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济朝官衔制度仿汉。
大济乱世,国情仿东汉末年国情。
皇帝之下,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是丞相或称相国,丞相一人或两人(左右丞相)。
次于丞相的官有太尉与御史大夫,分掌军政与监察。
后丞相又改称大司徒,太尉又称大司马,御史又改称大司空,合称三公,三公之上有上公(太师、太傅、太保),为荣誉职,不常置。
三公之下,分设九卿,总管庶政,又有九卿以外的列卿宫官,与将军尚书台。
在汉之后的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演化中都有所体现。
汉朝录用官吏的征辟制度和举孝廉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先秦时代的世卿世禄制度及其孑遗,开创了中国延绵数千年的文官治国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汉朝(公元前202一公元220)包括西汉和东汉,其军制继承秦朝而有发展。
汉初,实施“与民休息”政策,百姓兵役负担相对减轻;
军事体制保持了秦朝高度集中和统一的特点。
武帝时期,以“中朝”驭“外朝”,削弱王国诸侯,加强对军权控制;
在频繁用兵过程中,军队结构、兵员征集等不断变化,骑兵上升为重要兵种,募兵制逐渐施行。
东汉初,裁撤郡国军队,取消都试制度,以募兵制渐代征兵制,使国家军力遭到削弱。
至后期,地方牧守权力增大,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产生大大小小武装集团趁乱崛起,致使国家重踏分裂。
军事领导体制:汉初,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中,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天下大事;
太尉为最高武职,掌武事,备皇帝顾问,但不行军令之权,御史大夫佐丞相统理天下。
(注:文中的七聪之一陈长忠之父,陈颖木,便官拜为太尉)
九卿中,光禄勋(郎中令)统领诸卿,卫尉统辖卫士,中尉(执金吾)统率中尉卒,共同负责皇宫和京师治安。
地位显要的军事长官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及各种名号的将军,皆掌征伐。
真实历史上武帝时,帝王为削弱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罢太尉官;加重“中朝”地位,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
大司马大将军、大司马骠骑将军参与宫中机密,平时参与决策、处理军国要务,战时统率大军出征。
后期,改设三公为最高行政首脑,大司马主掌军政,位列大司徒(丞相改)、大司空(御史大夫改)之上。
东汉相沿,大司马复称太尉,名为军事和行政首领,实际上总理国家军政要务、直接掌握军队的中枢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尚书台。
中叶以后,外戚任大将军者操纵国政,把持兵权,成为朝廷最高军政长官,与三公合称“四府”。此外,汉朝沿用古代监军制度,多遣中郎官和近侍(如太中大夫、监军)。
凡有大的战争,则由皇帝颁诏,以虎符或“符”、“节”为凭,征调各地军队出征;
择选全军主帅和各路统帅,以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充任;
将军开府置幕僚,组成指挥机构。
武帝以后,大将军及其幕府长期设置,战时指挥作战,平时参与朝政,实权甚大。
在地方,汉朝郡、国并行。
郡置太守,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以都尉辅佐掌管兵员征集、训练、考核校阅、维持治安、率军出征,以及武器装备的制造、管理等。
郡下设县,县令(长)兼理军、民两政,置县尉助理军事和掌管治安。
(https://www.tbxsvv.cc/html/179/179058/29475750.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