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女生频道 > 大明皇长孙! > 第148章 取缔八股文

第148章  取缔八股文

        朱元璋今年已经六十五岁了。

        在这个年纪,他心中最为担忧的事情,就是整个大明帝国后继无人。

        之前选择朱允炆,那叫无奈之举,算是矮个里面挑高个。

        哪怕他之前心目中比较中意的老四朱棣,其实也并不合朱元璋的心意。

        在朱英出现后,最初的朱元璋,更多方面是受到个人情感的左右,而并不是说朱英有多强的能力,可以来继承皇位。

        但是今天,现在,就完全不同了。

        军政分离的建议,这完全是朝着大明千秋万代的思路去想的。

        最为主要的,就是大孙的布局,简直让人惊骇,这要是换了别人,朱元璋第一想法就是先弄死再说。

        从早前布局安南,到现在掌控高丽,这等行为凡人听之,都会觉得如同神鬼故事一般。

        如此大孙,单单就才能上,执掌大明绰绰有余。

        朱元璋还有什么好遗憾的。

        “爷爷,你别哭啊。”朱英看着先是疯狂大笑,突然就嚎啕大哭起来的老爷子,连忙起身,上前安慰道。

        “咱这是高兴的呢。”

        朱元璋挥袖抹了抹眼角,情绪波动有些剧烈,朱英轻轻拍打着后背,半晌才缓了过来。

        “年纪大喽,总是有些控制不住自己。”

        朱元璋有些感慨的说道。

        本身他也是一个暴躁脾气,这点几个儿子都很相像。

        尤其是在涉及到大妹子,大孙子,儿子的时候,就越发如此了。

        “大孙呐,找个时间,你也该去看看你父亲了,回京师这么久了,连你父亲的面都没见过吧。”朱元璋微微叹息,对朱英说道。

        “听爷爷安排。”朱英低声说道。

        对于自己这个素未谋面的父亲,朱英心中的情感有些复杂,不过人已去世,也再没有交流的可能。

        听到大孙的话,朱元璋有些伤感,不过情绪没那么波动了。

        毕竟现在还有大孙在,并不算孤苦无依。

        子孙再多,但是叫爷爷,叫爹的,唯二两人,现在便是唯一了。

        其他的子孙,倒也不是朱元璋不在乎,只是总感觉有那么一层隔膜,尤其是现在年岁来了,每次听到父皇,皇爷爷。

        带个皇字,朱元璋总是感觉有些刺耳不是滋味。

        “大孙,关于批阅奏章这块,你还有其他的问题吗。”朱元璋随口问道。

        不过就朱元璋看来,大孙已然领悟出军政分离这个点,必是到极限了。

        最后的这句问话,有些像流程一般。

        然而,朱英只是稍微迟疑了一下,说道:“爷爷,其实还有一个方面,孙儿注意到了。”

        朱英迟疑,只是觉得今天谈论的事情比较多,一下子全说出来,会有一种消化不良的感觉。

        不过看到老爷子面色上的悲伤,他还是决定说出来,至少也能转移一下爷爷的注意力。

        况且他要说的问题,也是在于内政的根本,是对大明所有制度的一种非常大的冲击。

        如同商鞅变法,其实已经迫在眉睫,越是早点,对于大明就越有利。

        朱元璋愣了一下,他随口一问,没想到大孙还真有其他的想法。

        于是问道:“是关于哪方面的。”

        朱英回道:“是关于内政这块。”

        听到这话,朱元璋本来有些萎靡状态,顿时就精神了起来。

        在朱元璋看来,自己的大孙对于很多治国策略,都有着独特的见识。

        尤其是上次的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的策略方案,目前在大明多数地方开始实行起来。

