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女生频道 > 历史直播:我的观众是老祖宗 > 252.第252章 蹴鞠

第252章  蹴鞠

    我那迷人又短命的老祖宗: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就是说围棋看起来真的很文雅啊,但是我真的学不会!

    云中谁寄锦书来:我有一个问题,有和刘启一样的棋圣吗?

    江南已逢烟雨:应该不至于吧?这样的棋圣中华上下五千年应该只有一位吧

    我寄相思与明月:对啊,不过其他死法应该还是有的,毕竟棋盘上面可以做的文章太多了

    网名没想好先用这个吧:比如?

    彘儿快到碗里来:熏香下毒!每一次下棋都会有熏香,再在棋子上面搞一点毒,完美!

    我那迷人又短命的老祖宗:楼上你小说看多了吧?不过这种真的是一种好方法,只不过伤人伤己罢了

    雾都不予:同意!

    苏玥看着他们越来越离谱,害怕直播间不保,只好说:“好啦,咱们来看看下一个运动,这一个是蹴鞠哦!”

    蹴鞠所用之“鞠”,可上溯到石球。

    石球约十万年前的丁村文化遗址首先出土,四万年前的许家窑文化遗址大量出现。

    石球最早是狩猎工具,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用脚踢的石球及镂空的陶球。

    蹴鞠传说为黄帝所作:“蹴鞠,传言黄帝所作(刘向《别录》)”。

    明《太平清话》也记载:“踏鞠始于轩后,军中练武之剧,以革为元囊,实以毛发”。

    是说蹴鞠始于黄帝,开始用于军事训练。鞠是用皮子做成圆形,里面装满毛发。

    战国帛书有黄帝杀死蚩尤以后,“充其胃以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的记载。

    战国蹴鞠

    蹴鞠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书中记载:西汉时身为“安陵阪里公乘”的项处,因迷恋“蹴鞠”,虽患重病仍不遵医嘱继续外出蹴鞠,结果不治身亡。

    其后蹴鞠一词在《汉书》中多次出现。

    不过,汉以前的战国,称古代足球为“蹋鞠”。

    《战国策·齐策》中记载齐国首都临淄人的生活时说:“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这段话后来也在《史记·苏秦列传》中出现过。

    是说富裕起来的临淄,市民有很多文体活动,包括吹奏、击打、弹拨乐器,斗鸡、赛狗、下棋和踢球。

    这些史料表明,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蹴鞠已发展成一种在民间广为盛行的娱乐方式。

    两汉三国蹴鞠

    两汉三国时期,蹴鞠发展较快。

    首先,娱乐性蹴鞠得以继承。有“康庄驰逐,穷巷踏鞠”,“上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的记载。其次,出现了表演性蹴鞠。表演性蹴鞠是在鼓乐伴奏下进行以

    脚、膝、肩、头等部位控球技能的表演。

    从汉画像石上所描绘的蹴鞠表演看,有单人蹴1鞠、单人蹴2鞠、双人边击鼓边蹴鞠等形式;有足踢、膝顶、双腿齐飞、单足停鞠、跃起后勾等技术动作。

    有人称之为“蹴鞠舞”,是百戏中的重要节目。

    第三,出现了竞赛性蹴鞠。

    这种蹴鞠一般设有鞠场,鞠场呈长方形,一般为东西向,设有坐南面北供观赏的大殿,四周有围墙,称为“鞠城”。

    具体的蹴鞠方法在东汉李尤的《鞠城铭》有所说明:“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冲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犹然,况乎执机!”

    第四、蹴鞠开始用于军中练兵。

    刘向《别录》中说:“蹋鞠,兵势也。

    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

    蹴鞠除象征“兵势”、有训练武士的作用外,也用于丰富军中生活,使战士保持良好的体力和情绪。

    “今军无事,就使蹴鞠”,就是后者的反映。

    汉代班固把古代足球列入兵家技巧类,并称:“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唐朝颜师古注云:“蹴鞠,陈力之事,故附于兵法焉。”

    唐宋蹴鞠

    如果说汉代是蹴鞠文化发展的一个高潮的话,那么唐宋则是蹴鞠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高潮。

    首先,充气球的出现。蹴鞠从最初使用塞满毛发的实心球,唐代以后则出现充气球(一说南朝以后就出现了充气球)。

    唐代仲无颇的《气毬赋》:“气之为球,合而成质。俾腾跃而攸利,在吹嘘而取实。尽心规矩,初因方以致圆;假手弥缝,终使满而不溢。

    苟投足之有便,知入门而无必。

    时也广场春霁,寒食景妍。

    交争竞逐,驰突喧阗。

    或略地以丸走,乍凌空以月圆。”

    第二、球门的出现。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乐考二十》中说:“蹴毬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毬。毬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

    用球门的蹴鞠比赛一般是单球门,大多在宫廷宴会时进行。这比此前的直接对抗后退了一步,但对踢准要求更高。

    筑球时在球场中央竖立两根高三丈的球杆,上部的球门直径约一尺,叫“风流眼”。衣服颜色不同的左右军(两队)分站两边,每队12或16人,分别称为球头、骁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球头与队员的帽子亦稍有区别。

    比赛时鸣笛击鼓为号,左军队员先开球,互相颠球数次然后传给副队长,副队长颠数待球端正稳当,再传给队长,由队长将球踢向风流眼,过者为胜。右军得球亦如此。

    结束时按过球的多少决定胜负,胜者有赏,负方受罚,队长要吃鞭子,脸上涂白粉。

    第三、蹴鞠活动更为普及。

    宋代从皇宫内院到平民家庭,都以蹴鞠为乐。

    元代钱选所绘《宋太祖蹴鞠图》,便是描绘宋太祖赵匡胤与赵炅、赵普等人踢球的场面。

    市民也常常在御街和横街玩蹴鞠等:“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

    女子中也有蹴鞠活动,不少宋代铜镜中有男女相对踢球的纹饰,宋代陶枕也描绘了民间少女踢球的情景。

(https://www.tbxsvv.cc/html/155/155245/36792770.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