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女生频道 > 三国之银狐 > 第404章 姜维,拜见师君

第404章  姜维,拜见师君

        建安后期,刘备于凉州击退曹操,为了防止曹操卷土重来,刘备迁徙天水、陇右等汉人至汉中,扩充汉中人口。

        姜维就是在那个时候跟着母亲被迁移至了汉中,因自幼好读书,喜欢郑学,长大后又苦读沈学,颇有才干,于是这两年被郡里征为上计掾,负责数据统计。

        此刻他来到沈晨面前,向沈晨拱手说道:“大都督,现在汉中有田亩一百七十七万,丁口二十二万。”

        “只有这么点?”

        沈晨皱起眉头:“我记得张鲁时期汉中人口就有四十多万了呀,后来陛下又从凉州迁徙了十余万百姓过来。”

        姜维回答道:“是的,不过后来汉中被分为汉中郡和上庸郡,人口和土地被分割了。”

        “哦。”

        沈晨一拍脑袋,说道:“是我的疏忽,居然忘记了这事,那两郡加起来呢?”

        “两郡加起来田地有二百五十七万亩,丁口四十四万。”

        “还有十余万丁口去哪里了?”

        “迁移至巴蜀了。”

        “现在汉中就只有这么点田吗?”

        “是的。”

        姜维回答道:“这已经是经过副相治理,在未治理之前,田亩更少。”

        “都是大亩吗?”

        “是的。”

        “小亩地呢?”

        “小亩地有二百六十五万亩,合计五百二十二万亩。”

        听到这句话,沈晨皱起眉头。

        不应该啊,汉中盆地居然才这么点田?

        汉代一亩地跟后世不同。

        当时一百步为一小亩,大概是140平方米的样子。

        然后二百四十步为一大亩,大概是465平方米。

        而后世的一亩为666平方米。

        根据《汉书·食货志》记载,一个劳动力平均大约种地50小亩,或20.83大亩,合今14.4市亩;每户有田100小亩,或41.66大亩,合今28.8市亩;每口占田20小亩,或8.332大亩,合今5.76市亩。

        也就是说,一户五口之家要想解决基本温饱以及赋税问题,就得种28亩666平方米的田才能够维持得了生活,基本上每名丁口种田比例为1比8汉亩。

        而目前汉中盆地总田地也才五百二十二万亩,算起来也就337万大亩田,按照比例来算,只能养得起42万人。

        当然。

        除了大小亩田以外,还没有算大量的菜地、池塘、桑林、养殖地,这些也都属于耕地范畴,也能够生产粮食。

        如果算上这些,汉中总体量来说,这些耕地能养得起五六十万人。

        大概就是历史上张鲁在汉中的极限。

        然而汉中盆地五千平方公里,平原区一千四百平方公里,按照亩数来说,应该有将近三百万亩田,而且这还是按照后世一亩666平方米来算。

        如果按照汉亩来算,正常情况下,只算平原区,汉中极限的耕地面积也能有五百多万亩,还远远达不到极限。

        所以沈晨问道:“汉中面积还是非常大的,还能够继续开垦土地吗?”

        姜维回答道:“可以开垦,但受限于水源。”

        “原来如此。”

        沈晨顿时明白了原因。

        后世科技时代,工业发达,开凿河流不在话下。

        而古代技术水平落后,全靠人力来做。

        所以哪怕汉中水资源丰富,可要想让水源贯穿每一处平原,难度还是非常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因此产生的问题就是,虽然还有很多平原面积可以开垦土地,可因水源不足,不能扩展。

        想到这里,沈晨点点头,背负着双手走在队伍最前面,对身旁的黄忠李严他们说道:“将来陛下要北伐之时,我们要从汉中出兵进攻关中,汉中就成为了粮草提供处,然而此时汉中也仅仅只是自给自足,驻扎数万兵马还能够养得起,可一旦北伐,调集大量民夫徭役,粮草就必须由巴蜀供养,蜀道本就艰难,虽然我们不缺粮草,但这样对于巴蜀之地的负担太重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到尽量囤积大量粮草,在和平时期,由雇佣巴蜀少量民夫蚂蚁搬家似的往汉中运粮,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农业,做到让汉中、上庸两郡之地,就支撑起我们的北伐战争。”

        李严说道:“可是大都督,现在汉中耕地已经到了极限,很难再开垦新田地了。”

        “遇到困难,就要想解决的办法。”

        沈晨说道:“这大山深处到处都是水源,就看我们如何利用了,你们听说过永昌郡哀牢县的梯田吗?”

