破奴隶制,带他们进入封建制度,帮他们体面!
(https://www.tbxsvv.cc/html/180/180772/15097712.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