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星遗物全家桶”“至尊元神”“爱吃白菜炒鸡蛋的青祖”“道友,贫道这厢有礼了”“贫道:缺德道人 ”“猫味樱桃汁 ”“元始天王”“予你同行2015”“熊山道的冷厉 ”“爱离11”“银明君”“云山深处”“鸿蒙メ天谕祖帝 ”“爱吃梅子醋的炎星辰”“陌如忆”“桃花源中禾上飞”的打赏。
祝诸位:身体健康,财源广进,家人安康,大吉大利。
PS:“星遗物全家桶”大佬,目前只有一张存稿,随后发出。
您的礼物实在太厚重了,欠您的加更我慢慢补,成吗?
————
【锦衣卫,设立于洪武十五年四月十六日,前身是仪鸾司。】
【《明太祖实录》记载:
洪武三年六月乙酉,置亲军都尉府及仪鸾司。初设拱卫司,正七品,管领校尉,属都督府。后改为拱卫指挥使司,秩正三品。寻以拱卫司似前代卫尉寺,又改为都尉司。至是,乃定为亲军都尉府,管左、右、中、前、后五卫军士。设仪鸾司隶焉。】
【但其实仪鸾司早在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就有了,洪武三年应该是调整隶属关系。】
【洪武十五年四月十六日,朱元璋宣布改仪鸾司为锦衣卫,秩从三品。
为体现锦衣卫的特殊地位,洪武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又改锦衣卫指挥使司为正三品。】
【在广泛认知中锦衣卫好像就是穿着飞鱼服拿着绣春刀威风鼎鼎,但其实不然。】
【锦衣卫的职责很宽泛:吹拉弹唱当乐手、当动物饲养员养豹子大象、街道卫生管理员、皇家仪仗队的大汉将军、传达诏书、守皇陵、科举考场的监督工作、作战、诏狱、缉拿、巡捕、查案、监察百官、刺探情报等等。】
【而这上面的职责,前面的除了仪仗队可能会给你配甲、刀,后面的基本属于隐蔽战线,你都刺探情报还穿飞鱼服拿绣春刀?
这不是刺探情报,这是送死。】
【想穿飞鱼服要么老老实实升上去等皇帝赏赐,要么就去做些礼仪性的接待工作也有。】
【当然这是明朝前期,一个王朝到了中后期,很多东西形同虚设,崇祯帝时期千户守备、各王府侍卫等等都可以穿飞鱼服了。】
【据不保真野史记载:青楼艺术工作者们都穿着飞鱼服接客,主打制服诱惑。】
【我们印象中锦衣卫无所不能的印象来自于洪武帝、永乐帝以及嘉靖帝前期,这几个时期的锦衣卫权利很大。】
【朱元璋将特务组织公开化,设立锦衣卫,并且大案要案不经过三法司会审,自设诏狱,可以直接定罪处置。
并且朱元璋是在很多大臣家里都安插有锦衣卫,可能是不起眼的扫地仆役、做饭的厨师、赶车的车夫等等。
朱元璋对官员的不信任应该是历朝历代名利前茅的,官员在家里吃饭,吃了什么菜、宾客有何人、座位如何排列等等,都会被锦衣卫汇总到朱元璋案前。】
【而在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终于结束,老朱感觉到锦衣卫的势力过大,于是下诏毁掉锦衣卫刑具,同时把诏狱中的犯人移交三法司(刑部、大理寺、督察院)会审。】
【当然仅仅是废除了他们定罪的权利。】
【而这一权限又被朱棣恢复,当然在随后的日子里锦衣卫的权利时断时续,完全取决于皇帝和臣子的博弈,比如酷爱修仙的嘉靖帝,在他励精图治的前期,锦衣卫的权利又壮大起来,不然你以为嘉靖是如何把文官拿捏的死死的?
当然嘉靖帝不仅仅是依靠锦衣卫,如果有机会讲到他我们在详细讲解。】
————
大汉 长安
群臣看着刘彻思索的目光直打冷颤,刚才想废丞相立内阁,好不容易才劝住了,毕竟对于陛下来说,丞相就是个尿壶,需要的时候用一下,不需要就换个新的。
可这锦衣卫是万万不能有啊,不仅家里迎来送往都能知道,怕不是每日我和夫人行闺房之乐时都有人趴在门外听声吧?
