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历史军事 > 给古人直播美食,他们都馋疯了 > 第89章 苏家买房记

糊糊:“首先要明确一个论点,在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前,苏家的经济情况都应该不错。
  三苏中,父亲苏洵没有考中进士,但兄弟俩都是少年进士。考虑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可能父子三人,论读书的岁月都差不多。
  苏家父子花费四年,终于在在开封内城西门附近买下一栋小房子,一家人同居。为了买下这座房子,苏洵还借了不少钱。
  买房大概住了七年后,苏洵去世,这笔债务就落到苏轼苏辙兄弟俩头上,正所谓,一房传三代,贷贷有人还。”
  仰望星空:房奴再次共情。
  吃不饱的大可爱:现在的子孙贷,该不会从这来的灵感吧。
  彩云之南:北宋开封的房价,比唐朝的长安还高。
  糊糊:“后来这所房子被卖,价值八百余千。我们也不知道他们是亏了还是赚了,总之是一笔不小钱款。
  其实这段时间苏家除了房子之外,经济情况还算不错。从苏轼的诗文来看,有将多余的马赠给他人的记录,在没有幽云十六州,失去大片养马场的北宋,良马毫无疑问是一种奢侈品。
  在此之后,苏家兄弟俩交替贬谪外放。哦,用词有些不恰当。苏辙主要是外放,苏轼是贬谪加外放。
  于苏家兄弟而言,购房或租房的支出可说是他们日常开支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苏轼在京为官时屡次请求由朝中调赴外职,核心原因当然是因为激烈的党争使他不安于朝,但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地方任官可以免除包括房租在内的高昂生活成本。
  居官于地方,任职期间全家可以居住于官舍,相反在京任官,要么租房而居,要么借房而居,租房成本又不低。
  苏轼真正的转折,是在乌台诗案,不仅政治地位一落千丈,而且经济情况亦是雪上加霜。
  苏迈当时一个人在京城,所带银钱因为要给父亲苏轼送饭早已入不敷出,父子俩约定有大难之时就送一条鱼。
  结果苏迈去陈留筹钱筹粮曾托亲戚给苏轼送饭,忘记将此约定告知,还令苏轼自以为必死,写下了两首绝命诗。
  后来侥幸获救,苏轼也开始他大宋边疆旅游史,直到五十岁才在常州买下一座农庄。这是苏轼第一次买房,也是最后一次。
  弟弟苏辙十六岁和哥哥苏轼一起中了进士,但为了照料家中,仕途起步更晚。苏轼早期官位更高,所以苏洵留下的那笔债务,主要由苏轼偿还。
  苏辙少年老成,生性谨慎,在后期官位直超苏轼,干到副宰相。
  春风得意的宰相何时买房呢,七十岁。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买房。
  苏辙在最鼎盛时期,并没有选择买房,而是在开封城郊买了几百亩农田,租给佃户耕种。
  苏辙为什么不买房呢?一个原因是他开销太大了。北宋厚嫁成风,他总共生了七个女儿,其中两个夭折。为了让五个女儿出嫁得风光一些,苏辙几乎花光了毕生积蓄。
  据记载,仅仅是第五个女儿出嫁,苏辙就卖掉了开封城郊的几百亩地,换来九千四百贯铜钱,全部做了嫁妆。按照购买力,这九千四百贯铜钱相当于现在人民币七百五十万元。
  另一个原因是他没有合适的房子可买。宋朝的京城开封,房价极高,而且供不应求。
  苏辙不愿意租房住,也不愿意花大价钱买房子。他觉得租房住太不稳定,买房子又太浪费。我老无定居,投老旋求宅。
  直到七十岁时,苏辙被任命为颍州知州,才在颍州买下了一座破旧的大院子,将近百间,最后被苏辙扩建到百余间。”
  迷雾麋鹿迷了路:苏辙——为了一家人,我真是太不容易了。
  天涯赤子心:据说苏辙把钱借给苏轼买房,自己买房才没钱的。
  骄傲的猪猪:发生在他两身上,感觉特别合理。
  孟婆来碗豆浆:他们还是公务员,普通百姓,只会更难。
  吃不饱的大可爱:哪里是公务员,人家哥两是朝廷高级官员。苏辙是宰相,苏轼大嘴巴跌了一个大跟头,也做到六部尚书。
  长孙无忌:“这兄弟俩……”兢兢业业为官几十年,只落得两套偏远之地的宅子。
  这还是宋朝典型的官员家庭,苏辙担任宰相,最顶峰时期也不过是在城郊有几百亩地,后来还卖了给女儿做嫁妆。
  难怪说宋明清官员的终点,不过是唐及之前士族官员的起点。
  前提,排除贪官污吏的可能性。
  安居在眉山的苏家人抬头看天幕。
  此时的苏轼乐观不已,“我能被一条鱼,吓得写绝命诗?”不信,除非给我看看。
  苏洵感慨一句,“开封大,居不易。”一套房前后积累十一年都不能成,“你们日后若在外头没有落脚处,就回家来。”
  糊糊:“这有一点需要格外说明,从苏轼苏辙迈入仕途起,苏家就不必再承担税赋,家庭最大头的开支已经省去。而且作为士大夫,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肯定和普通百姓不一样。
  北宋时期知名人物中,早年真正困苦的人物是谁呢?就是他们最顶级谥号的获得者,范文正公,范仲淹。
  范仲淹出生和成长在官僚家庭,但后来因为一些伦理问题,范仲淹谢绝家庭的资助,独自搬到寺庙的苦读。”
  宋之前的人:什么样的伦理问题,我们想听一听。
  糊糊:“因为没有被子,五年未解衣睡觉,都是和衣而睡。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
  到了大中祥符八年,二十七岁的范仲淹终于考上进士,开始了他偃蹇动荡、赤心报国的仕宦生涯。后人称之为:
  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

(https://www.tbxsvv.cc/html/166/166328/36792933.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