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偏偏越是这样的肥沃土地,越是价值不菲,为了保住收成,朝廷反而要在这些地方,加筑堤坝,如此一来,反而不易冲垮了。”
陈正泰一时无语,顿了半响,他才突的道:“詹事府这些日子,得去办一件事。”
马周很是干脆地问:“何事?”
陈正泰一脸正色地看着他道:“你带着人,多走一走,看一看哪一处地方适合蓄水的,若是找到了,就想办法将这些地拿下来,然后再想办法将其改造成一个人工的湖泊,到时我有大用。”
马周一愣,他张口,又想说陈正泰杞人忧天。
可看着陈正泰很是肃然的样子,细细一想,也不对,虽说近二十年不曾有大水,可谁能保证以后呢?恩主这分明是未雨绸缪,看上去是愚蠢,实则却是利国利民之举。
马周倒是越发觉得恩主明智,只是还是得不得道:“只是这些土地,大多肥沃,就怕地的主人不肯卖。”
陈正泰既然打定了主意,就是下了决心,便道:“你尽力去办便是。”
马周只好道:“喏。”
马周走了,陈正泰才开始干真正要紧的事。
既然陛下恩准了营造公主府,那么大量的人,就应该事先迁徙过去,做好营造的事前准备。
比如探勘好附近有足够的岩石,预备大量的材料,甚至粮食也要先行运过去一批。
只是……这么多的钱粮和物资先行送过去,若是不能得到安全上的保障,只怕最后就是给人做了嫁衣了。
那么最好的方法,还是得有一两年的喘息时期,至少得保证这一两年的安全。
思来想去,陈正泰决定给归义王突利修一封书信。
自从突利成为DTZ的可汗,内附了大唐,因为无法笼络所有的突厥人,在大漠之中的实力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可两三万骑兵还是能拉的出来的。
陈正泰在书信之中,表示了自己对突利的想念,表示这里还有一批美酒,愿意直接送给突利当做兄弟之间的馈赠。
而后话锋一转,说是自己打算在朔方建一座小城池,以此为据点,增进自己与突厥部之间的贸易。
当然……他绝口不提这座城池将是陈氏未来进入草原的一个军事重镇。
毕竟他知道,突利也不是傻子,一旦未来大量的汉人在陈氏的带领之下,进入草原,那么他这突厥部,生存空间势必遭到打压。
陈正泰只提贸易相关,打着的则是遂安公主的幌子,希望突厥部能够派驻一些骑兵,保护匠人们的安危,只要这边的工程不出问题,将来必还有厚报。
说实话,这封书信的迷惑性很大。
陈正泰还是有些良心不安的。
可转念一想,自家兄弟嘛,骗了也就骗了。
兄弟都不骗,他陈正泰还能骗到谁?
于是,他顿觉得心里踏实了,忙让人马不停蹄地将信送去大漠。
陈正泰相信那归义王突利会帮这个忙的。
倒不是说这个兄弟当真可靠。
而是毕竟自己进行了利诱。
即便是突利察觉到了陈家的意图,也会将计就计。在胡人们看来,汉人深入大漠,本身就是一个笑话,历朝历代,根本就没有任何汉人的势力真正能在大漠中扎根。
因而,对于突利而言,新近崛起的草原各个部族才是他的心腹大患,而不是陈家。
前期依靠突厥的帮助,将城筑起来,一旦形成了规模,引起了突厥人的忌惮时,就只能凭借自己了。
一切稳妥,到了月中,却有一道旨意发了出来。
这消息足以震动长安……李世民的步骤很快,几乎打得所有人措手不及。
科举新制拟定,昭告天下。
以往的科举,不过是朝廷组织一场考试而已,既无制度性的保障,也根本没有深入至州府。
这种科举,更多的是一种形式。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任何一个制度,没有一个广泛拥护它的阶层,是没有生命力的。
而显然,陈正泰对李世民提出了一些建言,而李世民也表示了接受,而后依靠这个方针,选择扩大科举的规模。
大唐将科举分为了县试、乡试、会试三个等级。和以往举荐不同,任何人想要高中会试,就必须先进行县试、州试和乡试,此后再进行会试。
中县试者,为童生。
中州试者,为秀才。
中乡试者,为举人。
中会试者,则为进士。
这一切都仿照了后世明清时期的考试手段。
从秀才开始,高中者就有了功名,得了功名,便有了一定数额田亩免赋税的权力。
功名至举人者,可授官,自九品而始,授予实职。而至进士者,自七品而始。
又规定了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员,若无举人功名,除皇帝特旨,不得升任。
所有的考试,俱都统一,除了必要的经史文章之外,竟还考一定的算学,以及一些常识的知识。
经史文章限定字数,出题以春秋、论语为主,既要切合经义,又要能议论当今的政事……甚至还限定了文体。
其实这样的科举,已经和明清时的科举差不多了。
毕竟这个时代的主流读书人,还是熟读经史的,若是不将这个作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只怕天下要大乱不可,某种程度,这也是一种妥协。
当然,作这样的文章,也不全然没有用处。
实际上,这样的文章是最考验一个人的水平深浅的,你既要熟读四书五经,同时又能熟练的运用文字,同时还有足够的智慧,在短暂的时间之内,作出一篇有论点、论据的文章,但凡能考中的人,无一不是学富五车之人。
这样的人若是作诗、作词都是手到擒来,有这样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哪怕是将来为官,其实也有极好的接受能力。
当然……只是到了后来,这些士大夫们自己玩偏了而已。
只是当下的主要矛盾,本质上是皇权与世族之间的矛盾,至于未来这新兴的士大夫阶层产生什么矛盾,显然是以后的事。
至少稳妥的方向而言,任何一个新兴的阶层,未来都可能尾大不掉,可比之当下世族把持一切,对于李世民而言,推广科举,已是势在必行。
至于其他的考试内容,虽然不占主要,可是算学和所谓的通识试,也是一个看点,譬如,通识试里,就引入了一些陈氏课本中的内容,虽然引用的不多。
其实考什么都不重要,真正令人震撼的还是这一次科举直接将触手触及到了府县。
也就是说,大唐再不是每三年,诞生几十年个秀才、明经、进士这样简单了。
每一年,会有许多的秀才、举人,每三年,也会有进士冒出来,范围之广,以及涉及到了哪怕是区区一个县城中读书人的命运。
这就导致,通过科举来求取功名的人数一下子暴增了十倍百倍甚至上千倍,人数一增加,势必会导致,哪怕是区区一个小小的秀才功名的人,也会产生自己的诉求,自觉地维护科举取仕的这个利益团体。
他们会自发将没有功名的人排斥在外,形成一个封闭的鄙视链,而后佼佼者登上舞台,凭借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譬如大量的举人和秀才的支持,开始推动整个大唐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谁也不知,这样的做法是好是坏。
可至少,它在动。
(https://www.tbxsvv.cc/html/171/171253/35676192.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