        “梯田?”

        众人互相对视,这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何况还是后世云南深山老林里,他们上哪知道去。

        “不错。”

        沈晨点点头:“汉中温度适宜,适合种北方粟麦,也适合种水稻,而且这里地下水丰富,降水充沛,水稻比粟麦更好种植。如果想开垦农业,一者要多挖池塘,修建水渠,挖出地下水来。二者就是在山里种田,在山中的河流上游区域,开垦出梯田。”

        作为深扎于基层的骠骑大将军,沈晨不仅上马能带兵打仗,下马能治国安邦,同时还能下田干活。先不谈他前世穿越前作为设计狗走遍大江南北,采风建筑的同时,也了解了一些农村生活情况和农作物种植。

        单说他穿越前和穿越后从小生活的环境,也让他接触农村,知道农事。穿越前他的家庭也是农村出身,小时候还跟着父母插秧种地,上山放牛羊,按照他们当地话来说,每年春耕种地,叫做“办吴”,要先在旱地种秧苗,再把秧苗插入水田里。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出身是后世湖南湘中南部的一个穷困县小山村,他们家的田地就是梯田,老家地区还有著名的紫鹊界梯田风景区。

        因此对于梯田沈晨其实并不陌生,也打算在南方进行推广,如此就能够多增加人口和粮食产量。

        听到他的话,此时跟随沈晨过来的弟子们顿时开始做笔录。

        这次进西川,沈晨的本部兵马并没有带多少,包括甘宁部都没有带过来。但却带了黄门卒以及州泰、邓艾、霍漾、吴当、吴涛、单彝等参军的得力弟子,其余谢晖、张黎、胡沔、李求等人是文官,已经调任地方不在他身边。

        姜维本就是上计掾,本就是记数据的吏,看到邓艾他们在写,于是也想写,结果一摸身上才发现,根本就没有带笔墨。

        他顿时看向邓艾他们的目光就变得不同起来。

        还是先生的学生聪明,原来跟在先生身边,就应该随身带着纸笔。

        可他又没有笔,急中生智,在地上捡了根柴火,沾了些泥巴,在纸上也开始做起了记录。

        李严此时说道:“若是如此,当应该考察一番各地的水源。”

        “嗯。”

        沈晨点点头道:“在山里种地不比平原,这样会分散很多,不过若是能在山里的水源地附近找到地形相对平坦的地方,就能建立起村庄,对于愿意进山开荒的百姓,我们也应该扶持,减免徭役赋税,鼓励他们多事生产。若汉中上庸能有大田八百万亩,丁口百万人,何愁不能有粮北伐?”

        众人就一边说着,一边往北进入了南郑县。

        当天沈晨召集汉中诸将以及官员们开了个会,如今刘备集团以休养生息为主,但他们作为前线却一定要时时刻刻准备好备战。

        汉中的问题就在于运粮困难,历史上巴蜀在诸葛亮的治理下一直是个大粮仓,从来都不缺少粮食。诸葛亮也将汉中作为粮草基地,可即便如此,也还是时常因缺粮而不得不停止北伐。

        由此可见粮道问题对于西南来说,有多么严重。

        会上沈晨总结了一些目前汉中面临的困境,比如运粮道路不好,粮食生产力较低,丁口较少,一旦发生战事,抽调徭役和民夫,将几乎把汉中一地青壮掏空等问题。

        按理来说,他才刚到汉中,也不了解实际情况,却直接开会说起这些东西,难免有高谈阔论、不切实际之感。

        但没有人认为他说的是错的。

        因为这些都是徐庶总结出来的东西,诸葛亮也曾经到汉中视察过,认为这些确实是汉中的困局。

        所以沈晨说的这些其实属于老生常谈,汉中早就已经存在的弊病。

        那么如何改变呢?

