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历二十五年春二月,宋军攻破了大理首都羊苴咩城,灭杨氏政权,收取云南。
这些年赵骏一直致力于让中华秋海棠叶归于一统。
但大理却是最大的阻碍。
原因无它,因为在前些年大宋在国际形势极差,连高丽都背弃的情况下,只有大理还在力挺。
虽然这跟地缘政治有关,高丽实打实受到辽国威胁,大理却偏安西南方,不可能与辽国走得太近,只会跟紧大宋的步伐。
然而不管怎么样,在即便是越朝都敢袭扰大宋边境的情况下,大理一直奉行尊宋政策,已经非常难能可贵。
所以在大义名分上,大宋就不可能对大理下手,只能想别的办法。
不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大理国并非内部稳定铁板一块,其中权臣高氏把持朝政,外部杨氏虎视眈眈,国主段思廉已经无力掌控局势。
终于到了宋庆历二十三年,公元1063年杨氏发起叛乱,兵马浩浩荡荡杀向大理首都。
段思廉根本无法阻挡,便只能求助于高氏。
相比于大宋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大理的政治环境其实还是以部落制。
高氏和杨氏都是大理内部最强大的部落之一,其余诸多部落首领以国君段氏、宰相高氏和前朝大义宁遗族杨氏马首是瞻。
后来段氏和杨氏都日益衰落,高氏强势崛起,掌控了整个大理国权势,令段氏和杨氏都十分忌惮。
于是杨氏铤而走险,杨家首领杨允贤发动叛乱,以清君侧的名义攻打高氏。
历史上这次叛乱最终被高氏平定,并没有掀起太大浪花,甚至帮助高氏奠定政权,曾短暂废除段氏,自立为王。
然而这一次杨氏不知道为什么兵精粮足,装备也非常充足,与高氏鏖战两年,最终把高氏击败,进军羊苴咩城,废除段氏,重建大义宁国。
可还没等杨氏高兴太久,宋军神兵天降,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扫除了整个云南,将杨氏复兴的大义宁国消灭。
消息迅速传回汴梁。
二月下旬,汴梁下起了大雨,豆大的雨滴洒落,乌云遮蔽了天空。
潮水在很短的时间内汹涌上涨,淹没了用混凝土浇灌的汴河河堤,甚至堪堪靠近风光带,水位离岸上已经不足一丈。
不过得益于这些年朝廷再次翻新了汴河沿岸河堤,包括惠民河、新渠、广济渠、金水河等河流,不管是以前的运河还是新修的运河,统统都加固,因此并未发生水灾。
反倒是春雨时节,堤坝两岸杨柳飘飘,画桥岸晓风残月,打着油纸伞,顺着青石板铺成的东大街街道徐徐前行,有种说不出的味道。
现在还存在的古城区已经很少,只有内城东南角的东大街和东华门外的马行街还保留了部分。
这部分有东大街和马行街的甜水巷、榆林巷、青宣坊、乞讨市、相国寺、竹竿市、惠和坊、广福坊等十多个坊市,面积加起来约四五平方公里。
其余地方基本都已经拆迁,纷纷修建起了高楼大厦。
就剩下的这点古街道坊市还是赵骏坚持才留下来,不然按照那些朝臣们的意见,也该早早拆了才是。
相比于当年赵骏改革的步履维艰,眼下大宋的朝臣们却是比他一个激进派还激进。
原因在于搞拆迁和大兴土木太能赚钱和迅速搞出政绩了。
大宋这些年明里暗里捞了太多好处,对外贸易赚得盆满钵满,民间的工厂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工业化的进程速度飞快。
从景佑三年,也就是公元1036年,到如今1063年,仅仅26年时间过去,大宋就焕然一新。
国库每年的收入都在成倍增长,其中搞拆迁的房地产功不可没。
汴梁工业化进程最快,各种工厂数不胜数,工厂多了吸引工人,造成人口暴增,如今已经有一千万人,对于房子的需求极大,拆迁让财政获利不少。
比如一个坊市拆迁费只需要花数百万贯,如果修成楼房的话,可居住面积将大大增加,卖出去能数倍甚至数十倍收回成本。
然而赵骏却认为拆迁确实是暴利,但只是短期利润可观。长期来看,还是要打造城市文化才行。
因为唯有让这座城市保留它的文化底蕴,它的风格特点,让文化和特点成为它的城市名片,才能够让城市一直迸发勃勃生机。
就好像后世我国首都北平的二环一样,那些以前留下来的胡同、四合院以及故宫,让人体会到明清时期的古韵。
而拆除大量古建筑,只会让这座城市的名片就此消散,变成一座钢筋水泥铸造的冰冷森林。
所以赵骏保留了大量美轮美奂的皇宫和一些经典街道坊市,并且对其中的古寺、庙宇、坊市、屋楼进行修缮,让它们成为大宋首都的文化底蕴。