禀帝曰:今日丞相三更入闺房,十息后丞相夫人发出娇喘之声,一盏茶后声音停下,二人入睡。
不行,绝对不行,一点隐私都没有!!!
猪猪陛下自言自语:“锦衣卫?不如朕也搞一个?”
“叫什么名字好呢?”
“不如就叫绣衣使者?”
群臣都听见了刘彻的自言自语,皆是傻了眼,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你去劝一下陛下?
你怎么不去?
我怕死。
废话,我也怕。
一番眼神交流,众人将眼神望向新上任的皇后卫子夫,想想不对,这皇后很明显是陪衬,没用!
又将眼神望向卫青、霍去病二人。
卫青埋下头去,不与众人对视。
霍去病读懂了他们的眼神,对众人眨了眨眼,表示自己懂了,众人放下心来,还有救啊。
“姨夫,他们说你的这个名字取的非常好。”
啊?
不是啊?
你这小孩怎么这样啊?
霍去病用着无辜的眼神看向他们,难道你们不是这个意思啊?不好意思啊,误会了。
对群臣吐了吐舌头,以示歉意。
众人却以为霍去病是在嘲讽……
————
大唐 长安
李世民也在喃喃自语,只是声音小到连身旁的长孙皇后都听不清,更别提群臣。
群臣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期待有一名英雄站出来劝谏陛下。
阳光从门外照进屋内,刚好照在魏征身上,犹如一道金光洒在身上,让人感到神圣和庄严。
而魏征整个人笼罩在阳光里,他就是光,散发着温暖和希望,照亮了整个大唐。
出手……嘴吧,我们的英雄——魏征!
“陛下,臣有两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李世民回过神来准备应答,魏征又接着说道。
李世民无语了……那你又何必问朕?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李世民摆了摆手。
“朕知,朕并没有想搞一个锦衣卫。”
“朕不过是想其他事情而已。”
魏征行礼说道:“陛下无此心最好,望陛下时时保持理智。”
魏征小儿、老匹夫、直娘贼,想和朕鱼死网破吗?
“玄成此番谏言,于国有功,大功一件,朕要重赏。”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朕便再赐你一名美人,凑够三人,愿你儿孙满堂,枝繁叶茂。”
哼,我不怕!我魏征哪怕就是第三条腿被夫人打断,我也要和你鱼死网破!
房玄龄悄悄凑上前去安慰道:“要不要去我家躲几天?”
“哼,我堂堂大丈夫,怎会怕女人?”
“中书令且看我今日回家如何教育她,好好学着点。”
呸,呸,呸,我不信,我和你魏征怕老婆在大唐是出了名的!
你还教育她?
你怕不是回家给她跪下求饶吧?
————
【但锦衣卫权力过大,皇帝并不放心。
虽然锦衣卫把持朝政然后造反成功当上皇帝的几率很小。
但是小并不代表没有!
何况锦衣卫监督群臣,那谁监督锦衣卫呢?】
【有没有肯定当不上皇帝又能监督锦衣卫的人呢?】
【还真有。】
【宦官太监!】
【并且完全依附于皇权,只对皇帝负责。】
【此话只保证明清两朝,对此前朝代不负责。】
李世民……谢谢,朕不用你提醒,朕记得大唐有个太监杀了皇帝还善终了。
【朱棣于永乐十八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地点位于京师东安门之北(一说东华门旁)。】
【司礼监也开始独立,走上权势之路。】
【或许是因为郑和等人的光芒太耀眼,朱棣靖难起兵麾下有很多宦官都立有战功,更别提郑和下西洋如此优秀。】
【导致朱棣产生了幸存者偏差,认为他手下的宦官都是如此模样,也或许是缺乏安全感,东厂正式走向历史舞台。】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公或督主,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
通常由司礼监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笔太监担任,其官衔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
【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
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
但到了明朝中后期,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
一、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
二、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
【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人员,东厂不经司法审判,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
而对于担任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人,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
【但有一点黑色幽默的是:东厂内摆设大幅岳飞画像,提醒东厂缇骑办案毋枉毋纵。堂前还有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
【岳飞要是知道能被气活过来。】
【这相当于司马懿摆副诸葛亮的画像说我要向诸葛亮学习。
诸葛亮可能只想活劈了司马懿。】
————
北宋 朱仙镇
岳飞看着十二道金牌已经很头大了,听的天幕言语头更大了……
虽然还不知道东厂到底干过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但拿武侯和司马懿一对比,我猜也能猜的八九不离十……
东厂拜我?实在是太恶心人了……这谁想出来的主意?
