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女生频道 > 孝与不孝生死绕 > 字读一半大都错

  上世纪七十年初期,农村师资力量十分缺乏,为让贫下中农的子弟能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更主要的是政府为了节省财政开支,代课教师应运而生。代课教师多为当地有点名气之人,比如给广播站投过稿,比如在大会上讲过话,比如给村民写过春联等。有个整天将一支钢笔和铅笔,插在上衣兜中,谈天说地不用打草稿的郑姓男子,就这样被推荐为教我们语文的代课教师。
这个郑姓代课老师,是个好人。好就好在他对我们这些经常横揩鼻涕的农民子弟,很是和蔼。但这种和蔼,带有欺骗性。我们后来发现,郑老师教给我们的一些字,与别人的发音不一样,比如"别墅",我们读的是"别野",比如"荆棘",我们读的是"京刺"。我们就将这种情况转告郑老师,郑老师一边嘀咕"字读一半不会错啊",一边叫我们"知错即改"。
因于"字读一半不会错",即便是现在,我在快速游览有关文章,特别是古文,遇到生僻冷门之字时,就会按照郑老师的"教条"一念而过。前段时间,发生教课书插图事件,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无须小题大作。但我觉得,小学属于基础教育,绝对不能忽视它的重要性,如果予以放纵,轻则害一时,重则害未来。
说了那么多,旨在引出本文。今天我想讲的内容,就是三国时期一些文臣武将的名字,基于这些名字容易读错,时至今日,仍有人以"不知有错"的态度,在公众场合侃侃而谈三国故事。现将最能让人误读的几个三国时期人名译解如下。
先讲荀彧。荀彧是曹操的谋士,不是一般的谋士,而是曹操帐下最为盛名的首席谋士,曹操誉其有"王佐之才"。荀彧的人生结局有点凄凉,他最终死在曹操暗示之中。原因在于,荀彧反对曹操自称魏公及企图代汉之举。
荀彧这个名字,好多人将其念作"苟或"、"旬货",原因在于"荀"字与"苛且偷生"中的"苟"字相近,而"彧"字只比"或"字多了两撇,实际上荀彧的正确发音,应为"寻玉"。
次讲阚泽。为防再次误导读者,先把阚泽的正确发音提前公布,这就是"看则",许多人将阚泽发音为"敢则",显然为错。
阚泽曾官至吴国的中书令一职,他所著文章的文采,能与"汉赋四大家"之一的扬雄媲美。因于文采飞扬,阚泽还当过吴国太子的少傅。据称,阚泽对圆周率颇有研究,后来成名的祖冲之,就是在阚泽研究的圆周率的成果上,得出了那个"山颠一寺一壶酒"的精确结果。
再讲逢纪。逢纪早年事奉冀州牧韩馥,后见袁绍势头良好,说服韩馥将冀州礼送袁绍。袁绍感念于他的这一功劳,视其为股肱式的谋臣。不过这个逢纪,最终因为卷入袁绍长子袁谭与幼子袁尚的夺权争斗中,被袁谭斩杀。
有关逢纪的名字读音,相信大多数人必定读作"缝济"。但事实情况是,这个"逢"字,古时通"逄",逄字发音为庞大的"庞",所以逢纪之名,理应读作"庞济",而不是"缝济"。
四讲步骘。步骘是个文人,《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对他的认同度较低。作为东吴的谋士之一,步骘在诸葛亮舌战群儒时,有过急不可耐的表现。不料一上场,就被诸葛亮罩成闷葫芦一个,丢了颜面。孙权后来遣派他去交州担任刺史一职,但性情懦弱的他,在交州实权人物士燮面前,毫无作为。孙权失望之余,改派性格刚强的马岱前往交州,将步骘调回朝中。不想这个步骘,外战外行,内战乱行,因参于孙和、孙霸太子之争,结局不是太好。
步骘这个名字,难度在"骘"字。不少人将其读作"鹭"音,因为自然界有种鸟儿,名叫"鹭鸶","鹭鸶"发音"路丝"是对的,但将"骘"字发音"路"或"步"则是错的,正确的发音是"制",故步骘应该唤作"步制"。如果你对这一叫法仍记不住的话,教你一个简易办法,记住"步子"就不会念错了。
五讲蒯越。相信一见到这个名字,十有八九的人会读"棚越"。在三国历史上,蒯越其人与他的名字一样,存在感不是很高。蒯越系荆州牧刘表的部下,因于刘表初到荆州时,他在刘表平定荆州一带山贼时出过不少力,而被刘表当作心腹使用。影响最大的一次,当属他给蔡瑁出了个"弄死刘备"的主意,好在刘备借助"的卢"坐骑跃过檀溪,否则三国历史就有可能改写。不过,蒯越本人的命运尚可,他跟随刘表次子刘琮降了曹操,虽无可圈可点表现,但得了个寿终正寝的完满结局。
误将"蒯越"读作"棚越"的人,一定是被"蒯"字中的那个"朋"字给误导了,"字读一半不会错"嘛。但这个"朋"字,在"蒯"字中并没有占到一半,充其量只有三分之一。蒯越的正确发音应该是"筷月"。
最后讲一讲朱儁。这个名字,许多人一张口,就读"朱樵",这就大错特错了,朱儁应读"朱俊"。朱儁在《三国演义》一书中,出现得比较早。他是东汉朝廷的一员大将,在平定黄巾之乱中,皇甫嵩被列第一功臣,朱儁就是第二功臣。这个朱儁,性情刚烈,之后他与董卓部属李傕、郭汜相争,因感到憋屈而病死。
记住朱儁之名,有个简易办法,那就是谐音记名法。朱儁既谐音“猪精",也谐音"致敬"。虽说这种记法不上台面,但至少不会让你在公众场合出洋相。
大家知道,三国时期应是中国历史上豪杰辈出的时代。光是登场于《三国演义》一书的人物,就有一千一百多个。而在《三国志》里,这个数字还要多上数百。如此多的人物,出现一些让人误读的生僻名字,并不奇怪。
对付误读名字的最好办法,一是不耻下问求教他人,二是使用字典对照求证。长此以往,生僻之字,必会被你扫荡殆尽。

(https://www.tbxsvv.cc/html/175/175394/63892096.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