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女生频道 > 我才七岁,老朱你让我监国? > 第112章 你们想要咨政,难道还不想付出点代

第112章  你们想要咨政,难道还不想付出点代价吗?

        文华殿。

        这几日,黄子澄,齐泰等一众文官,都在殿中处理政务,批阅奏章。

        有了之前的教训,官员们所上的奏章数量,也总算是恢复到了正常。

        这些人都是大儒,书读得多,在古文上的造诣比朱允熞是要高出不少。

        他们阅揽奏章的速度,自然也要更快。

        渐渐已经能游刃有余。

        朱允熞每天只看几封紧要的奏章,偶尔翻一翻其它的,看他们都处理得如何。

        第一次授予这些人批阅奏章的权柄,他们倒是一个个都兢兢业业,不敢有半分弄虚作假。

        就连批阅的回复,也是在揣磨着朱允熞的心思,尽力迎合,小心翼翼的将自己的心思藏起来。

        这几日,朝野上下都在盛传,太孙殿下年幼,国事繁重,不能尽理,已奏请陛下设立咨政处,陛下也已同意,只是还需挑选咨政大臣。

        如今能入文华殿批阅奏章的人,便有极大的可能,选为咨政大臣。

        在这些文官们眼中,能手握批阅奏章的权柄,那几乎就与顾命大臣无异了。

        这可是文官的巅峰。

        从此手握大权,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治理天下。

        谁不想有这样的待遇?

        在这个节骨眼,自然没有人去违拗太孙殿下。

        要不然,咨政大臣的名额,多半就与自己无关了。

        相反,他们此时对朱允熞的态度已是截然不同。

        再没有之前的嚣张和不服,反而隐隐有阿谀之态。

        “太孙殿下,今日奏章已全部批阅,其中较为紧要的奏章,共计五封,余者一百九十六封。还请太孙殿下审核检查。”

        黄子澄很恭敬的奏章送上。

        朱允熞微微点了点头,也不急着翻阅。

        这些人至少这段时间,办事都是非常谨慎的,唯恐出任何差错,惹来太孙殿下和陛下的不满,丢失成为“咨政大臣”的机会。

        光开始的第一天他们还是半信半疑。

        在一天一夜不眠不休批阅千余封奏章之后,更是觉得自己等人被皇太孙耍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天都在文华殿里面批阅奏章,又让他们兴奋了起来。

        因为这件事,皇帝陛下都保持了沉默。

        没有阻止,没有批评,而是默许同意他们这样做。

        那就是说,朱允熞所说的设咨政处,不再是一句空谈。

        而是极有可能兑现的。

        其他未能进入文华殿的官员,更是对他们羡慕不已。

        这些官员只有上奏章的份,而他们却能批阅,谁能不羡慕呢?

        他们也在期待着临时性的批阅能成为定制,那就能借此上下其手,掌控大权了。

        “诸位大人都辛苦了。”

        朱允熞笑道:“这些时日,兴赖诸位大人用心办事,朝廷运转才没有出差错,甚至不少阵年积欠未办的事情,也都在办了。皇爷爷对此,非常满意,这全是诸位大人的功劳啊!”

        “太孙殿下言重了,为朝廷办事,为太孙殿下分忧,本就是下官等的份内之事,岂敢居功?”

        下方,一众文官连忙起身谢礼。

        朱允熞目光从他们身上扫过,随即停在奏章上面,笑道:“总是在文华殿临时办公,终究不是长久之策,孤的意思,还是要设咨政处,成为定制,不过……”

        听到他说要成为定制,黄子澄,齐泰以及在场的所有官员,都已然激动了起来。

        但朱允熞的话锋却突然转向,顿时令他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一个个眼巴巴望着朱允熞,看他有什么话要说。

        “开设咨政处,需要抽调精干官员,诸位大臣此前皆有职务在身,来文华殿办公,已经影响本部之事了。”

        朱允熞的声音刚落,齐泰便上前说道:“还请太孙殿下放心,下官已经将本部所有事情,皆向下属交待清楚,一应事情,皆有妥善处理,绝不会误事。”

        顿了顿,他又说道:“若真要开设咨政处,挑人加入,对朝廷各部的影响,也不会很大。”