结果这就让那些原住民骂娘。
毕竟还是就像二环那些胡同跟四合院一样,有价无市,房子不拆迁,原住民就没法成为拆迁户,老破小的二环胡同和四合院又没人买,造成一批住着价值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房子,生活却穷得叮当响的北京原住民。
只是跟后世北京二环原住民比,大宋百姓狂野许多,特别是汴梁百姓,堵宰相们都不带含糊。
去年下半年听说政制院驳回了开封府与城市规划建设部的提议,马行街跟东大街不少百姓就不乐意了,于是跑去杨察、杨告、苏涣、陈希亮、赵抃、梁适等宰相府邸闹事。
最近几年是赵骏权力达到鼎盛的几年,公元1056年,范仲淹、晏殊、杜衍、郑戬、夏竦等人正式卸任,新纳入了杨察、杨告、李柬之等人。
到公元1061年,于1051年入院的富弼、文彦博、韩琦、庞籍、曾公亮、宋庠等人也到了十年之期,卸任宰相。
考虑到他们这些人卸任的时候年龄才五十多岁,连六十岁都不到,让这些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政治家退休是朝廷的损失,于是赵骏再次进行改革,对政制院进行缩编和外扩。
所谓缩编就是减少宰相数量,将人数减少到了八人,除了赵骏自己以外,目前就只有杨察、杨告、李柬之以及前年进的苏涣、陈希亮、赵抃、梁适四人。
外扩就是保留原来的宰相,只是不再担任宰相职务,而是以政制院参事的名义继续留在政制院,为宰相参谋政事,没有实权。
不过即便没有实权,可一来以前当过宰相,影响力还在。
二来继续待在最高权力中心,看似没有实权,可谁离权力中心最近谁就有权力,因此他们的身份堪比副相。
反正大宋自从政制院成立之后就没有副相,包括最初的候补同知也只加于一级十六部,令他们职高一级,中间缺的这一层,恰好由退休宰相补上。
如此一来,政制院就由八名宰相,加上包括范仲淹、晏殊、夏竦、贾昌朝、富弼、文彦博等人在内的十名参事组成,形成了一个以赵骏为中心的庞大政治团体。
这个政治团体虽然内部肯定有小山头和分歧,比如范仲淹和晏殊由于德高望重,说话非常有分量,一般的宰相都需要向他们请教。
但由于七名宰相有六个是赵骏提拔上来的,剩下的梁适也恭敬顺从,因此他的权势一时无二。
朝堂上未尝没有风言风语。
毕竟有大宋百年来,还从没有过权力这么大的宰相。
可赵骏功夫做得非常足,他虽然权力大,却没有架空过赵祯,反而赵祯权力也空前强大。
不管是任何国家级别场合,从来都是赵祯出席,给足了赵祯颜面和权势,政制院的存在感跟赵祯比起来,相对少了许多。
只不过赵祯很清楚他不是治理国家的料,所以把这份权力委托给了政制院,因而纵使有些微词,却也改变不了如今政制院对整个大宋国家治理的本质。
此刻政制院屋外瓢泼大雨,上个月又是新年假期又是天圣节和元宵节,到了二月份正是汴梁经济迅猛发展的时候,结果连续四五天暴雨。
屋子里有几名宰相按例巡视各部,赵骏坐在主位上,今年48岁的他两鬓已彻底斑白,面容儒雅气质不改,却已有些许老相。
周围众人各自就坐,在各自桌案上处理着公文。
大宋帝国日益庞大,人口增长迅速,短短二十六年间,从当初的八千万左右的人口,一路飙升至如今两亿多人。
并且疆域扩大,让这个帝国的事务愈加繁忙。
若非赵骏改革政制院,建立一个庞大的政务机构来处理,面对那么多繁琐的事情,恐怕根本无法及时反应。
“去年东北又迁徙了三万户,这是财政部和户部拿过来的安置费用清单和迁徙成本清单。”
“从甘州到高昌的铁路规划已经做好,这是铁道部的规划书。”
“汴河环境治理工程需要的花费比预定的要多,环境部那边希望申请更多的资金。”
“外交部那边”
还是和以前一样,诸多宰相批阅完奏折之后,就会把事情到赵骏那汇总。
基本就是走个流程。
因为这些事情本身就是之前已经规划和考虑好的,也下发意见和通知,剩下的就是交由下面那些部门去运作。
而部门运作过程和遇到的困难还是会交到政制院,缺钱就批钱,缺人就调人,就这么简单。
也正是这个机制大大减少了政制院的工作,不然要还是以前政事堂的制度,宰相们就算是累死也难以处理好如此庞大帝国的所有事情。
“知院,今天早上的事”
杨察汇报了他所管辖的事务之后,却没有离开,而是苦笑着对赵骏说道:“没有人敢去知院府门口闹事,我家却是遭了殃。”
他这话一出,杨告、陈希亮、苏涣等人也是大倒苦水。
“是啊知院,这事还是得想想办法。”
