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女生频道 > 糜汉 > 第二百七十四章 召虎已至 不好预感

  汉章武元年十二月,张辽率领三万曹魏中军,终于到达偃城之外。

  张辽的大军大约是十一月中旬从宛城出发的,本来按照正常的日程,张辽在十二月前是可以率军到达偃城之外的。

  但是因为张辽看穿关羽的意图,所以他采取慢道行军的策略。

  这种策略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张辽的大军不会受到敌军的埋伏,但无疑这种策略亦大大影响了他的行军速度。

  张辽率军到达偃城之外,比当初徐晃花费的时间几乎多了一倍。

  一开始时,对于张辽的这种安排,大军中就有很多人表示不理解。

  尽管张辽是这三万曹魏中军的主将,但是一支如此重要、庞大的大军哪怕曹丕再怎么放心,他也不可能就让张辽一人执掌。

  所以在张辽出征之时,曹丕派了许多名臣在军中辅佐。

  例如曹魏名臣杜袭便是其中一位。

  杜袭,字子绪,颍川郡定陵县人。

  杜袭年轻时被时人赞誉为颍川“四大名士”之一,颍川作为建安初年无数优秀士子的聚集地,杜袭能在其中脱颖而出可见他的优秀。

  当然杜袭之所以会享受这种荣誉,与他的出身分不开。

  杜袭的曾祖父杜安、祖父杜根很有名气,乃是桓灵二帝时期的大名士并且都位居两千石。

  论出身,杜袭是根正苗红的冠带士族。

  后来天下大乱,杜袭避乱到荆州,刘表按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但是杜袭却很看不起刘表。

  甚至因为一个友人向刘表推荐他,他气的要和那位好友断交。

  杜袭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有多少远见看出刘表并非明主。

  乃是出身中原冠带士族的他,他的政治舞台就应该是北方。

  这种执念,乃是当世绝大多数士子的共同想法。

  因为这种执念,杜袭历经千辛万苦逃离荆州于建安初年投奔曹操。

  杜袭在投奔曹操之后,曹操便任命他为西鄂长。

  那时西鄂县属于南阳郡,毗邻南方刘表,匪贼活动十分猖獗。

  杜袭到任后先对百姓先施以恩惠,他遣送老弱百姓各自分散到家乡从事田间劳动,留下强壮的男子防守县城。

  建安六年时荆州牧刘表派步骑一万人攻西鄂,在这种情况下杜袭亲自率领官吏百姓五十余人,手持弓箭和石块与他们合力拼杀。

  在这种几乎是送死的情况下,杜袭以死伤三十多人的情况,临阵击杀刘表军数百人。

  虽然后来刘表的一万大军得以攻入城,但杜袭竟然能突围而出。

  这一战,让杜袭名声大噪。

  于是司隶校尉钟繇表他任议郎参军事。后他又获荀彧推荐,被任为丞相军祭酒。

  曹操在世时考虑到杜袭是军政双全的奇才,所以他屡次被曹操付以留镇重任,例如当年的留镇汉中及不久前的留镇关中。

  曹丕之所以让杜袭跟随在张辽身边,一是因为杜袭有与南方军队交手的经历,另一方面便是因为杜袭那亮眼的履历。

  而现今杜袭担任的正是卫将军护军一职。

  曹魏与季汉的护军一职有所不同,因为早年曹操被许多人背叛过,所以他对于异姓将领很不放心。

  每当异姓将领单独统兵时,他都会派遣一名护军跟随在那名异姓将领身边。

  因为曹操最早设立护军一职的目的不单纯,所以杜袭的护军类比法邈的护军,权力可谓是大的多了。

  法邈护军的主要职责是察举将领不法事上奏,有的是监察权,他要想对某些犯罪将领进行处罚,还需要上报糜旸。

  但是杜袭的护军在特殊情况下,是可以直接夺取主将的军权的。

  杜袭之前见张辽率领大军缓慢行军,这很明显与曹丕让张辽快速救援樊城的指令违反,所以身为护军的杜袭便直接地对张辽问道:

  “卫将军当年击败孙权,只率百余虎贲,凭着忠义轻甲向前,故能出其不意,连破贼垒,大败贼军。

  当初我军是守城方一方,卫将军选择主动出击,现在樊城急需救援,而卫将军却让大军行动如此缓慢,这是什么缘故呢?”