————
【为防各地驻防将领专权,朱棣派宦官赴外地监军,甚至委派宦官出任军职统军镇守。出使外国也大多任用宦官。
着名的就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多次出使朝鲜的黄俨。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担任军职的宦官就很差,优秀的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狗儿,不仅靖难立有功勋,还多次随朱棣远征北元。
更有人人都熟知的郑和。
但这毕竟是少数,万里挑一中的万里挑一。
我承认大多数宦官都是一些可怜人,但或许是身体零件的缺失导致大部分宦官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心理变态。】
【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权无势的弱者受到强者欺负,他只会欺负更弱者。
而大多数曾经被欺负的弱者如果有了权势,不仅会变本加厉对待曾经欺负自己的强者,更会屠龙者变成恶龙,变成曾经的强者继续去欺负弱者。】
【世界也许很美好,但在光照不到的地方,世界无比黑暗。】
————
大唐 长安
……李世民无言以对,太监监军?出使外国?
大唐后世皇帝不会也干过类似的事吧?
“你们说,明朝会不会有皇帝觉得东厂也需要人监督,又再搞一个类似的出来?”
一群人面面相觑,应该……大概……可能……好吧,确实有可能。
明朝确实挺神奇的,开国皇帝是个放牛娃、乞丐、和尚。
第二位皇帝都还没等到改元就迫不及待削藩,结果被第三位皇帝八百人起兵就打败了。
朱元璋和朱棣还是个情种,这方面能和他们勉强相当的只有故剑情深了。
对大臣极其不信任,先是锦衣卫,后是东厂,该不会有人突发奇想,搞了个北厂、南厂之类的吧?
额,不对,西对东,应该是西厂?
————
【大明朝可能喜欢对联,力求对仗工整。
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
外有三法司,内有东厂、锦衣卫;
外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
而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等。】
【但众所周知,三角形才是最稳定的结构。】
【锦衣卫监督群臣,东厂不仅监督群臣、百姓还要监督锦衣卫。
那东厂权力过大怎么办?
东厂又该谁来监督?】
【朱见深大喝一声:出来吧,西厂。】
【但西厂存在时间并不久,成化十三年正月成立。
仅仅成立5个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成化十三年五月撤销。
但朱见深没有安全感,总感觉会被文人欺骗,一个月后,成化十三年六月又复立西厂。
成化十八年,西厂也让朱见深感觉不安全,西厂撤销。】
【但是吧,朱见深的孙子朱厚照登基,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正德元年,西厂复开,由太监谷大用领导。
但好笑的是,西厂与东厂虽然都受刘瑾的指挥,但两者之间不是互相合作,而是争权夺利,互相拆台。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刘瑾又自建了一个内行厂,由本人直接统领,其职能与东、西两厂一样,但侦缉范围更大,甚至包括东西厂和锦衣卫。
一时间,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四大特务机构平存,缇骑四出,天下骚动。】
【正德五年,刘瑾倒台,朱厚照下令撤销西厂和内行厂,仅剩锦衣卫和东厂。】
————
大唐,众人傻了眼……还真有啊……不得不说明朝皇帝的想法真的很独特啊。
东厂需要西厂监督,那西厂怎么办?
内行厂监督呗…………
你们这是玩上瘾了?
大汉,刘彻也是满眼不赞同,一个两个就够了,你们居然足足搞出四个……怕是整天忙于内斗。
————
【有毛病吗?没毛病啊!】
【锦衣卫和群臣斗,东厂和锦衣卫斗,西厂又和东厂斗,内行厂又和他们斗,皇权还不稳稳当当的?】
【稳不稳当不好说,但斗确实是斗,比这斗的都还凶。】
【文官和武将斗,太监和文官斗,不仅如此,文官内部还分为东林党、浙党、齐党、楚党自己也在斗。】
【好家伙,怪不得西游记是明朝的书,原来明朝本身就是个斗战神佛啊。】
————
大明 北京
像个老农一般坐在台阶观看天幕的崇祯皇帝自嘲的笑了笑。
是啊,今天你参我一本,明天我还你两本。
让他们商议国家大事,半天说不出一条正经建议。
若是让他们互相检举揭发,他们能从天明讲到天黑不带重样的。
北京城的文官是解决了,地方上的怎么办?
