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
月上枝头,天微微寒。
垂拱殿内。
赵祯与群臣围在御案前仍在热烈地讨论着吏治改革之事。
一旁有四名笔吏快速地记录着。
文彦博、范仲淹的声音已经嘶哑,张方平、曾公亮、富弼、吴育、梁适等相公认真地聆听着。
苏良边画脑图边阐述着自己的观点,王安石卷着袖子正在寻找话口,刚表达完意见的司马光擦拭着额头上的汗珠……
君臣皆沉浸其中,已从午后讨论到了现在。
主意越来越多,策略越来越好,前景越来越明朗,众人也越来越兴奋。
不知饥渴,不知劳累。
君臣都非常享受当下这种感觉。
……
约一个时辰后,讨论终于到了尾声。
赵祯看向众臣,道:“就这样定了!解决冗官顽疾,先从科举改制开始,而后再逐步解决门荫问题和当下存在的冗官问题。”
“接下来,就由变法司依照朕这份《省官策》,拟定具体的变法方略。两府也要参与其中,献言献策,尽可能保证策略能完整执行……”
“臣遵命!”
群臣齐齐拱手,眼神里尽是光芒。
片刻后,众臣走出了垂拱殿。
长廊上。
文彦博、张方平、富弼、范仲淹四人并肩而行。
张方平忍不住道:“三位相公,我怎么感觉官家今日与往昔不一样了?”
“我也感觉到了,精气神皆与往昔不同,看着英武了许多!”富弼开口道。
文彦博也附和道:“我也有这种感觉。”
这时。
范仲淹笑着道:“往昔,讨论变法之策时,我等为主,官家为辅,而今日则是以官家为主,我等为辅。”
“官家已显圣君之态,接下来我们也应更加勤政了,不然咱们若被那几个晚辈超过,就该提前退位让贤,致仕回家了!”
三人顿时恍然,也都露出一抹苦笑。
确实如范仲淹所言,官家越来越有圣君之相了。
而他们也有了危机感。
按照当下的吏治改革制度,优胜劣汰,能者上,庸者下。
他们若不努力,也会被取代。
毕竟,后面的梁适、苏良、王安石、司马光等都太优秀了!
而此刻,在禁中偏殿。
赵祯心情甚好,食欲大开。
他吃了两块酥骨鱼、两个虾元子团饼、一块羊脂韭饼,喝了一碗螃蟹羹后,又吃了一份点心,半份蜜饯,还喝了三两酒。
食量俨然是过去的两倍。
这一刻。
赵祯突然明白自己该如何做好这个大宋的官家了。
同时也意识到台谏并非过直过拗,而是他没有正确行使帝王的权力。
一旦他使用正确的方式掌控朝堂,自然而然就不存在“君弱臣强”的局面了。
……
三日后。
由苏良、王安石主笔,变法司整体修撰,两府相公审核过后的新的科举改革之策,三舍法出炉。
所谓三舍法。
即一种以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的方式。
此法欲将国子监的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
上舍一百人,内舍三百人,外舍不限制人数。
无论是官员子弟,还是平民百姓都可入太学学习。
不过需要经过层层考试。
月月有私试。
岁岁有公试。
地方的府学、州学、县学的学子,也都可通过考试获取入国子监太学的资格,而朝廷负责食宿。
入上舍的学生。
在达到一定资格并通过考核后,便不用参加贡举,可直接入朝为官。
此法意在通过官学为朝廷选拔官员,而不再是科考那种“一考定终生”。
此法的好处主要有二。
其一,可使得天下官学大兴,官学有朝廷补助,可供学子食宿,易让更多家境贫寒但有为官之才的学子涌现出来。
其二,官学将新设为官从政课程,涉及水利、民事、刑断、赋税等多個方向,有助于培养学子的为官执政能力,为朝廷选拔真正的治国之才,改变科举那种“会写文,便是会做官”的逻辑。
王安石最初的想法是直接废弃科举。
“天下取士,悉由学校升贡。”
但苏良等人觉得过于武断,故而目前采用的方式是官学取士与科举取士并存。
不过,在录取总名额上至少会降低三成。
其次。
赵祯与众臣商议过后,对贡举制度也进行了一定调整。
依照常规,明年年初便会有贡举省试。
但君臣议定后,决定推迟一年进行。
并将贡举省试的内容变更为:废除诗赋,只考策论。
此举,自然也是为了能帮朝廷选拔真正的治国之士,直接淘汰那些只擅于诗词歌赋,但并无大才能的文人。
……
九月二十二日。
变法司宣布了科举改制的两条新法策略。
其一,推行三舍法,官学取士与科举取士并行。
其二,废除贡举考试中的诗赋科目,只考策论,诗赋甚佳者,可参加特科考试。
这两条法策一出。
在汴京城书生学子群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这……这不是胡闹吗?三舍法要比科举取士更难,朝廷丝毫都不考虑我们的辛劳,难道我们现在还要去争抢太学的入学名额吗?”
