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益州将进入大唐的狂暴模式?
摆下晚宴后,众人推杯换盏。
“来来来,大将军,末将敬您一杯!”姜维端起酒杯走了过来,“上一次,多亏了大将军送来的三百副步人甲!”
“不不,都是卫将军指挥有度,将士们悍不畏死,某不过是尽了一份绵薄之力。”
姜维问道:“说起那步人甲,大将军可还能提供更多?”
他这话一出,孟琰、张翼、马岱等人的耳朵都竖起来了。
明显都对步人甲很感兴趣。
李衡看了一眼诸葛亮,诸葛亮笑道:“自然是有更多,但这种甲胄制造工艺极高,需要时间,诸位不必担心。”
费祎拿起酒杯笑道:“说那么多作甚,今晚只管喝酒!”
“对对,喝酒!”
等都喝多了。
姜维拉着李衡在一边聊了许久,两人有说有笑。
孟琰和马岱也时不时过去敬酒,连张翼也和李衡聊了好一些,唯有杨仪板着脸坐在那里,像李衡欠了他钱没还一样。
诸葛亮爱喝酒,今晚又特别高兴,多喝了一些。
等酒宴结束之后,众人纷纷散去。
李衡道:“丞相,我也先告辞,您好好歇息,明日我再来。”
“济安。”诸葛亮唤道。
“丞相,有何事?”
“陪我出去走一走。”
李衡顿了一下,说道:“好。”
两人走出去,来到五丈原的边缘,俯瞰着北面的渭河。
此时正是初夏,夜空繁星如尘,夏风夹杂着草木的清香,轻抚着诸葛亮斑白的双鬓。
“济安。”
“丞相,我在。”
“现在的局势,已经像你当初跟我说的那样了。”诸葛亮的目光落到了陈仓新城的方向。
他记得三年前的一个晚上,他去陈仓县城看到水力纺织机后,找李衡单独聊过。
正是那一次,李衡提出了“疲魏”之策和奇袭荆州之策。
现在“疲魏”之策正在一步步往前推进了,第二次关中之战后,曹魏在陈仓战线损失了不少精锐,洛阳已经发布了新一轮的征兵。
并且进一步开始加税。
陇右与西平郡之间的自贸邑也已经稳定下来,曹爽成为了西线新盐贸易最大的受益者。
短时间内,陇右也将进入一个稳定期。
“我想听一听你下一步打算如何走。”
“接连数次的数百,魏主应该会对内部进行一些整顿了,并且会重新重用司马懿。”李衡说道,“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获得了一些阶段性的胜利,但如果短时间内要击败魏军,夺取长安,依然不现实,但我们内部有一部分人因为胜利,而蒙蔽了双眼,变得更加激进,这是不可取的。”
诸葛亮点了点头,显然他完全认可李衡的说法。
尤其是魏延,虽然现在在陇右,但已经数次写信来表示要领兵东进围攻长安。
实际上不仅仅是魏延,连姜维都认为现在是大举东进的好机会。
如果仅仅只是从关中战局来看,现在东进确实有机会。
但万物都是相辅相成,事物的发展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
季汉利用扎硬寨的战术,在关中站稳了脚跟,又利用砖墙堆砌技术抢占了陈仓的战略点。
曹魏却学到了造砖的技术,也开始在关中扎硬寨,并且投入海量的资源。
这大大增加了长安一带的整体防御,给野战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东进的难度自然大大增加。
所以,从全局来看,现在东进,其实是一步险棋。
而且危险系数极高。
“关中的局面,我会把控住。”诸葛亮说道,“我想听听你在信中所说的均田制和府兵制,以及对荆州的打算。”
如果说当初诸葛亮听李衡提到“扎硬寨、疲魏”的策略,是半信半疑地去尝试,那么现在听到均田制和府兵制,诸葛亮是震惊的。
所谓的“扎硬寨、疲魏”之策,都只是军事上的战略和战术。
而均田制和府兵制,却是国家级别的大战略,是对一个国家的基础制度的改造。
如果说太府寺的建立改造的是季汉上层的利益分配,那么均田制和府兵制则是改造基层利益的分配。
一个国家的基层永远是最多的,只有全力动员处基层的力量,配合上层的力量,才能爆发出最恐怖的战斗力。
李衡说道:“我提均田制,是希望将田均量的分配给农民,让农民获得田地的使用权。”
诸葛亮问道:“这是为了遏制豪强死灰复燃?”