“朝堂素来以公平处之,别的地方都拆迁了,给了拆迁款下去,马行街和东大街的人没拆,他们肯定不乐意啊。”
“说到底还是钱的事情,现在朝堂国库年以十余亿贯计,可钱多花钱的地方也多,少拆几条街道也是好事。”
“但也不能让他们这么闹下去,现在外面那么多报社都盯着呢,总不能让开封府派人把人关起来吧。”
众人议论纷纷。
这事还真不好处理。
赵骏一意孤行,要保留城市文化和名片,那马行街和东大街的居民肯定不乐意。
毕竟别人都拆迁发了大财,当年可能也就几贯最多十几贯买的房子,短短几十年后就能卖出七八千甚至上万贯。
这笔钱在内城乃至外城算不得大富大贵,但如果搬到城外去住,那顷刻间就能变成富翁。
所谓腰缠万贯便是如此。
毕竟大宋的钱币这些年一直都没怎么太贬值,哪怕出台了纸币也没有让宋币购买力下降。
原因在于商品经济十分繁荣,加上大量出口海外,并没有造成国内商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非常接近平衡。
如此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造成通货紧缩,宋币的购买力还是非常坚挺,堪比后世80-90年代的美元。
那个年代的美元信誉多强可见一斑。
因此相比于在内城住着有价无市的房子,还不如把房子卖掉去城外。
就相当于后世把自己一套在北京价值两千万的房子卖了,拿着这两千万跑到北京郊区去,这些钱放银行存利息都够吃一辈子。
更何况眼下汴梁的情况还非常特殊,正处于高速发展和上升阶段,有大量城里的拆迁户跑到城外去购置铺面和房产。
外来人口不断增多,这些铺面和房产会越值钱,所以马行街与东大街的居民看到别人发财,心里肯定不平衡。
“嗯,这个问题确实有待商议,不过保留城市文化和风格的意见我不会变。”
赵骏沉吟了片刻,对苏涣道:“让城市建设部那边统计一下马行街和东大街有多少商铺,有多少民居,到时候再拿个方案出来。”
苏涣说道:“知院的意思是?”
“朝堂可以把他们的房子收购了,但拆迁肯定不行,不然以后城市旅游都没地方去,士子踏青,撑着伞难道走在钢筋水泥大厦里?那多煞风景。”
赵骏笑道:“泛舟湖上,走在拱桥青石板路,两岸杨柳,店铺酒家,招牌林立,那才叫意境,我相信以后这些地方肯定会成为汴梁最有特点的名片,来旅游的人会络绎不绝,只是当地居民比较短视,只看重眼前利益,看不到未来,既然如此,那就由朝堂收购了吧。”
汴梁以前的风景还是非常美的,这一点在《东京梦华录》以及《清明上河图》当中多有记载。
什么小桥流水、古寺宝塔、杨柳堤岸、青楼红袖应有尽有。
其中尤其以马行街和东大街为最。
马行街之前一直是汴梁的市中心,街道商业最发达的地方,又被称为开封东市,人口稠密,经济非常好。
东大街也不遑多让,附近有相国寺集市,又靠近汴河,风景秀丽,两岸杨柳依依。
别说古人,就算是后世人,如果是想出去旅游放松一下心情,跟繁华的高楼大厦市中心比起来,那肯定是希望想去点风景好的地方。
马行街跟东大街不仅是市中心,还保留了大量古建筑以及古香古色的韵味,赵骏相信未来一定会大有市场。
因为跟后世北京二环定位不同。
北京二环的古建筑多是四合院、胡同一类民居偏多,铺面较少,自然不好进行商业开发,因而变成历史遗留问题。
而汴梁这些街道原本就是商业街,铺面非常多,完全可以进行古城商业化处理。
只是显然当地居民还是太短视,只想拿到拆迁款发笔横财,却不知道以后如果这两个地方被打造成古城,光在里面的铺面收租就得收到手软。
不过既然他们不愿意保留,赵骏也不介意将这些地方收回来,说到底也只是暂时亏本,几十年后这些地方将大赚特赚。
“到时候安排个国企代为运营。”
赵骏说道:“而且随着工业化加深,传统的手工制造业正在逐步消亡,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还是要保留好,可以对这些手工制造品进行保护,迁入这两个古街道,以后做小而精的奢侈品,这样机械制造业就生产大众普遍用品,主打中低端市场。而手工制造业则主打高端市场,迎合那些富人的奢侈品牌。”
“还是知院想得周道。”
杨告吹捧说道。
“呵呵。”
赵骏笑了笑。
奢侈品可是暴利行业。
工业化后手工制造业肯定会消亡衰退。
还不如早点进行产业布局,让传统手工制造业发光发热,成为奢侈品牌代言人,总比将来被西方抢先了强。
正说话间,外面新任的制敕司知司匆匆进来禀报道:“知院,兵部有西南急报。”
“怎么了?”