朕还可以信任谁?
卢象升?秦良玉?
是极,是极,调他们二人去南直隶将贪官污吏杀一波,让他们总揽军政大权,救济百姓,筹措粮饷,征募勇士。
————
大汉 长安
刘邦有些傻眼了。
皇帝确实要会识人、会用人,也要懂得制衡,可明朝如此制衡的属实不多见。
朕佩服的五体投地。
————
大秦 咸阳
秦始皇眼睛一眯。
重用宦官可不一定是什么好事。
何况还给了如此大的权利。
朕年少时差点被一个假宦官杀掉。
成年了,朕最信任的宦官又将朕的大秦弄得支离破碎,二世而亡。
不过还好,这两人现在灰都不剩了。
朕记得后辈说千万不要看南明史,不然会气疯的,该不会这群人马上都要亡国了还在内斗吧?
————
【朱棣还做了一件不仅对明朝,甚至是对整个华夏都影响深远的事情——迁都北京。】
【也就是常说的天子守国门。】
【迁都其实朱元璋也想过,并且还派太子朱标各地考察。】
【为什么一定要迁都呢?
一:风水问题。
南京不吉利,是真的不吉利啊,虽然南京是六朝古都,但都是些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并未实现天下统一,而且还都是短命王朝,统治时间只是几十年而已。
确实很短命,比如某光头校长。】
————
PS:这里删除了一整段,至于删除的是什么,知道的朋友应该知道,先这样发出来,我看后续怎么写才能过吧。
————
近代
新华夏,原北京德胜门外的一座佛寺,清朝又改为粥厂的一个地方。
罗盘将军手拿罗盘,掐指算了半天,时不时还将特别申请来的周易一书打开看看。
有些不自信的对身边人说道:“我刚才算出来,半年之内,我们这里要开一场盛大的聚会……”
“特别盛大的那种,不仅有肉有酒,还要放烟花……”
“你们说,我是不是算错了啊?”
罗盘将军的话语惹来众人嘲笑,你要是算的真那么灵,还能和我们一起被抓进来?
还开聚会?你发烧了?
朝鲜那边打的如火如荼,还能专门拨钱给我们开聚会?
闭上眼睛睡觉吧,梦里什么都有。
————
【二:有记载说是朱元璋对南京城内布局不满意。
这个记载可信可不信,并不重要。】
【三:最重要的是南京僻居东南地区,不利于掌控全国的形势,并且南北分离已经太久太久了。
久到北方汉人骂南方汉人是一群鼠辈,就知道逃跑。
南方汉人骂北方汉人是蛮夷,不知教化。
同是汉人,但大家互相都不认可。
其次南方富裕、教育资源集中,明朝初次科举考试中举的人中南方人占据了将近百分之九十八。
北方土地由于之前历朝历代大多定都北方,大肆开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反而是南方从三国、晋朝南迁一直到南宋历经几百上千年的开发,此时北方耕种收益完全比不上南方,更不用提从宋朝开始的海上丝绸之路,南方占据了巨大先发优势。
从唐末至明朝建立,北方大地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各方征战之下,十室九空。】
【朱元璋最开始选的是汴梁,可汴梁残破。放弃。
又选了自己家乡凤阳,如果了解凤阳花鼓戏的就知道凤阳在很久以前是真的很穷,种地的收益还不如外出乞讨。
而且凤阳和南京相比,漕运、陆运都不发达,并且凤阳几乎无险可守。
朱元璋倒是迁了一群富户大族过去,希望他们能够带动凤阳的发展,但我们都知道,指望这群人还不如指望神仙现实。
凤阳本来土地就不多,明初灾害连又绵不断,富人去凤阳无形之间拉高了物价,富人的生活成本急剧升高,富人都过得不好,穷人只会更惨。】
【朱棣迁都也有这些原因,并且南京身处江南文人大本营,朱棣本身和他们就不对付,迁都曾经是自己藩地的北平也是理所应当。】
【永乐元年,北元入侵在辽东大肆抢掠然后扬长而去,当地指挥使沈永既没有挡住也没有及时汇报,将他斩首之后朱棣又询问朝堂群臣谁该为此事负责?