“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但三代以后,恐怕很难。”
诸葛亮沉默下来,夏风吹来,他的酒已经醒了不少。
“为何说三代以后很难?”
“因为更改制度的权力在权贵手里,他们会披上一层华丽的外衣,用温水煮青蛙的一样的方式,对国家政策进行缓慢地、抽丝剥茧一样的更改,让人无法察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开始一点点蚕食田地,等到有人警觉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诸葛亮心头震惊,他看李衡的眼神,再一次变了。
一个人才能点评当下的局势。
一个天才能判定一代人的局势。
但如果一个人能看到三代以后的局势,他是什么?
最关键的是,诸葛亮认为李衡说到了最关键的地方。
纵观两汉历史,最开始吕后颁布了《二年律令》,使得破败的天下快速稳定。
里面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均田,二是铸钱。
吕后的均田并不是北魏宇文泰时期的均田制,吕后的均田是很简单直接的给大家分配田地。
文景之治,却都是在这个均田的基础上出现的。
但吕后的均田也只是维持了不到百年,因为豪强并起,即便西汉大量遏制,依然无法改变大的趋势。
诸葛亮问道:“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改变这种现象,让均田能够一直保持下去呢?”
“丞相何必执着于未来那些事,我们一代人只能完成这一代的事,秦始皇没能彻底消灭六国旧贵,太祖离世的时候,天下有三分之二的领土不在朝廷手里,到了武帝时期,不仅异姓王消失,刘姓王也式微。但豪强又并起,天下,问题永远没有尽头。”
诸葛亮不由得笑了笑,似乎也释怀了这个问题。
“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之后,再配上伱说的府兵制,能够征调更多的兵马?”
“是的,将土地使用权分配给农民,再从农民中抽调兵源,只要能入伍当兵,就减免赋税。”
“如何保证兵源的战力呢?”
其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满足日益频繁的战争需求,中国的兵源制度就从夏商周的民兵制转变为征兵制度。
所谓的征兵制是全民都有从军的义务,例如每一个成年男子都必须服兵役两年。
兵役结束后可以回家,但如果临时遇到战争,则就地等候调动。
征兵制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人口锐减,粮食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于是以屯田制为基础的世兵制出现了。
也就是眼下三国都在使用的兵制。
世兵制的雏形出现在春秋时期的齐国,是管仲先玩出来的。
世兵制是将士兵世袭化,一代一代相传,每一代都是当兵的,并且家属集中居住,以此来制衡前线将领。
本质上来说,以屯田制为基础的世兵制,是为了保证军队战斗力的同时,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在屯田的过程中,官府收走了一半。
世兵制和征兵制相比,士兵的战斗素质更高,因为是终身职业兵。
但世兵制的缺点是兵民切割开,当一代能征善战的士兵老去之后,下一代无法快速接续,容易出现断层。
对于诸葛亮提出的如何保证兵源的战斗力,李衡是这样回答的:“农忙的时候种地,农闲的时候训练,从京师到各郡、县,设立折冲府,上府为一千五百人,中府为一千人,下府为五百人,根据不同郡县的户籍人数不同,来制定。”
“每一府设置折冲校尉一人,左右果毅校尉各一人,长史、兵曹、参军各一人,管理当地折冲府,保证兵源和训练。”
“如此,确实能大大增加兵源,但军备又是一个问题,何时征集多少府兵,要准备多少武器,朝廷无法掌控,多了朝廷没有,少了征集上来,又没有战斗力。”
“所以接下来我们必须增加军器监的数量。”李衡说道,“必要的时候,朝廷可以允许私人登记商社,获得铸造兵器的权力,朝廷从那里购买,这样能加快兵器铸造。”
“兵器下发到府兵手中,等战事结束之后,府兵回到农田里,武器呢?”
“武器要交上来,我们现在已经全面普及纸质办公,能过完成如此精细的管理。”
诸葛亮再一次点了点头。
如果这个制度真的能施行,益州将能短时间内动员处数十万大军。
这对于开辟第二战场,以及巩固第二战场,有绝对的帮助。
而且,对于战损之后,兵源的快速补充,也有绝对的好处。
这个制度的逻辑,其实是将以前世家豪族手里的田拿出来,配置给农民,再让渡朝廷的赋税,来换取兵源。
(https://www.tbxsvv.cc/html/156/156202/36792795.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