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上讲的“观于众生”,就是由这个止观扩充到大的实相法门,不是理论。
现在看维摩居士的答案。
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
这些是佛经常对现象界用的比喻,佛学上有所谓“十比喻”,就是这里用的。《
维摩诘经》文字流畅,我们常就这么看过去了。
文学境界正是落在有情的情上面,修道的人看到好的诗词歌赋,就不应该被它骗走了,要拿智慧来念。
反而是研究唯识这些智慧的学问,却要用情感来看。
一切学问成就的巧妙就在这里。
现在维摩居士用比喻的法门,是比方,不是真的。
但是这比喻又是真的,因为是止观的境界,这个印象真达到了,你的定力就够了。
他说比如“幻师见所幻人”,幻师是变把戏的。
幻师见所幻人就像是这个心情。
从止观来说,不管你用什么法门,数息、念佛、观想,到了这时候,一幕一幕的境界就出来了,乃至看自己的身体也如此。
此时,你不要忘记“譬如幻师见所幻人”,不是真的。
认为是真的就被骗了,入魔了。
说是假的吗?不是假的,梦幻也是真的。
这个里头须要般若了,须要解脱了。
菩萨观一切众生,乃至观自己的身心,从四念处开始。
这四念处是大小乘基础的基础,不能动摇的。
我们再提一次:“念身不净、念受是苦、念心无常、念法无我。”
要观到自己身心真如幻境,就是正止观了。
“如智者见水中月”,这里要注意“智者”这两个字。
看水中月是佛的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种。
禅宗的祖师们常讲在水边林下行道,中国佛教画观世音菩萨在南海上打坐,都是水观或观水中月,是真实的修法。
不过要修过这个法门的师父指导,否则容易走入幻境。
在水边或海边看月亮,很容易就忘掉身体了,忘掉了我,忘掉了一切,好像水中的月与我身心浑为一体。
观成功后,离开了水月现场,意识上还随时在水月境界中,心境无比清净,无比清凉,立刻得到解脱。
但是要注意:譬如幻师见所幻“境”,不要认为自己成功了,那样马上很多妄想境界就来了。
书读得愈多的人幻想愈多,比如王阳明的诗:
险夷原不滞心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扬下天风。
王阳明当时受奸臣刘瑾迫害,要追杀他。他那时正在学天台宗的禅,他逃到一处躲起来,故意留下一对鞋在水边,追杀他的人以为他投水了。
这时他心中平静,看空了生死,这首诗的气派极大。
飞锡是讲智者大师的典故,大师到了天台山,在两山之间,将锡杖一丢,就乘锡杖而飞过。
你看你们个个听得眼睛发亮,在领受这诗的境界,如果修定修观到了这个样子,就已经是魔障了!
是什么魔障?文字魔障起来了。
你说自己也没有打妄想,但你这境界一起来就是魔障了。
所以修止观是不容易的。
你虽然没有起男女之欲,也没有求名求利,文字魔也是魔,就障碍住你了。
这里讲的水月观等等都是梦幻观,是真功夫。
(https://www.tbxsvv.cc/html/159/159456/61571912.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