        因为大孙上次的警告,所以哪怕朝堂群臣都想进行全国推广,但还是被朱元璋给拦了下来。

        以工代赈在大孙的口中,如果不能有熟悉的经验和完整的预算方案,一旦全国推广的话,很容易引发贪污成风。

        现在以工代赈的施行,需要朱元璋特批,主要针对遇到灾荒的地区。

        目前来说,效果超乎想象的好。

        大明现在的各种灾荒本来就很多,一旦出现灾情,从灾区上报到京师,最快也是七八天甚至十多天的事情。

        然后才是京师下令,从灾区的周边开始调粮进行赈灾。

        其中还涉及到军队的调动,毕竟赈灾的灾粮为了防止意外,一般都是由军队押送。

        而且饿疯了的灾民,没有大军镇压,保不齐要闹出什么乱子来。

        从筹粮到赈灾这个过程,或者说灾粮发到灾民手里这个时间,少说也是一个月起步。

        灾民很难撑到这个时候,是不可能待在灾区原地等死的。

        所以灾区的灾民都会进行自我救赎,直接成群结队的向京师所在方向过去,沿路则是各个地区官府进行一定救援。

        曾经沿路的救援,主要就是官府出力,什么乡绅勋贵,地主大户,不存在拿存粮出来。

        像后世影视里,出来施粥这些,基本上是不可能存在的现象。

        一般大户人家,子孙后代,婢女仆从不会少,自家都顾不过来呢,还去施舍别人。

        做出这等事情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顶多就是在官府号召捐粮的时候,意思一下。

        而且灾民的数量,根本不是几个富户能搞定的。

        便是灾民们在路过城池的时候,都是城外施粥,严禁入城。

        但是以工代赈出来后,这些乡绅勋贵,地主富户,就开始变得积极主动起来,甚至有时候为了争夺名额,大打出手的情况屡次发生。

        在这样的氛围下,小波的灾民三四个城池就被吸收掉了。

        大波的灾民,也顶多路过十几个城池,就差不多了。

        根本不会向往常一样,京师外围聚集数万甚至十多万的灾民。

        “大孙有何想法,直管大胆言说。”朱元璋有些期待的说道。

        朱元璋总有一种感觉,仿佛对他来说很麻烦的事情,到了大孙这里,突然就变得简单起来了。

        大明的灾荒,害了多少百姓,几乎可以说是动乱的根源,但是大孙一个策略下来,最近朱元璋都没看到什么灾情紧急的奏章了。

        不是灾荒变少了,而是灾民还没开始聚集的时候,就已经被周边的城池给吸收干净了。

        曾经被人厌弃的灾民,现在突然有了一种香饽饽的感觉。

        因为灾情一开,必定就会有以工代赈活下来,很多乡绅勋贵都想乘此机会捞上一笔。

        粮食在地窖放久了,也是会变成陈粮不值钱的。

        哪怕是灾荒再厉害,乡绅勋贵们都不会愁吃穿,当然是能捞就捞。

        朱英心中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

        “孙儿在查阅奏章的时候,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大多数地方上的官员,对于当官并没有经验。”

        “而且郭忠在跟我讲述这些官员的情况时候,我发现这些官员任职的情况非常混乱。”

        朱元璋听到这话,不由皱眉问道;“大孙所说的混乱,是什么意思。”

        朱英说道:“譬如某个官员,最初为官的时候,先是在户部任职,在户部干了三年后,又去了吏部,再过三年,说不定又去了工部。”

        朱元璋听到这里,眉头皱得更深了,因为他没有发现大孙到底说的是什么问题,甚至心里有些不愉快。

        “大孙的意思,是说咱让这些官员调动得太过于频繁了吗?”

        其实早之前,很多官员在一个地方任职的时间,相对来说会比较漫长,不过朱元璋为了防止贪污,或者结党营私的事情发生。

        一般来说每隔几年,都会调动官员的职位,品级越高的官员,调动得就越发频繁。

        尤其是六部尚书,几乎是两年到三年就会换一轮。

        朱元璋便是以此,来收拢手中的权利,得到中央集权的效果。

        朱英闻言,也察觉到了老爷子有些不耐烦的语气,不过并没有放在心上,而是继续说道:

        “老爷子,一个官员,从他入仕开始,需要读些什么书。”

        朱元璋回道:“自然是四书五经。”

        目前大明以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

        朱元璋取得天下以后,他的目的是要再建封建帝国,加强中央集权。

        但是当时已有资本主义萌芽,商业和市场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这对封建经济是一种冲击,

        所产生的思想和各种“异端邪说”对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冲击。

        也就是说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前代人的思想,他们在应试的文章中写出了新的内容,里面不仅有诸子的思想,还加入了佛道两教的观点。

        应试文章竟然离经叛道,杂入新奇之说,诡僻之论,在朱元璋看来,这怎么能行。

        为了迫使当时的学子服赝孔孟之道,制止异端邪说,从而巩固封建专制,就必须加强儒家经典的灌输,把人们的思想重新纳入官方思想的轨道上。

        要达到这一目的,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把科举考试从内容到形式都加以严格规定,于是朱元璋规定。