臣子望着朱棣,朱棣望着臣子,好家伙,原来这件事要朱棣负责。
毕竟原来负责在此地防守的二位藩王是燕王和宁王,朱棣在南京当皇帝,朱权不仅手下人被自己带走了,本人更是被朱棣迁到内陆地区。
那怎么办呢?
朕负责就朕负责,朕是铁骨铮铮的汉子。
随后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北平是皇帝“的龙兴之地”,应当效仿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
朱棣随即以北平为北平府,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同时开始迁发人民以充实北平;被强令迁入北平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
永乐四年,下诏以南京皇宫为蓝本,兴建北平皇宫和城垣。
永乐七年,朱棣以北平为基地进行北征,同时开始在北平附近的昌平修建长陵。将自己的陵墓修在北平而不是南京,证明了朱棣已经下定决心要迁都。
永乐八年,开会通河,打通南北漕运。
永乐十四年,召集群臣,正式商议迁都北平的事宜。提出反对意见的臣子或革职或严惩,从此无人再敢反对迁都。
永乐十五年,以南京紫禁城为模板的北平紫禁城正式动工。
永永乐十八年,北平皇宫和北平城建成。朱棣下诏正式迁都,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平顺天府为京师,但在南京仍设六部等中央机构,称南京某部,以南京为留都。】
【但文臣怎么会让朱棣好过呢?】
【永乐十九年初夏,紫禁城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遭雷击,尽皆焚毁。
朝野议论纷纷。礼部主事萧仪认为,迁都后诸事不便,且弃绝皇脉与孝陵,有违天意。被朱棣直接处死。】
【为什么明明是天雷的原因,拾柒还说和文臣有关呢?】
【因为避雷针,虽然叫避雷针,但我们都知道他是引雷的。】
【虽然现代避雷针发明于近代,但华夏古代早有类似的:
唐代《炙毂子》一书在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汉朝时柏梁台遭到火灾,一位巫师建议,将一块鱼尾形状的铜瓦放在层顶上,就可以防止雷电所引起的天火。
并且在《后汉书》也有记载:未央宫和柏梁台遭雷电袭击发生火灾不久,有一位名叫勇之的方士向汉武帝建议,在宫殿的屋脊上安装“鸱鱼”来防止灾难。
宋代彭乘的《墨客挥犀》也同样有记载:在唐朝及唐朝以前,古人对避雷早有认知,并且用了类似于现代避雷针的运作方式。】
【所以你猜文人们有没有搞一手呢?】
【毕竟明朝的文臣,除了极少数之外,懂得都懂。】
大明,洪武、永乐两朝的文人已经躺平了,后辈说什么都不重要了。
反正不管是什么事,都有我们文人一份,算了,咬破手指用内衣写封遗书吧。
————
大秦 咸阳
嬴政很疑惑,儒家到底是怎么发展壮大成那个样子的?
又是怎么变成那个样子的?
孔子复生怕都认不出来这是儒家了吧?
他们怎么什么都敢干啊?
叔孙通看着始皇神情连忙就要上前解释,我们和他们不一样啊,隔了千年之久,作为老祖宗,我们决定开除他们的儒籍。
再不开除,儒家在大秦莫说是出头之日,能不能见到明天的太阳都还两说。
“闭嘴。”嬴政伸手一指。
“朕知道你们和他们不一样,你也别发誓,好好做你的事,朕看在眼里的。”
叔孙通尴尬一笑,行了个礼又接着抄录天幕言语。
坏了,陛下不吃这套了,向儒家先贤发誓看来行不通了,要不下次向大秦诸位先王发誓?
