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大家来到官术网:http://www.3dllc.com
:
罗本演义的诸葛亮“草船借箭”实际并無此事,而三國演義之祖
中借箭的则是公瑾,当然仍无此事。历史上真正以“船”借箭的事例据说由孫堅、孫權父子所為,分別發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須口之戰。至于以“草靶“借箭则是在唐代,張巡曾在守城的夜間用草人垂下城墙,赚了敌方据说几十万支箭。綜合上述一些过程才形成罗本三国的“草船借箭”。
罗本三国的“草船借箭”,其军事合理性有如下几点:
1.有二十条快船,不至于装不下十万支箭;
2.曹操水寨人手充足,至少有几万人应敌,射得出这么多箭;
3.当天大雾,以曹操的多疑性格,不敢派船出击,怕中埋伏,也是合理的。
4.诸葛亮一方用长索把二十条船连在一起,以防雾中走失,这一点是应该的。
5.每条船上的军士数量足够,其喊杀声能够造成气势;船上的载重又不是太大(每条只需5ooo只箭就够了),不影响船只度。
6.注意到了船的方向掉换,使船只两边受箭的重量平衡。
但罗本三国“草船借箭”的军事不合理性也有以下两点:
1.曹操虽然不敢冒然在大雾中出击,但是否会派小船出来侦察?如果不派又是会么原因?文中没有交待。
2.最大的问题是,曹操如果射出火箭,点燃了草靶和船只,那“火烧赤壁”就要倒过来写了!
“草船借箭”这一虚拟的军事故事,如今已被我国收入中小学的课文。但“教学大纲”对上述军事疑点的解释也实在令人喷饭:由于火箭的价值比普通箭矢要贵一些,所以曹操为了省钱,就只射普通箭矢!曹操竟是那么小气的人吗?那周瑜为了省钱,是否也不要在赤壁放火了呢?
正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我才在本小说里重写“草船借箭”,以正视听,以免那些不知所云的课本误导我们的下一代(两亿儿童)!
本文对于上述军事疑点作如下处理:
1.浓雾之中不辨敌我,远了看不清,近了也会被当作靶子攻击,因此没有斥候敢于靠近。
2.所谓“火箭”,是用普通箭矢,以麻布绑上松脂、硫磺等物,点燃后射出的。请大家设想一下它行进在空气中的流体动力学,就知道它肯定比普通箭矢的射程要近!于是,利用二者之间的射程差距,就可以只收取普通箭支,而拒绝火箭!
3.有人竟说主角“盗用诸葛亮的智慧”,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如果诸葛真的敢去(假如他只有罗本三国之智的话),不变成“烤猪哥”才怪!
关于此次虚拟军事案例,还有什么更巧妙的构想,欢迎讨论!
(https://www.tbxsvv.cc/html/16/16440/5545989.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