        朱允熞笑道:“诸位大人的能力,我自然是信得过的。要不然,也不会将批阅奏章的重任,托负给诸位。”

        “不过,在此之前,孤还有几件事要办,等办好了,你们便可上奏,请求正式设立咨政处,孤也一定尽力劝说皇爷爷同意此举。”

        听到他这番话,下方的文官立即明白过来,这多半是一个交易了。

        太孙殿下是要用什么人,或者要办什么事,需要他们的同意,至少是不反对。

        以此为代价,换得正式设立咨政处。

        “还请太孙殿下明言,下官等必定尽心办好。”

        下方,众文官齐声说道。

        只要能开设咨政处,让他们成为咨政大臣,代理朝政。

        区区几件事算什么?

        只要不是太过份。

        哦,不,就算过份一点,也关系不大。

        等到他们执掌朝政之后,还可以想办法改正过来。

        “第一件事,孤打算在卫所之外,再训练一支新军,为此须开办军事学堂,挑选精干人员,入学堂学习,由孤亲自担任山长,诸位应该没什么意见吧?”

        此事老朱已经同意,就算他们想反对,也阻拦不了。

        但朱允熞后来与道衍交谈,道衍便提出,最好是让文官们都同意。

        如若不然,这些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就算陛下降明旨,促他们去办,他们也总会想方设法挡着阻着。

        在此之前,北宋也曾经开办过专门培训军事人才的武学。

        但最后的效果,却差强人意。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官集团插手干预。最终武学流于形式,并没有培养出多少朝廷所需要的人才。

        黄子澄与齐泰对望了一眼,在他们看来,这是朱允熞想另辟蹊径,掌控军权。

        若是以前,两人一定会想方设法阻止。

        就算真要办这样的学堂,也应该由他们文官派人来培养,以文制武,借以掌控军队。

        文官们素来对军权十分看重。

        只要一有机会,便想夺取。

        但眼下,朱允熞要用这个做交易,那……

        “大明以武立国,太孙殿下训练新军,办军事学堂,为朝廷举才,下官等自然是赞成的。”

        黄子澄率先开口说话。

        其他人也纷纷出言赞同。

        朱允熞满意点点头,只要有利诱,这些人就很说话了。

        他接着又说道:“这第二件事,孤上奏皇爷爷,欲编纂一本洪武大典,汇聚古今文化,此事你们应该都知道了。”

        与办练制新军,办军事学堂不一样。

        前者涉及军队变制,一举一动,十分惹人关注。

        故而老朱虽交待他去办,但并没有明发上谕给百官,而是打算办起来之后再说。

        编纂著作的事,朝廷的文官是不可能反对的,这是盛举,必然会支持,所以就直接降旨。

        只不过,具体怎么编纂,由何人主持,当然还没有明说。

        众文官都纷纷点头。

        修书之事,读书人都趋之若鹜。

        朱允熞笑道:“皇爷爷对此十分重视,将亲自担任总编纂。”

        “孤任副总编纂,衡王和吴王都将担任编纂。”

        此言一出,黄子澄和齐泰等人,都是心中咯噔了一下,感到十分不安。

        衡王和吴王若是都去编书,那就等于将他们两人都限制起来了。

        至于老朱的总编,朱允熞的副编,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都只是挂名而已。

        老朱是大明皇帝,自不用说。

        朱允熞也是储君,又要监国理政,还要担任军事学堂的山长,训练新军,能有几分精力管编书的事呢?

        可衡王和吴王不一样。

        他们若是加入进去,恐怕就真的只能乖乖坐在那里工作。

        有朱允熞这个副总编纂管着,他们就算想用手段脱身,也非常困难。

        若是平时,两人一定会祭出衡王吴王学识尚不足以为编纂,应跟随他们多多学习等理由,阻止朱允熞这样做。

        但现在想到咨政处即将设立,咨政大臣的位置就在眼前,这场交易,不付出一点代价肯定是不行的,便谁也没有出声。

        “除此之外,还需一人,担任监修,由其负责广挑人才,汇古今百行百业之书,监督修纂大典。”

        听到这里,众文官皆是心中一凛。

        知道这才是真正主持编书的人。

        这个位置非常重要,无论何人担任,都会被天下文人仰望。

        朱允熞向旁边的太监吩咐道:“宣他进来吧。”