        沈晨当时并没有给出指导意见,而是认为应该先视察一下汉中,亲自走一走各地,再做结论。

        会后沈晨召来了那个叫姜维的汉中郡上计掾。

        汉中太守府后院。

        已是傍晚时分,太阳接近下山。

        天气阴沉沉的,作为秦岭深处的一块盆地,这里降水量非常丰富,汉水上游也由雨水汇聚而来。

        此刻还未下雨,沈晨下午给将领官员们开会之后,就暂时居住在了此地。

        带来的将士们由赵云、庞德率领,在城外军营驻扎。

        沈晨身边除了保镖单彝、吴当和杰出弟子邓艾以外,其余人现在都各自回了军营,承担起他们作为中级军官的责任与义务。

        庭院廊下,沈晨盘膝坐在地上,身边坐着邓艾,对面则盘膝跪坐着姜维。

        姜维神情有些紧张。

        因为他学的就是沈学,除郑学以外,还治《诸子言》与《沈氏经》。

        现在写这两本书的人就坐在他面前,这种感觉就像后世一个法学生上课的时候,忽然一抬头,发现今天给自己上课的老教授,就是咱们国家的法律制定者一样。

        “你叫什么?”

        沈晨问道。

        “姜维,字伯约。”

        姜维老老实实地回答道。

        旁边邓艾正在泡茶,看着他笑了笑,然后把泡好的茶水送到了沈晨手里,又给姜维泡了一杯。

        “你既在郡中做上计掾,想来对郡中事务有些看法。”

        沈晨说道:“如今汉室第二次灭亡,陛下效仿光武皇帝在南方继承大统,立志要北伐曹魏,恢复大汉江山。派吾来西北,便是为了攻打关中,还于旧都,伱觉得我们能做到吗?”

        “能!”

        姜维毫不犹豫地说道。

        “为什么?”

        “因为只要先生在,就一定能。”

        “哦?”

        沈晨笑了起来:“这么相信我?”

        姜维叩首拜服道:“我也学《诸子言》和《沈氏经》,从中我能看到先生有大智慧,所以维相信,只要先生在,就一定能。”

        马屁精。

        邓艾和旁边站岗的单彝吴当都翻了个白眼。

        沈晨哈哈大笑道:“哈哈哈,既然你学《诸子言》,那我考考你。建安三年,徐子问:“物在外,如何与身、心、意、知是一件?”我是怎么回答的?”

        姜维想了想说道:“先生说,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某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归于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诚意’的功夫。”

        “不错。”

        沈晨满意地点点头,然后说道:“这说明你确实学得很好,你还没有回答我之前的问题,你对郡中事务有什么看法?”

        姜维就说道:“先生说的运粮问题确实是个老问题,先生也在想解决的办法。如果要我来说的话,除了运粮问题以外,还有凉州与汉中交通不便,兵马难以迅速沟通,又有军队日益疏于训练,武备松弛等情况。”

        “嗯。”

        沈晨叹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自关中之战后,汉中已经两年未打过仗了,长时间保持训练状态不容易,要给士兵们提供足额的粮食,这也是节约的一种办法。”

        士兵每天训练的话,体力耗费巨大,他们就要保证充足粮草供养,消耗会非常高。

        所以减少训练,比如以前是三天小训,五天一大训,现在改为十天一小训,十五天一大训,平时士兵可以做农活,就能够减少士兵的消耗,多保存粮食。

        “不过既然我来了,要准备攻取长安,自然要改变这样的情况,我会在汉中待几个月,解决汉中的一些问题,然后去凉州。”

        沈晨看向姜维道:“听闻你是凉州人,你可愿意随我同去?”

        “自然愿意。”

        姜维大喜,纳头便拜道:“我治沈学,自希望常跟在先生身边聆听先生教诲。”

        “哈哈哈哈。”

        沈晨笑道:“你既学于我的学说,也算是我外门弟子,可愿拜我为师?”

        姜维瞪大了眼睛,然后狂喜,毫不犹豫地磕头道:“万分愿意,姜维,拜见师君!”

(https://www.tbxsvv.cc/html/149/149446/140741597.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