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一顿饭,把家里安顿好后,王洛跟杨教授他们和一些农大的学生就坐着火车一块出发了。
火车上王洛他们十几个人都在一个车厢里,所以除了吃吃喝喝,就是瞎扯淡。
“王洛啊,你咋去研究机械去了,以你的能力来我们农大干农业多好啊,你天生就是干这一块的,看看你养的猪,看看你打算接下来的打算,再看看你弄的大棚蔬菜,还有高教授跑到南方打算搞的杂交水稻,你就是吃这碗饭的。
虽说我不知道为什么你报考了会计专业,非要去学什么会计,学了就学了,报考也晚了,可伱的天赋不能浪费,还是安安心心的来我们农大,我们保证用心教你,凭你的能力绝对能出人头地,机械压根跟咱们不沾边,你去学习就是浪费啊!”
杨教授当知道王洛竟然去学习机械去了,有点感到遗憾,趁机就打算让王洛放弃这些,好好的在农业领域搞研究和学习。
“杨教授,我就是图个好玩,趁着年轻多学点东西总是没有坏处的,而且机械这玩意跟农业那是相辅相衬的,在我的想法里,农业必须实现机械化才成,现在的方式太落后了,一般情况下都是牛拉犁,也就少部分地区采用的是拖拉机,割麦子也没有收割机,全是人工,这怎么能行啊,靠这个咱们老百姓怎么能想吃啥就吃啥。
所以我学机械就是想研究一些机械设备啥的,争取农业机械化,还要实现化肥的量产,学会了这些,我就可以研究一下这些东西了,你看,农业跟工业是息息相关的。”
“嗯,这個好,真要研究出来,那咱们全国的老百姓都能吃上白面馒头了,那就去干吧,需要我们帮忙的尽管说,咱就是你的后盾,不管行与不行,咱们只要做了就成。”
杨教授听了立刻拍手叫好。
王洛打算从老家回来就开始从事机械方面,尤其是化肥设备方面的研究工作。
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等化肥的出现,不仅大大增加了单位面积的产出,还缩短了农作物的生产周期。过去需要通过休耕和轮作以培肥地力的生产模式得以改变。同样一块土地上能够养活的人口数量大为增加。由此,欧洲人口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不过,化肥来到龙国却要晚很多,尤其是现在龙国石油都缺乏,化肥那就更不用说了,稀缺的很。
上世纪三十年代,范老等民族企业家在金陵创建了华夏第一座化肥厂——永利硫酸铔厂,化肥工业开始起步,但直到1949年龙国成立之时,全国各地的农业生产仍然是以农家肥为主。
随着各地土地改革和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开展,对肥料的需求越来越多。龙国的农村先从大力积肥入手,施肥量年年增加,这也是从1949年到1958年全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时期,大约每亩施肥量多的达到1000公斤左右。不过,这些肥料基本上都是肥效不高的农家肥。
1957年到1958年冬天,全国轰轰烈烈掀起一场积肥运动,提出要“家肥出门、矿肥出土、山肥下山、水肥上岸”。农民们向水底要河泥、要塘泥肥,向地下要草炭肥、要矿肥,向牲畜要粪肥,在积肥造肥上有许多创造和发明。
如:皖省农民把他们进行熏土、扫尘灰、换灶换墙、捞螺蛳的经验总结为“熏、烧、挖、换、扫、沤、铲、堆、拾、捞”十字诀。闽省连江县组织渔民打捞了大量苔菜、海胆、细蛤、海土等数十种“海肥”。
王洛记得小时候,还有一些老人,每天起的很早,拿着个篮子,出来捡拾动物的粪便拿回家上地用,可谓一点东西都不浪费,这个习惯差不多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在化肥不够用的情况下,一些地方的农民开始探索如何把传统的农家肥和有限的化肥组合起来综合施用,以达到最佳收益。1954年秋天,陕省醴泉县烽火农业生产合作社的51亩多玉米地,平均亩产达到566斤多,其中有1亩多的丰产地亩产更是达到了1500斤多,这可不是59年的时候故意宣传,这是实实在在的。
建国之前,这里的每亩玉米地不过收三、四百斤。何以有了如此大的增幅?合作社主任王保京总结了一整套高产经验,包括深耕蓄水、选用良种、合理密植、防虫防风、人工授粉等,而对肥料的综合施用以及相应的配套灌既措施也是其中之一。
他细致地介绍了这套施肥经:除了每亩上圈粪8000斤、灰粪1500斤作为底肥,播种时上20斤硫酸铵。而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还要施追肥4次:——当苗高一尺左右,每亩上旧墙土粪8000斤和硫酸铵16斤,沟灌第一次。
——当苗高三、四尺时,每亩再上20斤硫酸铵,沟灌第二次。
——玉米孕穗期间,又上10斤硫酸铵和20斤过磷酸钙的混合肥料,沟灌第三次。
——玉米灌浆时,再上硫酸铵10斤,并且在根外喷过磷酸钙溶液100斤,沟灌第四次。
工作做的特别细致,可见当时咱们国家的一些人,已经走在了时代前列,开始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办法,但这种办法,好归好,可只是个例,哪有那么多的农家肥供他使用啊,最终还是要靠工业的大规模制造化学肥料来实现粮食增产才是根本。
要是化肥能供得上更多的农业生产所需该多好!这不仅是当时农民们的普遍心声,也是化工人士的愿望。
在王保京和村民们的玉米丰收的同时,这一年的9月26日,华夏近代化学工业奠基人之一、“侯氏制碱法”创始人侯老在全国大会上发言说,农民增加生产最需要的是化学肥料。他建议国家在建设中相应地增设化学肥料工厂,如氮气肥料工厂、磷酸肥料工厂等。
“为了加强工农联盟,我们不单必须大量生产化学肥料,供给农民,并且必须大大减低制造成本,提高技术效能,廉价售给农民,使农民能够普遍地使用。”侯老当时说到。
新龙国农业要养活更多人口的历史使命,也要靠年轻的华夏化肥工业的助力。所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大毛对龙国工业领域的156个援助项目。1957年,咱们从大毛引进的3套氮肥装置之一的吉省化肥厂建成试生产。同时引进的兰州和太原两厂于1958年、1961年相继投产。兰州化肥厂产品为硝铵等,太原化肥厂产品为硝铵和尿素。