————
【朱棣死后,大胖因为曾经长期在南京监国的原因,有还都南京的打算,下令修葺南京宫殿。
随即将北平六部原印信收回,新印信重又加印“行在”,等于事实上废除了北平作为京师的地位。
但不知道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大胖不满一年就死了。
朱瞻基继位,暂缓迁都。
等到朱祁镇继位,彻底确定北平为明朝京师,称北京,不再称行在。】
【自石敬瑭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北平附近已有约500年不在汉族朝廷中央政权控制之下。
而靖康之变后,整个华北地区也已经有近250年由异族统治。朱棣迁都后,北平及其周边成为明朝的核心统治地域,汉族政权对华北的控制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同时有一个比较幽默的事情。
在宋朝的时候,宋金辽都自认是华夏正统,也自认是汉人。
宋朝南迁之后,辽认为自己是汉人,金也认为自己是汉人,那宋朝呢?
你们都南迁了,中原汉家故地都不要了,好意思叫汉人吗?
你们就叫南人吧。】
【辽国自称中国,是大唐的继承者,皇室是炎黄子孙。
内蒙古赤峰出土的《大契丹国夫人萧氏墓志》记载称:萧氏之夫,在辽圣宗时曾任上京留守的耶律污斡,“其先出自虞舜”。
辽宁阜新出土的《永清公主墓志》记载称:“国家系轩辕皇帝之后”。
国家即皇帝的代称,同样的还有县官、圣人、天家等等都是不同朝代皇帝的代称。
皇帝即是黄帝,应该是古代二字通用的原因。】
【并且辽国皇室契丹姓为耶律,汉姓为刘。
据说是辽太祖仰慕刘邦,自称是刘邦后裔。
辽国另一个大姓萧姓,据说也是辽太祖仰慕刘邦的原因。
称萧何是汉高祖的重臣,自己都是刘邦后裔了,怎么能没有姓萧的辅佐呢?
遂为他们赐汉姓为——萧。】
————
大汉 长安
朕是该高兴呢?还是该不高兴呢?
上次评论区一堆认朕做祖宗的也就算了,有个匈奴非说是娶了大汉公主随母姓是朕后裔,朕也勉强可以承认……
但怎么又钻出来一个啊?
朕这么受欢迎?
刘邦不自信的摸了摸自己的脸,天幕应该是按照在后世人中的印象取的昵称,朕都老无赖了,居然这么多认我当祖宗的?
“萧何,你怎么看?”
“有人认你当祖宗,作何感想?”
“臣没有感想。”萧何躬身行礼之后又抬头望天。
“素王,你说这公鸟若是阴阳两虚能治吗?”
“年龄小好治,年龄大怕是没救了。”韩信认真思考得出结论。
张良有些疑惑:“哎呀呀,这可怎么办啊?”
萧何点头:“是啊,公鸟今晚可怎么办啊?”
刘邦气的牙痒痒,你们居然暗讽……不对……明着嘲讽朕!!!
你们以为朕没脾气吗?
三人表示我们根本不怕。
我张良刚刚才为皇后解决了换储问题!
我萧何身负皇后交托的重大使命还没完成!
我韩信是皇后亲口为新任太子定下的老师!
你敢动我们三个吗?
以前或许敢,至于现在嘛?你今晚能搞定皇后再说吧。
啧啧啧,可怜的男人啊,几十岁了……也不知道还行不行……
————
【金国也自称中国,一建国便诏告天下,取代辽朝正统地位,诏书言:辽政不纲,人神共弃,故而率大军以行讨伐,是为中外一统。
海陵王谓“天下一家,然后可以为正统”;
金世宗则更加直白:“我国家绌辽、宋主,据天下之正”。
明确宣称金朝才是华夏正统的继承者。】
【宋、辽、金三国都不算大一统帝国,但谁又应该是华夏正统呢?
元朝表示都别争了,你们三个都是,只不过都是割据政权。
由此发生了华夏史上最奇特的一幕:《宋史》、《辽史》、《金史》并列。】
【不仅仅只有宋金辽三国在争华夏正统地位。
西夏李元昊建国后,不仅自认华夏一脉,而且欲与辽宋三分天下,“自称西朝,谓契丹为北朝,宋为南朝。”认为辽宋夏当共奉“中国”之号。
同一时期,由回鹘人建立的、地处今日新疆及中亚地区的喀喇汗王朝不仅称宋、辽为“中国”,而且其君主自称桃花石汗(“中国”之汗)。
在喀喇汗王朝的《突厥语大词典》中,“秦”即指中国。
故它以“上秦”“中秦”“下秦”分指宋、契丹以及喀喇汗王朝辖域内喀什噶尔等地。】
【当然还有吐蕃、大理。】
【而为什么都在争华夏正统地位?】
【因为:唐太宗李世民!】
【因为:昭昭有唐,天俾万国!】
————
大明 北京
朱棣疑惑的扣了扣自己耳朵,有些不自信的问到。
“老二,今天这期是讲大唐吗?”