  若是旁人询问张辽定然懒得搭理,但是杜袭的身份特殊,他知道杜袭的疑问很可能是曹丕的疑问,所以他对着杜袭耐心解释道:

  “当年孙权大军远道而来,而我军久居城中养精蓄锐,再加上当时于战场形势而言,地利在我军。

  所以我军可以出其不意主动出击。

  但是如今樊城被贼军围困,樊城之兵无法外出,樊城外的地利已然不在我军手中。

  现今我军兵力强盛,粮草丰足,而荆州贫瘠,所以这时候想速战速决的是贼军。

  从出兵开始,我就不担心敌人会攻打樊城,因为樊城短时间是无法被敌军拿下的。

  我担心的是他们会施用围点打援的战术,以逸待劳,半路设伏邀击我军。

  如今敌军士气高昂,我军尚未建立营帐固守,若我军加速前进,会让敌军有机可乘。

  兵者诡道,善因事变,正此理也。”

  当张辽对杜袭这般解释完后,杜袭的脸上浮现赞许之色。

  能多次被曹操委以方面重任的杜袭,当然是知兵之人。

  或许他不能如张辽一般做到见识深远,防患于未然,但他却是知道张辽故意缓慢行军肯定是有缘故的。

  只是他知道归知道,有些事他还是要询问一下,好让后方的天子曹丕知道。

  当天子未亲征时,护军可能拥有着部分临机专断的权力。

  但是现在天子就在宛城中,那么他这个护军最大的任务,便是承当天子与张辽之间的沟通纽带。

  现在宛城中的天子及三公九卿,可都是将目光聚集在这场战役之上呢。

  在安抚住“杜袭”之后,张辽才可以顺利的让三万曹魏中军按他的谋划去走。

  而在到达偃城之外后,一切正如刘备与关羽所预料的那般,张辽在原先徐晃扎营的旧址上开始让大军扎营。

  偃城中的孙礼见他苦苦等待的第二拨援军终于到达,连日来一直积压在他心头上的那颗大石头终于落地。

  与樊城不同,偃城并没有汉军所包围。

  所以当初在汉水河岸被汉军击败的魏军铁骑,有少量逃至偃城之中。

  而在那些逃出生天的魏军骑兵的叙说下,孙礼比曹休更了解那一日在汉水河畔发生了什么事。

  在了解之下,孙礼心神震荡之时,只希望天子能尽快派出第二波援军。

  否则樊城若是因为军心动荡而陷落,那么他偃城陷落也只是须臾之间的事而已。

  现在孙礼在等了一個多月之后,他终于看到援军的到来,而且来得还是张辽这等大将,这让孙礼的心中更是轻松。

  张辽亲自领军也许无法保证一定能击败关羽,但是至少可以保证不会犯下一些低级错误。

  在张辽的大军在偃城外扎好营后,孙礼就领着一众部下出城前去大营中拜见张辽。

  张辽目前还未被曹丕,明发诏令委托以都督之责。

  但是在曹休被困在樊城中之后,作为军职高出孙礼许多的卫将军张辽,当然是有权力指挥偃城中的孙礼的。

  在大帐之中,孙礼见到了张辽。

  在见到张辽之后,孙礼将目前所探测的消息,一一禀报给了张辽。

  听完孙礼所禀报的消息之后,张辽对着孙礼点点头。

  因为两万曹魏铁骑的溃败,所以孙礼并没有如之前向曹泰说明一般,告知张辽他原先为曹休献上的计策。

  但是曹泰在败退回到宛城之时,曾向曹丕及众臣谈及过孙礼的献策。

  不知其他大臣在得知孙礼的献策之后是怎么想的,反正张辽心中对孙礼的那个献策是很满意的。

  在张辽看来,孙礼的献策若是有好好实施,是完全有机会,不耗费太大力气就击退关羽的这次进攻的。

  但可惜的是,就算孙礼的计策再好,一旦在实施环节出现差错,那么再好的计策也白搭。

  只是孙礼的计策虽然在两万骑军的溃败后,已然无法再实施,但这丝毫不影响张辽对孙礼的欣赏。

  张辽本身就是异姓将领,而他又是降将。

  当年他在吕布麾下时,曾数次击败一众曹氏、夏侯宗亲。

  所以在他投降曹操后,在一开始的时候其实是有受到猜疑的。

  只是曹操毕竟是雄主,所以些许的猜疑并不会影响他任用张辽。

  张辽亦能敏锐的察觉到曹操对他的猜疑,所以他在归降曹操后,一直卖力征战,想着为曹操立下功勋来消除曹操对他的疑心。

