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前,刘备大军败退而归,在都城内为了追击或者不追击的问题!双方就这样对峙了起来。
片刻之后,刘璋一脸阴沉地望向众人,眼中闪烁着冷峻的光芒。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威严和压力,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你们怎么不说了?是同意追击还是不同意呢?”他的语调平稳,却带着一种无法抗拒的气势。
众人面面相觑,没有人敢轻易回答。刘璋的目光扫视全场,他的眼神如同锋利的剑刃,让人不敢直视。
“那好,既然大家都不同意的话!那我们开始投票。”他的语气沉稳而坚定,似乎不容置疑。他的每一个字都带着沉甸甸的分量,让人感到一股无形的压迫感。
刘璋环视着众人,沉声道:“赞同追击者,站左边;不赞同追击者,站右边。”
大臣们犹豫不决,纷纷低声议论着。一些人认为应当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另一些人则担心追击会遭遇埋伏。
最终,大约一半的人站到了左边,另一半人站到了右边。刘璋看着两边人数相当,脸色更加阴沉。
这时,一位年轻将领挺身而出,朗声道:“主公,臣以为此时追击并非上策。刘备虽败,但其势力仍在,若贸然追击,恐中其诱敌之计。不如先固守城池,待时机成熟再作打算。”
刘璋思索片刻,微微点头:“所言甚是。此次罢兵,各归其位,加强城防。待下回再战。”
刘璋转身离开朝堂,心中仍在思考着刚才的争论。他明白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瞬息万变的局势,而不仅仅是兵力的多少。
回到宫中,刘璋召集了几位心腹大臣,共同商议未来的战略。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寻找突破口。”刘璋说道。
“主公,可否派使者前往建业,与孙权结盟?”
一位大臣提议道。
刘璋眼前一亮,“此计甚好。若能与孙权联手,共抗刘备,定能大增我军实力。”
于是,刘璋派遣使者携带厚礼前往江东,希望能够达成同盟。
同时,他也下令加强城中防备,以防刘备再次来袭。
“主公,那不追击了?就让刘备这么走了?那我们仇恨就这么放走了”?
片刻之后,刘璝眉头紧皱,满脸愤怒地询问道:“主公!刘备欺人太甚!难道就这样算了吗?”
刘璋一脸凝重,摆摆手说道:“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不可轻举妄动。如今之计,乃是稳住局面,积蓄力量。与孙权结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
刘璝听后,心中依旧愤愤不平,但还是强压下怒火,不甘心地问道:“那主公可有具体计划?”
刘璋看向远方,眼神坚定,语气决然:“首先,我们必须加强内政建设,整顿吏治,发展农业和商业,增强国力。其次,整军经武,训练士兵,提高军队战斗力。此外,我们还要派出间谍,深入了解刘备的动向,以便做出应对措施。待时机成熟,便是我们报仇雪恨之时。”
听到刘璋如此详尽的计划,在场的众大臣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他们知道,这一战事关重大,必须谨慎行事。
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未来的较量中取得胜利。
刘璋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心中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刘备付出代价。
他深知,这场战争才刚刚开始,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只要他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目标。
几个月后,益州城内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刘璋看着日益强大的益州,心中充满了自信。
这时,一名侍卫匆匆赶来,递上一封信。
“主公,东吴使者求见。”
刘璋拆开信封,看完后嘴角露出一丝笑容。
“终于来了,快快有请。”
不多时,东吴使者步入大殿。
“见过刘州牧。”
“使者不必多礼,此次前来所为何事?”
“我主听闻刘州牧欲报刘备之仇,特遣小人前来相助。我主愿与贵邦结盟,共抗刘备。”
刘璋哈哈大笑,“吾正有此意。来人,上酒!”
酒过三巡,刘璋与东吴使者相谈甚欢。
“使者此次前来,可带有盟约书?”刘璋微笑着问道。
“自然,我主已拟定好盟约,只需刘州牧过目。”使者从怀中掏出一卷帛书,恭敬地递给刘璋。
刘璋接过盟约书,仔细阅读起来。片刻后,他满意地点点头:“此盟约定得甚妙,吾无异议。”
“既如此,便请刘州牧盖上印章。”使者拿出一方印泥,摆在刘璋面前。
刘璋拿起印章,在盟约书上重重地盖了下去。
“从今往后,益州与东吴便是盟友,同进同退。”刘璋豪迈地说道。
“谢刘州牧!在下定当如实转达我主。”使者起身拜谢。
数日后,东吴的兵马抵达益州边境,与刘璋的军队会师。他们军容严整,士气沉稳,准备一同对抗刘备。
(https://www.tbxsvv.cc/html/169/169569/36792770.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