化肥工业最重要的部分是合成氨工业,其实不复杂:通过空气得到氮气,水裂解得到氢气,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作用下得到合成氨,以合成氨作为核心原料,人类生产出含氮化肥,比如尿素。合成氨过程看似简单,但需要设备与管路承受巨大的高温高压,要合金钢无缝管生产为基础的。你觉得随便焊一下就能把特种钢材焊接成一个整体?那你造的不是合成塔,哪天一道裂缝出现,那个大铁疙瘩就爆炸了,所以要求非常严格,在没有大型合成氨技术的情况下,只能采取土办法。
在大力发展大中型化肥厂的同时,一个个小型土化肥厂也如星星之火在各地形成燎原之势。1958年8月29日,国家发出关于肥料问题的指示,指出化学肥料在最近几年内还不能满足需要,各地除了积极努力增产化学肥料以外,都很注意发展土法制造的化肥。
这份指示还强调,农家积肥、造肥,还是最主要、最大量的肥源。人畜粪尿、绿肥、河泥、塘泥等等,都是有机肥料。化学肥料是无机肥料,中外的经验都已经证明,必须与有机肥料混合施用,才能更好地发挥肥效,避免土壤恶化,因此,绝不要因为化肥特别是土化肥的增产,而放松了农家积肥造肥。
在化肥工业还没有兴起、化肥进口数量也相当有限的当时,为了尽快解决人们温饱问题,造肥运动的确较好满足了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对肥料的需求。现在,化肥工业到了全面发力的时候了。
1957年,连市化工厂的技术人员用石灰窑气和氨反应造出碳酸氢铵。侯老迅速前往考察,并提出以碳化法制取碳酸氢铵的技术路线:以无烟煤为原料,先制造半水煤气,把氮、氢和二氧化碳混合气进入碳化塔,再此二氧化碳与浓度为17%左右的氨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铵结晶。
两年后,1959年11月,当时的化工部在旅大召开了一次小型合成氨厂现场会议。来自全国各省市的200多位会议代表,在参观大连化工厂建设的一个简陋的小型合成氨厂后,却一致认为这个厂是成功的、有前途的,小型合成氨厂既好建又好用。
这时已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的侯老,是推动各地大建小型合成氨厂的关键人物。在这次会上他说,普遍推广以后小型合成氨厂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氮肥,支援农业生产。如果在最近期间全国每个县建设一座,生产的氮肥便够肥几亿亩土地,对于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有巨大作用。
当年年末,皖省就决定兴建第一批20个年产800吨的合成氨厂。省里和各个专区都成立了“化肥厂建设指挥部”,负责人亲自挂帅,在全省范围内迅速掀起了大建化肥“小洋群”高潮,不到半年就建成了11个。
随着全国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方针的深入贯彻,化肥成为工业支援农业的重要产品之一,全国化工生产战线掀起一场为粮备“粮”、增产化肥支援农业的运动。
1962年,苏省丹阳化肥厂首先试验成功了用侯老提出的新流程生产碳酸氢铵,为各地办好小氮肥厂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根据丹阳化肥厂的经验,建设一个年产五千吨合成氨的小化肥厂,一般只需要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投资七百万元,比按老流程建厂投资节省一半左右。这种新型化肥厂投入生产后,动力、原料的消耗,也比老流程低得多。
这一年,国产化第一套年产2.5万吨合成氨装置在魔都吴泾化工厂投产,此后又经技术改造,最终达到年产12万吨,这是化肥工业的旗舰。
从1958年到1962年的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共新建了7个大型氮肥厂。除了魔都吴泾化工厂,其它则分布在广省、皖省、豫省、冀省等地,都是我国着名的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主产区,距离电源和原料基地也比较近。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同时建设7个大型氮肥厂,在新华夏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这一时期,化肥工业“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进一步贯彻落实,大、小化肥厂齐头并进。到了1964年,全国已有11个省市的农村用上了一种新型的铵态氮肥——碳酸氢铵。这是14个年产2000吨合成氨的小型氮肥厂生产的,农民们称它是经济实惠的“增产粉”“丰收肥”。
这些小化肥厂采用符合国情的独创的生产工艺流程,所用成套设备都是自行设计、制造,就地生产、就地供应附近农村,运费和周转环节少,产量占全国氮肥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从此,小化肥厂遍地开花,龙国也从此成为唯一大量生产碳酸氢铵肥料的国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引进大化肥生产线之前,这些小化肥厂就是满足农业用肥需求的主力军。
王洛现在的任务是结合当前前辈们的经验教训,争取独立自主的设计出龙国的大型肥料生产线,以便在未来的国家农业布局中,节约外汇,使国家更早的摆脱外汇依赖,并提前结束粮食不足的状况。
“家中有粮,心中不慌”,王洛从去年来京的乡亲们那边已经见识到了农业对于一个国家基础发展是有多么的重要了,所以想改变这一现象。
当然了,金手指也不能忘记,等有时间了再去小本子或者棒子看一看,如果能找到他们的化肥生产设备啥的,他也不会放弃,直接想办法搬回家来也不是不可能。
(本章完)
(https://www.tbxsvv.cc/html/156/156665/36792710.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