“爹,不是啊,是讲您啊。”朱高煦也是有些傻眼……这后辈真能鬼扯啊……
“直娘贼,混蛋拾柒!”
“朕让你别讲朕的时候,你讲朕的野史谣言讲的飞起,笑容无比淫荡!!”
“好不容易讲到朕的丰功伟绩,你那么严肃的夸李世民干吗?”
“你以后讲他时候再夸他不行吗?”
“他李家老二比朕好到哪里去了吗?”
“朕弄死你!”
说着就要拿刀砍向天幕那张一脸肃穆的脸庞,朱高煦连忙挡住。
“爹,别冲动啊,骂后辈没事。”
“你要是拿刀砍天幕,万一天幕以为你是砍它,一雷把你劈了怎么办?”
“那群文人还不得往死里写您啊。”
朱棣放下刀,却还难解心头恶气。
“老二,你去太庙再给你爷爷说声!”
“弄不死这混蛋也要在梦里吓死他!”
“咱就不信了,天幕都能出现,幽冥之地能没有吗?”
“让你爷爷找上始皇他们,带着秦朝和我大明的大军,去梦里好好收拾他一顿。”
“顺便看看你大哥是不是死在太庙了,怎么这么久还没回来?”
朱高炽没死,还在说话呢。
“香!”
“真香!”
————
大唐 长安
李世民放任自己的情绪自由流淌,哎呀,后辈太夸大其词了嘛,朕和大唐哪有这么优秀?朕还需要继续努力才行啊。
看着李世民不顾形象的放声大笑,魏征忍不住向前一步。
“玄成,停下!”
“你不要逼朕在最开心的时候说让你不开心的话。”
“你敢说,朕马上把三个美人送到你家里,并且告诉你夫人是你向朕求得赏赐。”
“朕和你的战争到此为止,你别提那两个字,朕也收回赏赐你美人的决定,如何?”
魏征表示:哼,老天爷安排的最大。
伸出双手开始数了起来,不劝谏,劝谏…………劝谏。
好啊,老天爷说要劝谏!不过重新再数一次,免得误会了老天爷的意思。
劝谏,不劝谏……不劝谏。
嗯,老天爷说了这次不能劝谏,我可不是怕老婆,我是给老天爷面子。
————
【随着朱棣迁都北京,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北移,虽然仍然依赖运河从南方运输粮食。
但随着朱棣移民等等政策的实行,客观意义上解决了一部分南北分裂多年的问题。
并同时解决了藩王和守边问题。
朱棣也削藩,但不同于朱允炆的粗暴政策。
朱棣表示:权你们不用想了,但钱和土地可大大的有,你们享福就成。
朱元璋用藩王守边,朱棣则是皇帝亲自守边。】
【但是吧,拖垮整个明朝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原因是财政。
藩王宗室不交税、读书人考取功名之后有一定的土地额度不用交税(是一定额度,理论上官职越高,不用交税的土地额度越多)等等之类。】
【那谁交税呢?百姓?】
【并且朱元璋后期是有考虑到宗室俸禄过高,对宗室俸禄进行了一波削减。
但他可能没考虑到愚公移山的故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宗室虽然支脉代降,但降到奉国中尉就不降了,奉国中尉的儿子仍然是奉国中尉,还是要发俸禄的。
又由于朱棣的赡养政策以及随后的历代皇帝对兄弟的赏赐,又因为政策规定宗室不能做官和经商、也不能到处乱跑等等原因,只能没事生孩子玩,养猪政策导致朱姓宗室越来越多。
当然在嘉靖朝因为宗室数量过于庞大,发布了《宗藩条例》中允许已经失去分封资格或者放弃分封资格的宗室可以务农也可以经商,只要不是和政治相关的领域,都可以涉足。
这个政策不能说没用,但基本聊胜于无。
因为本来失去分封资格的基本都是最低等的奉国中尉等,没钱也没权,怎么去经商?