        太监退了下去,不一会儿,便领着一名长着一对三角眼,如一只病虎一样,披着袈裟的僧人走了进来,向他行礼。

        这名僧人,自然就是道衍了。

        “孤欲举荐僧人道衍,担任洪武大典监修。”

        此言一出,下方的文官们顿时炸开了锅。

        修书这种事,当然应该由他们文官来主持。

        虽然洪武大典,汇天下之书,但无论如何,也该以四书五经为本,以儒家为首吧。

        至少应该找一位类似方孝孺那样的大儒来担任此等重任吧?

        太孙殿下竟然用一名僧人担任监修?

        而且,还是他们从来没有听过的僧人?

        这也太过于儿戏,太过于荒唐了?

        “太孙殿下!”黄子澄和齐泰同时向前一步,就待慷慨陈词,劝谏他不得如此任性妄为。

        但话未出口,朱允熞的声音又再度响起。

        “诸位大人,孤以为与设置咨政处,代理国政这等大事相比,编纂大典虽然重要,却也要略逊一筹。”

        “孤愿倾立促成咨政处的设立,而不是让诸位大人一直在此临时办公,也望诸位大人莫要在大典编纂上阻孤,不知诸位大人以为呢?”

        威胁。

        赤祼祼的威胁。

        言下之意,就非常明显了。

        你们想入咨政处,当咨政大臣,那便要接受这名僧人成为大典的监修。

        黄子澄和齐泰的话,又生生吞了回去。

        虽然两人皆认为,用一名僧人担任监修,太过于荒谬,但若是为咨政而做出交换,也并非完全不能接受。

        毕竟,咨政才是眼下最重要的事。

        必须先忍下来,不能因此坏了大事。

        当然,如果他们知道,朱允熞所设想的咨政处,与他们脑海中设想的咨政处,完全是两个概念,那恐怕就是另一番想法了。

        “既然诸位大人都没有意见,那此事就定下来了,还望诸位大人待朝之后,说服儒林同僚,莫要阻挠。”

        朱允熞微微笑着。

        他要在编书的时候,加入自己所写教材,并趁机重点推广。

        若是让这些人当监修,必然从中作梗。

        毕竟,在他们眼里,圣人之言才是千古不变的至理。

        儒家至高无上。

        其他的各行各业,各种学说,技艺,都应以“儒”为纲,以圣人之言为本。

        否则,那便是祸国之言,乱世之说。

        但用姚广孝,就不一样了。

        他是朱允熞简拔上来,一步登天,自然不可能反对他。

        二来,姚广孝博闻强识,精通儒道佛三家,兼纳并修,也就是说,这个人的思想非常开放,各家的学识,各种知识他都能接受。

        不像许多儒生那么死板。

        这也是朱允熞要用姚广孝的一个关键原因。

        聪明才智倒还在其次。

        最重要是,思想不迂腐,能接受新鲜事务,对离经叛道的学说,也不会随意抵制。

        他要推动大明变革。

        这一点,至关重要。

        若按老朱说的那样,重用这些儒生,重用只有中人之才的读书人,他只当一个封建皇帝,自然没有一点问题。

        应该还是最好的选择!

        可要想变革求新,带着大明走进新时代,就万万也不能那样做了。

        否则,等于是自缚手脚。

        “孤还有第三件事。”

        交易嘛,当然要实现利益最大化。

        虽然咨政处设置之后,这些人不仅得不到权力,现在的权力,还会被严重削弱。

        但谁让他们心心念念想着成为咨政大臣呢?

        自以为设置咨政处后,能得到天大的好处,实现他们代理朝政,掌控大权,让天子垂拱而治的梦想呢?

        那不趁机狠狠宰他们一把,将以后必然会被群起反对的事情,在此时推行下去,那真是太对不起自己了,也对不起他们的期待了。

        此时不宰,更待何时?

        最近写起来真的好费力,明天开始,尽量定时更新吧,早上7点半左右,中午12点左右,晚上9点左右……三章保底,我会尽量加一更或者两更,加更的时间就不确定了。

(https://www.tbxsvv.cc/html/149/149796/140839214.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