        科举考试必须以朱熹集注的儒家经典《四书》作为标准答案,文章必须以八股文为形式。

        这样,读书人就不再需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也不可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然的话,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这一关。

        这就是大明真正意义上的应试教育了。

        所以朱英在提到这一点的时候,朱元璋的心里,其实是很不舒服的,甚至有些微微的扭动身体,强行压制自身暴躁的情绪。

        毕竟站在他面前的是大孙,还是十年未见,好不容易再次相见最为疼爱的大孙。

        或者说现在的朱元璋,还不知道怎么去对大孙发泄怒火。

        要是换了大儿子朱标,估摸着现在朱元璋已经抄起家伙什,撵着打了。

        老爷子的异常,朱英也感知到了,但是他依旧选择继续问道:

        “爷爷也是从贫苦百姓出走出来,当是了解一名,譬如铁匠学徒到成长为铁匠师傅,需要多长的年月吧。”

        朱英转弯说道。

        朱元璋怎么听不出来大孙言下之意,不过还是回道:“少说三年五载,七八年也是正常。”

        朱英点点头,再次问道:“那么老爷子从何认为,一个学子考取功名为官有,怎么能有从官的经历呢。”

        到了这里,朱元璋逐渐平静下来,似乎感受到了大孙其中的意味,微微沉吟说道:

        “自是有老人带新人,一名官员,先是从辅职做起,当有了熟悉的经历后,通过考校,再成为主官。”

        朱英点点头,说到这里,其中的关键也差不多了。

        他再次问道:“户部掌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国库。”

        “吏部掌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

        “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其中六部任何一部,一个未尝接触过的官员要熟悉上下,少说也得数年时间才行,仅仅不过一个学徒。”

        “当这个学徒刚有些经历之后,就得重新换个地方学习,若是天资聪慧者无须多说,但哪来如此多天资聪慧者。”

        “便是有些中规中矩的官吏,就仅仅一个事情,便需用一生来钻研了,如何能更好的发挥出本身的才能。”

        “爷爷可是曾看过宋朝欧阳修所处《卖油翁》,万事无他,唯手熟尔。”

        朱元璋眉头舒展开来,问道:“大孙的意思,是应当让官员在本身的职位上进行调动,如户部官吏,便是在户部调任,吏部便在吏部。”

        “便于官员更好的掌握本身所学,是这个意思吗。”

        对于这个问题,朱元璋其实也是考虑过,所以在官员的任免上,大部分的官员,都是在原本的部门,只有一些大才。

        譬如尚书这个职位,主要在于管理官员的职位,才会进行调动,不会影响部门的学习。

        在朱元璋看来,大孙的问题,明显还是因为不够熟悉朝堂才导致的。

        然而,朱英却是摇头说道:

        “自然不是,孙儿的意思,是在科举八股取士外,另开选功名之路,学子所读之书,也不局限在四书五经之内,而是另外编撰。”

        取消八股取士,或者说先行压制八股取士,这才朱英看来,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朱英想打造的大明,是一个民智开启的大明。

        八股取士对于思想的限制,实在是太大了,甚至于后来有了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话的出现。

        早知道曾经书生,可不是手无缚鸡之人。

        所谓君子六艺,每个读书人,学武都是必然。

        比如一米八六的圣人孔子,其中武力值怕是比项羽还要来得牛逼一些。

        毕竟霸王举鼎的项羽,那个鼎只有三百五十斤。

        而孔子托举城门,按照春秋当时的情况,最轻的城门都是四百斤朝上了。

        甚至于诸葛孔明,三国最为出名的军师。

        其个人武力值多的不说,少说单挑四五个大汉没半点问题。

        而如今的西方,已经开始了文艺复兴,思想开放的运动。

        朱英想要给大明步入工业时代奠基,就必须解放思想,让更多的思维碰撞出强烈的火花。

        最为重要的便是,将工匠的地位进行提升。

        想要进行这后续一系列的举动,首先就是需要大量的人才。

        这也是当初,为什么朱英在察觉到自己的身世情况后,第一想法还是前往安南。

(https://www.tbxsvv.cc/html/149/149201/141187510.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