种地也要有地可种,自己买不起地,怎么办呢?去给地主种地?
可最大的地主就是藩王,以前是什么事都不用做等着藩王发俸禄,现在成了种地换口吃的,换成你,你是愿意去种地还是愿意躺着等发俸禄?
因此明朝中后期就发生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藩王是一个比一个有钱,但经常最低等的奉国中尉等朱姓宗室经常被拖欠俸禄,有的甚至生活还不如普通百姓。
明朝末年,这些最低等的宗室一想:你说我们是一家人,结果你不管我死活,俸禄一拖再拖,都拖了五年了,大哥。
我要开门迎闯王,我要跟着李自成造反,我要有一口吃。】
【和清朝也算得上是烂兄烂弟了。】
【明朝是宗室跟着造反,清朝是满洲正蓝旗要反清复明。】
————
大明 北京
“老和尚,别念你那破经了。”朱棣有点生气的说道。
“宗室怎么办?”
“像建文帝一般的事我做不出来,可真全养成猪了,大明朝也被拖垮了。”
“周天子怎么做,陛下就怎么做。”老和尚老神在在。
许是猜到朱棣还要继续问,便一口气说道:“两周八百年,周平王东迁之前也有两百七十多年,已经比很多朝代要长了。”
“至于更久远的事情,佛祖管不到,您也管不到。”
“若是朕死了以后他们就造反怎么办?”朱棣还是感觉不行。
“陛下觉得太祖当初究竟有没有想到您能造反呢?”
“陛下不是已经准备封汉王去华夏之外了吗?”
“怎么现在又犹豫了?”
“是怕造反成功的不是汉王?而是您的那些兄弟?怕您血脉断绝?”
“陛下,什么都想要的结果只能是什么都得不到。”
“既要让藩王不拖垮财政,又想要他们永远不造反,还想要皇位永远在您一脉手上,天下哪有这般好事?”
“何况分封藩王于海外,还能让一些讨厌的人留下钱财土地随藩王出海而出,这些钱财能够做多少事?这些土地又能够赡养多少百姓?”
“于国于民皆是有利,便是真到了后辈说的天下没有皇帝的时候,汉家后人仍然会记得您今日所做的一切。”
“陛下自行考虑吧。”
————
大秦 咸阳
南北分裂?这不和朕刚灭六国的时候一样吗?
幸好天幕出现的早,朕还有时间,若是出现在朕最后一次东巡的时候怕是悔之晚矣。
————
幽冥之地
朱高炽和面用的是自己的泪水,不是黄泉水用不起,而是因为爷爷看着太庙里大吃大喝的另一个自己,手拿擀面杖在身后好好的疼爱自己。
早知道在烧饼铺是过的这样日子,还不如去由校的木匠铺帮他,起码不用挨打。
“还哭,快点和面。”
“耽误了咱答应政哥的交付时间,咱送你去减肥营!”
朱高炽手上动作越来越快……不要啊,上次就被送去那群短头发弄的减肥营。
一口价,一百晶币三天,谢绝还价。
结果呢?天天吃彼岸花喝黄泉水,从早跑到晚,一刻都没有停息。
还说什么反正现在也死不了,干脆加大力度测试一下人体极限……都死不了咯,你们测个鬼啊?
额……我就是鬼……关键你们收费这么贵,我一斤都没有瘦……你们居然给我解释可能是因为人死前什么样,死后就什么样,不能变化?
那见鬼的秦始皇他们怎么就能变年轻?
回到家,皇爷爷还说我没有用心减肥,一百晶币从我工资里面扣,我哪里有工资?
……不对,是大明朝就没人有工资……待遇最好的就是武将,烧饼管够,皇爷爷若是开心还舍得买点肉买点酒给他们。
我呢?一顿只有一个烧饼,一天才三个。
皇爷爷说既然没工资扣,那就把每天的三个烧饼扣了,什么时候扣够一百晶币什么时候准我吃饭。
见鬼的一晶币就可以买一百套烧饼,扣到几百年后都扣不完啊!!!
垃圾减肥营,还我血汗钱!!!
(https://www.tbxsvv.cc/html/164/164442/36792915.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