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这么说也有道理,不过表妹夫为何同万大夫一起?”
李凝儿说完这句话,忽然目光转向苏嫣。
“妹妹,那日在朴园不会是你跟表妹夫设的局吧。”
小姑娘见李凝儿猜到自己,赶忙摇头道。
“怎么可能,妹妹哪里能想出这种主意。”
李凝儿一听这话,不禁点点头。
“也是,以你这小脑瓜,肯定是想不出这办法的。”
“不过你夫君却是可以的。”
苏嫣闻言赶忙掩饰道。
“姐姐想多了,夫君连日以来备考府试已经很辛苦了,哪有时间操心姐姐的事情啊。”
“妹妹这么说也是,眼看府试将近了,表妹夫确实没有那么多时间。”
见李凝儿不再起疑,小丫头才松了一口气。
....
四月二十三。
一大早,杨凌便在苏嫣,李煜和李凝儿的陪同下来到考试的学庙。
他们到的时候,外面已经人头攒动,比县试的人数多了不少。
扬州府治下三州七县所有参加府试的学子再加上几个卫所的子弟。
人数比县试多了一倍不止。
四月底的天气,已经不那么冷了。
这个时节,穿着单衣还是很舒服的。
与刘子敬等人汇合之后,便寻起了宝应县的队伍。
一路上杨凌发现许多丢在地上的纸条,碎布什么的,全都写满了文字。
想来是半路给吓的,直接把作弊的东西丢掉了。
等轮到杨凌被检查的时候,那吏员看了一眼杨凌递上来的文书。
又细细的打量了杨凌一眼,便只是简单的搜了一遍,让杨凌进了考场。
杨凌也是有些奇怪,不过他并没有考虑这些。
而是拿着号牌,来到自己的座位。
摆放好文具之后,便是等待出题了。
这府试一旦过了,那便是童生,接下来便可以每年参加院试。
过了院试便是秀才。
而如果过不了,那便要重新从县试考起。
李举人已经提前给杨凌打过招呼,府尊大人不喜辞藻华丽,要注重务实。
言之有物。
所以这期间他的文风也是改变了不少。
随着一声锣鸣。
一个吏员便带着第一场的经义题目出来了。
围着考场转了一圈。
不少学子看到题目之后,都是连连叹气。
一脸的丧气。
待那吏员来到杨凌这里,杨凌这才发现,原来府尊大人出的题目。
竟是一道截搭题。
“皆雅言也,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其中“皆雅言也”是《论语-述而》的“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的后半句。
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则来自《论语-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人将至云尔”的首句。
这种全无逻辑联系,相互完全不存在的联系的题目,又被称为“隔章无情搭题”。
难怪在座的考生都是一脸青黑。
还好他知道这两句的出处。
沉思了许久,才开始动笔。
做完四书义后,又是五经义。
等他誊抄完毕之后,便来到府尊大人面前,准备把卷子交上去。
一些还在苦思冥想的学子见有人交卷,不禁都望了过来。
脸上露出复杂的表情。
有惊艳的,有怀疑的,有不屑的。
而府尊敏政接过杨凌的卷子,抬头看了一眼上面的名字。
立时愣了一下,连忙抬头看杨凌,道。
“你便是那宝应县的案首,杨凌?”
杨凌闻言,微微拱了拱手,道。
“回大人,草民正是。”
得了杨凌的回复,敏政不禁微微笑了起来。
而后又扫了一眼杨凌的文章,才说道。
“很好,你去吧。”
杨凌闻言便朝龙门走去。
随着人数到齐,龙门大开。
杨凌从里面出来。
外面等待的人群也跟着骚乱起来。
“有人出来了!”
“那不是李府的杨公子吗!”
此话一出,在场的众人目光都被吸引了过去。
杨凌在人群中扫了一眼,只见自己的小丫头正在李煜和李凝儿的陪同下翘首以盼。
他赶忙朝苏嫣走了过去。
众人的目光也随着他来到苏嫣身前。
小姑娘高兴的看着杨凌问道。
“夫君,考的怎么样?”
杨凌微微一笑,道。
“还行吧。”
几人又等了一会儿,刘子敬和王学义等人才出来。
只是看几人脸色,似乎不是太好。
杨凌也没有问他们考的如何。
众人聊了一会儿,杨凌便带着苏嫣和李煜两兄妹回了李府。
后面连续两场的考试,杨凌都是最先一个出来的。
题目比县试的题目要难一些,不过由于这些日子李兆宏给他一对一辅导。
杨凌还是很有信心取中的。
府试放榜的前一日。
知府敏政正带着儒学官们,仔细的查阅着考生们的卷子。
一名儒学官手中捧着一沓卷子来到敏政面前,说道。
“大人,这些经义文都是此次府试中都作的不错的。”
敏政闻言接过那几篇经义文,一一观看之后。
从其中取出了两篇,递给了其他儒学官,道。
“此二人的文章,本官觉得可以,当取其中一人为案首。”
在场的儒学官闻言,便一一传阅。
场中一时议论纷纷。
片刻后,敏政才问道。
“诸位心中可有答案?”
众人一听,有人说道。
“这宝应县杨凌的经义文,文章老道,言辞质朴,颇有先贤风范,下官以为当取其为案首。”
此人才说完,就有人反驳道。
“不可不可,下官以为这个名为蒋奇的学子更应取为案首。”
“此子年纪不过十五,却已高中县试的案首,比那杨凌还要小五岁。”
“如果此次府试再中案首,将来极有可能是个小三元。”
这人说完之后,周围的儒学官也是微微点头。
敏政却不以为然,相比于神童,杨凌的功劳可是能让他这个知府大人再上一层楼的。
于是说道。
“诸位可知,此次江都瘟疫的治疫条例出自何人手笔。”
众人闻言不禁沉默了一会儿,忽然有人说道。
“难不成写那治疫条例的杨凌便是此人?”
知府敏政微微点头。
“正是此人。”
此话一出,在场的众人无不惊叹。
于是敏政又叫人取来两人的策问,交给众人传阅。
一番比较之下,那蒋奇的策问便差了许多。
毕竟年纪尚轻。
(https://www.tbxsvv.cc/html/164/164241/36792866.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