“我……我寒窗苦读十年,今年是最有资格被州府选送,参加省试的,怎么……怎么突然就变规矩了,是让我再去太学苦读十年吗?为何要减少贡举入仕名额?”
“竟然要在贡举中废除诗赋科目,这样的策略完全是败坏古今文风,我大宋的诗赋成就远逊于盛唐,如此做,对不起列祖列宗,我反对这种改革!”
“若能贡举中进士,谁愿意去考难度更大的特科考试,我……最擅诗赋,这下子要完了,彻底完了!”
……
书生学子们聚集在一起,绝大多数都是反对这次科举改制。
国子监的一些太学生,也都是满口怨言。
他们当下正享受着大宋最好的教育资源,一旦施行三舍法,他们定然会被排挤出去。
说白了。
他们反对的根本原因是:科举改制后,入仕更难了。
这套新法策略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损害了他们的前途,故而他们定然会站出来反对。
这一点儿,赵祯与官员们也都非常清楚。
……
午后,变法司。
富弼、曾公亮、范仲淹、王尧臣、梁适、苏良、王安石、司马光八人聚在了一起。
曾公亮率先道:“不过是一群书生士子反对而已,雷声大,雨点小,不予理会即可。”
王尧臣摇了摇头。
“不可不理。汴京城书生士子的意见几乎能代表全宋书生士子的意见。他们反对,地方州府的读书人定然也会反对,这些人一旦联合起来,那可是敢在宣德门前绝食静坐的。”
王安石撇了撇嘴。
“这群读书人人示威反对的手段也就三种,制造舆论、围堵衙门、宣德门前静坐。我建议直接派兵驱赶,让他们知晓朝廷心意已决,不可能顺从他们的想法。”
王安石话音刚落。
一名吏员就跑了过来,站在议事厅门口高声道:“诸位官人,不好了,数百名书生士子将国子监的大门堵住了!”
苏良等人无奈一笑。
这些读书人也就这点儿本事了。
苏良想了想,朝着众人道:“诸位,我觉得给他们讲道理还是讲得通的,此事不宜武力解决,我们必须让各地州府的读书人都明白朝廷的想法。”
“我建议,由我、欧阳学士和介甫三人去国子监门口摆张桌子,为这些书生士子答疑解惑,若他们仍不理解,我们便骂醒他们!”
欧阳修提出的废除诗赋。
王安石与苏良提出的推行三舍法,使得官学取士与科举取士并行。
三人最清楚如此施行的优势,乃是去答疑的最佳人选。
范仲淹想了想,道:“我觉得可行,你们先向官家汇报。”
苏良和王安石点了点头。
这时,富弼补充道:“景明,你们三个都是直脾气,我担心有书生被逼急了会动手,向官家申请,让开封府或皇城司多派一些人手。”
“好。”苏良说道。
……
一个时辰后。
国子监的大门突然打开。
而后有两名吏员挤过人群,在一旁的墙壁上贴出了一张告示。
一群堵在国子监门前的书生士子都纷纷围了过去。
告示上称:
自明日清晨起,接连三日,欧阳修、苏良、王安石三人都会来到国子监门前,回答书生士子们提出的关于科举改制的问题,务必使得书生士子们都了解朝廷的用意。
有书生兴奋道:“列位,官家已经听到了我们反对的声音,只要我们能说服这三人,就能让朝廷收回新法!”
“对,我们数百人难道还说服不了这三人吗?咱们别站在这里了,都回去思考一番明日如何让这三位官员无言以对吧!”
“我们合起力来,明日若让欧阳永叔、苏景明、王介甫三人语塞,朝廷就能知晓咱们的苦衷,顺应咱们的心意,这也是以此扬名天下的好机会!”
……
当即,书生士子们便兴奋的离去了。
大宋的读书人皆爱论辩,并且很多人都有一种莫名自信,认为自己有王佐之才,只是明珠蒙尘,被一直埋没而已。
明日,就是展现自己,让世人眼前一亮的大好时机。
(本章完)
(https://www.tbxsvv.cc/html/150/150602/138904495.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