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试第一场最后一题是一道五经题。
题目为:【穆王敬止】
‘穆王’即周穆王,这位是西周王朝的一位重要君主,他的事迹及成就在后世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诸葛云疏看到这一题时,脑子里想到的第一条信息就是这个。
她心里思考着:“难道这篇文章,是想要我们歌功颂德这位周穆王生平事迹吗?”
不对!不对!
诸葛云疏很快否决这脑海中的第一想法。
她回想了下五经里面的内容,想破了脑袋,也只有在《诗经》中,看到过一个篇章描写那个时期的社会和政治风貌的,虽说侧面提及了一下周穆王,但是却没有对他的具体事迹进行详细介绍。
倒是《尚书》中记载了很多西周时期重要的政治事件和君主的行为举止,但是周穆王的事迹也不过是寥寥几笔带过,并非主要内容。
而《礼记》、《周易》和《春秋》这三本书就更别提了,周穆王与之的联系更是微乎其微。
诸葛云疏觉得很不对劲,她忽然发现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她似乎跑题了!!!
想到这里,诸葛云疏很是吃了一惊。
这并不是对她自己会‘跑题’而感到吃惊,而是惊讶于,知府大人竟然会在府试第一场考试就给他们这群考生挖了个这么大的坑。
对于一道题一时没有灵感时,诸葛云疏习惯于一边研磨一边思考问题。
她把‘穆王敬止’这四个字在脑海中拆了分,分了拆,细细琢磨......忽然!脑中灵光一闪。
此题应该选自《诗经.大雅.文王》这一篇章,完整句子为: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找到了考题出处,诸葛云疏忍不住抬头看了一眼坐在考场大堂最上首的卫知府。
此时的她只想送给他四字——‘老奸巨猾’。
试问,谁会在第一时间把考题中的‘穆王’往‘文王’身上想。
就算你考题来个【文王敬止】也好过这个【穆王敬止】吧!
没办法,吐槽归吐槽,题目还是要继续做的,她在草稿纸上写上了【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九个字(不算标点符号)。
从字面上看,‘穆穆’一般代指文王的风度庄严而崇敬,‘缉熙’则是持续光明的意思,在这里也寓意了文王的德行与功绩会一直持续下去,普及后人。
而‘敬止’一词,应该是对文王行为举止的一种称赞和敬仰......
总结来说,这句话大概得意思就是:勤勉进取的文王,行事光明磊落又谨慎。
不难看出,这一句话是对文王的高度赞扬。
想到这这里,诸葛云疏心里大概有了答案。
说敬之文,无外乎从各种方面言之有物地赞扬这位文王。
从《大雅》言道入手,诸葛云疏这才提起毛笔,在草稿纸上写下了本次文章的破题,为:
【诗人指言圣德之实,而深致其咏叹之词焉】
你看,可不是她瞎说的,诗人都通过诗歌这一形式,明确地歌颂过文王的高尚品质,这是真实存在的,并且还多次深情地运用赞美和感叹的言辞来表达对文王的崇敬和敬仰之情......诸葛云疏觉得她这个破题挑不出任何毛病来。
试问,古往今来的文人(只包括古代),谁敢质疑‘圣德之言’,怕不是要被那些文人‘喷’死过去。
有了这个破题后,诸葛云疏继续进一步阐明题意,也就是所谓的,承题:
【夫圣人之德盛矣,而实不外乎一敬也。诗人之咏歌,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者欤。】
接下来,诸葛云疏代圣人之言,也就是模仿圣贤语气,从多个方面验证了破题中的‘圣德之实’及‘咏叹之词’等。
如,“昔周公述文王之德,以诫成王。”再如,“周自文王受命历八百年,而始变于秦。”等内容,诸葛云疏最终在草稿上写下最后一行,也就是所谓的束股,为:
【而愚以为,岂独成王,固万世人君之龟鉴准则也。】
(这里的‘成王’泛指一切贤明的君主。)
写完这最后一句,诸葛云疏不禁拿起草稿纸吹了一口气,然后意识回笼,发现这是在考场,还是在知府大人的眼皮子底下,最后讪讪地把纸张放在考桌上并老实地检查起来。
半盏茶的功夫,诸葛云疏再三确认无误后,这才把草稿纸上的内容誊写到正式的答卷纸上。
作为本场考试的最后一道题,诸葛云疏格外小心谨慎,就怕一不留神漏掉了几个忌讳字眼或者写错了字等。
一想到这样的结果,诸葛云疏忍不住打了个冷颤。
而卫知府这边,则一直在关注着诸葛云疏。
原本,在他看到诸葛云疏被第四道五经题难住时,他还有些自得。
可是他等啊等,只见这个女娃一直不动笔,又开始反思起来,是不是他出的这道五经题‘坑’挖得太深了。
然而,还没等他反思多久,就见这个女娃突然像是领悟了什么,拿起毛笔一口作气,不到半个时辰的功夫就把这篇文章的初稿写到了草稿纸上......然后又神情严肃在那里修修改改了半盏茶的功夫,最后又花了半个时辰把最终文章誊抄到答卷纸上......
卫知府觉得,他要被这个小童搞得心态崩了。
此时他只有一个想法,赶紧看到诸葛云疏这四张答卷。
特别是第三张和第四张。
卫知府扪心自问,他这两题受到了临溪县云木镇镇学里面的一位好友启发,出的那是相当有水准的,可谓是开创了科举一途的先河(此时他并不知道这种题型是几个小毛孩弄出来的)。
可是不知为何,看到眼前这个年仅八九岁的幼童,她对待这两题,像是没有任何的阻碍......
想到这里,他忽然期待起来,同时又隐隐有一丝害怕,害怕因希望过大而落空......
这种复杂的心情,让卫知府很不舒服,他迫切地想要早日批改到这几份卷子。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诸葛云疏接下来的操作会让他的心里更加得不舒服。
(因着是第一场府试,所以作者觉得还是把科举考试内容写得详细些,更有代入感,后面几场不会如此。)
(注:本章的破题、承题和束股等内容,引自明代会试科举录,张岳的一篇五经题。)
(https://www.tbxsvv.cc/html/157/157313/36792844.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