  但尽管如此,直到合肥之战前夕,曹操都未对张辽真正放心过。

  当年曹操西征前,留下乐进、张辽、李典三员大将守卫合肥。

  但奇怪的是曹操并未任命当时已然假节的张辽为合肥主将,他只是让这三人在遇到大事时“共咨议”,这一点毫无疑问是兵家大忌。

  而曹操之所以会做出这点,无非便是因为内心对着张辽有着猜疑而已。

  因为曹操的猜疑,所以曹操在世时对张辽的封赏,是有失偏颇的。

  在这种情况下,张辽心中没有意见是不可能的。

  只是他是顾全大局的人,他不会将这种意见转变为反叛之心,他只是会对同为异姓将领的孙礼天然怀抱着一些好感。

  早在宛城时曹丕就有向他透露过,如果他能打赢这场仗,那么荆州一镇的都督就由他担任。

  在这种情况下,张辽已然动了来日好好提拔孙礼的心思。

  在张辽看来,随着一代宗亲的陆续离去,而二代宗亲又大多还在成长中,所以现在曹魏的天下,还是要靠他们这些异姓将领来守护。

  只是这种心思暂时被张辽压在心中。

  因为他从孙礼的汇报中,得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讯息。

  那便是伪汉天子刘备已经到达樊城之外。

  这个消息孙礼是近日方才探得,而他也已经将这消息送往宛城。

  孙礼能得知这个消息,还是因为他之前派出的斥候回来告知他的,汉军大营中已然插起伪汉天子的御旗。

  天子的御旗与一般的军旗是很不同的。

  而因为天子与人臣的界限相当清楚,所以若不是刘备亲至汉军大营中,那么关羽是不可能会竖立起御旗的。

  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在场的魏军诸将脸上浮现沉重之色。

  他们脸上浮现沉重的脸色,不是惧怕刘备的到来。

  在曹魏一众大臣心中,刘备虽然在汉中一战中击败先帝,但那大多是仰仗法正之谋的缘故。

  所以曹魏众大臣,对刘备的带兵能力还是不重视的。

  他们之所以会感觉到沉重,是因为觉得刘备身为伪汉天子,现在竟然会亲至樊城之外。

  那就说贼军对这次夺取樊城,怀抱着势在必得的心情。

  而这点判断,与之前宛城中的诸卿朝议很不同。

  对于关羽的这次北伐,曹丕召开过很多次公卿朝议。

  在那些朝议上虽然诸位大臣对关羽北伐的目的有着各种猜测,但有一点是共识,那便是关羽的大军打不了持久战。

  因为这点共识,所以曹丕在收到杜袭的信息后,对着张辽的缓慢行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现在刘备亲自出现在樊城之外,却从“事实”上推翻了之前各位大臣的论断。

  大将亲征,与君主亲征,完全是两码事。

  后者代表着只要有需要,君主就可以利用自身的权力,用全国的国力来支撑他打持久战拿下樊城。

  而张辽知道这恰恰是曹丕最不愿意看到的。

  在他率领大军出发之前,对于樊城之战,曹丕曾告知张辽他心中只接受两种结果。

  一种是张辽能够速战速决击败关羽大军。

  一种是正如众多大臣所推断的那般,只要他们坚守一段时间,关羽大军就会因为粮草不足自然而然会退去。

  无论是哪种结果,曹丕最不能接受的便是,樊城之战演变成如汉中之战那般的持久战。

  原因很简单,曹丕是很注重个人威望或者说面子的君主。

  西城之败已然让他的威望遭到打击,若樊城之战又演变为持久战,那么时间越久,对他来说越不利。

  张辽的政治智慧并不低,在意识到刘备到来之后,他心中浮现起一个不好的预感。

  可是还未等张辽开始细思他的预感,帐外就有亲军来报:

  汉车骑将军张飞率军来营前挑战。

(https://www.tbxsvv.cc/html/148/148737/36792746.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