“大理的事情尘埃落定了。”
“哦?”
赵骏立即从椅子上站起来。
周围众人目光瞬间吸引。
“又收归了一块国土。”
晏殊走了过来抚须说道。
历史上他这个时期早就病死了。
不过得益于医疗技术的进步,延长了他的寿命,现在依然能在政制院发光发热。
赵骏从院里书架上取来地图,铺开在他的知院桌面上。
大家围拢过来。
就看到这是一块东亚地图,在大宋周边国境内外,有一条线,勾勒出一片精美的树叶,初看过去,就像是一片秋海棠叶。
这便是赵骏一直以来的梦想——中华秋海棠叶归于一统。
现在这条线大部分都已经填补,包括东北和外东北,宝岛台湾,内蒙古以及外蒙古部分区域,还有新疆周边。
眼下收复了云南部分,就只差后世缅甸部分、青藏高原以及一部分外蒙古地区。
甚至如果算上越朝部分,朝鲜北部地区以及中亚费尔干盆地,那这片秋海棠叶的面积比清朝时期还要大。
“好好好。”
赵骏高兴说道:“不枉我这么多年努力。”
“云南是收复了,段氏该如何处置?”
“这次我们名义上是帮助大理叛乱,段氏依旧还存在。”
“简单,封赏一番,如钱氏一样,迁入汴梁,做个富家翁吧。反正听说段氏有不少子弟根本不愿意回去,宁愿来汴梁佛寺也不想待在大理。”
“那就这么办吧。”
赵骏目光在青藏高原上扫视,外蒙古地区其实都好说。
大宋这些年一直在努力修铁路,从庆历五年修成的第一条铁路开始,到如今砸了十余亿贯下去,修了七八万公里的铁路里程。
虽然跟后世16万公里比起来还差了一半,但毕竟仅仅花了十多年的时间,而且修铁路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从北方修铁路修到大草原上,乃至一路往北继续探索,修到西伯利亚也并非难事。
唯独青藏高原的高原环境一直是硬伤。
不然也不会元明时期,青藏高原都只是名义上归属中央,实际上还是羁縻统治,到清朝也只是进一步加强控制,而没有完全实控,真正实控还是新时代。
所以以古代的能力来说,想要真正完全控制青藏高原,在那里派遣官员,实行中央政令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一点直到现在赵骏也没有完全把握。
主要是即便是我国对青藏高原的发展也是千禧年后,我国实力和经济日益强大,才于2006年完成青藏铁路的修建。
而大宋这边远没有达到后世我国千禧年后的高度,还处于飞速发展期,国内到处都在搞建设搞发展,调集兵马上青藏高原简单,想完成建设却很难。
因此现在拿下青藏高原属于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让西北军区入藏吧。”
赵骏沉声说道:“先打下来再说,治理问题以后慢慢来,我们先摧毁当地的统治阶级,再改变当地的底层生态,进行基层治理,等将来国家国力进一步提升,把铁路修到高原上去,就能完成实际控制。”
打下来再治理,总比任由它自生自灭强。
青藏高原拿下,大宋便正式秋海棠叶归于一统,外蒙古那边,也该提上日程。
(本章完)
(https://www.tbxsvv.cc/html/150/150853/138546419.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