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医馆的路上,杨凡想起来上次吴春华给的一张卡,自己就放在车里,还一直都没有去看过。自己也真的是心大。
找到附近一个自助银行,查了一下里面的金额为两万。杨凡觉得有点多,去不知人家因为这病都快把人折腾坏了。如果不是他出手,还不知道会是个什么样子。二万的诊费又怎么会多呢。把钱转到了自己的银行卡上。开着车了回医馆了。
车在门口停好,想起刘学生和上官晨都是抽烟的,拿了两条和天下出来给他们。又把茶叶选了两筒最好的给上官恒远。
自己在医馆的房间还给自己留着,杨凡看了心中感动。在医馆住了一晚上,上午就准备去来星城的最后一站了。告别上官恒远,向着师兄家赶去。
在师兄家吃了顿中饭,下午启程回家。
到了家里,就发现村子里没有前几天热闹了。今天初五了,有一些人已经出去了。再过几天,村子里会更安静的。
年也差不多过完了,杨凡也恢复了自己的日常练习。其余的时间就是在家逗一下自己的小侄儿,大多数时间是在自己脑海里复习自己所学过的知识。特别是自己记下了这么多的医学典籍,都需要加强复习,得融会贯通才行。
大哥他们也要上班了,初八早上,杨凡把家里剩下的东西给他们车子装得满满地,目送他们出发。家里彻底回归了原来的平静。
这天早上,杨凡带着九月在运行完真气后,也没有接着练习拳脚功夫,开始在山里到处跑了起来。
这座山很大,他们就沿着山顶的路一直向东跑。十来分钟后,跑出了十几里地,到了大山的边沿。这里也还是山,是连着的另一座山。已经是平江县境内了。再往前一点就是张师山了。想了想,杨凡决定到张师山去游玩一下。
张师山海拔近千米,山腰古垣环带,山顶庙宇轩昂。每当夕阳初收,西眺洞庭烟波浩渺,落日熔金;南望湘北农舍田园,星罗棋布;北极鄂南江河丘陵,万千锦绣;东览幕阜龙盘虎伏,奇峰错列。晨曦初露,烟浮雾霭,紫云笼罩,气象万千,四顾沟壑纵横,峰峦重叠。
张师山原叫"白云山",是因汉相张良在此僻谷而得名。张良字子房,西汉杰出的军事家。自幼饱读兵书,颇知兵法,曾辅刘邦推翻秦朝立下过汗马功劳。
相传,张良得黄石公传授兵书,并说:"你回去读他,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三年之后,你见到的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于是离去,看不见了。
张良天亮翻开书一看竟然是《太公兵法》。张良认为这事很神异,于是把自己的学说四处游说,他们都不采纳。后来与沛公在陈留相遇,沛公采纳他的话,最终有了功业。
十三年后,跟随高祖退到济北谷城山下,得到一块黄石,张良于是像对宝贝似的建祠供奉起来。
刘邦建立汉朝后,自称汉高祖。汉朝在张良、韩信、萧何等忠臣良将的辅佐下,日趋强盛,但随着政权逐步稳固,刘邦也日益奢侈腐化,他一方面铲除异姓诸侯王,另一方面又陆续分封同姓子弟,企图借此确保刘家天下。慢慢地对昔日共度戎马生涯的文官武将产生排斥念头。动辄以"莫须有"罪名治罪罢官、斩首,号称名将、贤相的韩信、萧何也成了刘邦的"刀下鬼"。张良负命进谏,刘邦不但不纳忠言,反起加害之心,张良见刘邦难以挽救,毅然辞官出走。
张良怀着落魄的心情,深为自己怀才不遇,明珠暗投而追悔。在其师黄石公指点下且歌且行,一路寻至白云山,既到此山,见奇峰独秀,东有幕阜对峙,四野空旷无边,风景秀丽,颇为仙山胜景,便在此住下了。
山顶有一庙,名叫"白云观",巍峨壮观,山南腰有一洞,洞高丈余,宽若两丈,深度莫测。前洞有许多石几、石案之美。洞外花香鸟语,流水淙淙:洞内凤鸣龙吟,余韵袅袅;四周蕙兰吐芳,幽篁森森。
张良从此隐居于此,跟随黄石公潜心学道。相传张良登仙后,位为太玄童子,常从太上老君于太清之中。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良,将白云山改名为"张师山","白云观"更名为"张良祠"。庙前有一对联:得黄石公助,熟读兵书佐刘终成帝业;从赤松子游,精通玄理,使君得保天年。
没走多久,就到了张师山脚下。杨凡带着九月开始登山。
山顶的张良祠显得破败了不少,墙上一片斑驳。里面也只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独居于此。杨凡想想自己上小学时,学校组织春游还来过这里。那里候这里还是很热闹的,山顶的庙里还有一个小卖部可以买一些零食呢。才二十多年的时间,就完全不一样了。这让杨凡又想起了建鸡山上倒塌的庙。心里感叹白云苍狗,世事变迁。
没有进到庙里去,杨凡带着九月朝南边山腰的天师洞而去。沿着南边一条长满杂草灌木的弯曲小径,慢慢向下行至洞口。
天师洞周围已被郁郁葱葱的树木所覆盖,如不是行至洞口,隔远是看不到这个洞口的。天师洞的洞口高有三米左右,宽有五米左右。这个洞有多深,没人丈量过。以前小时候来天师洞时,也没有进入太远。只走进了十多米,就感觉寒冷刺骨,不敢再往里走。
当地传说,在倭寇入侵时期,这个洞里最多的时候藏了有一千多号人,也不知是真是假。
带着九月往里走去,洞内比洞口要小一些,往里走了几米,就变成了一米多宽,两米多高了。慢慢往里走着。外面的光线照不进来了,里面变得暗了起来。不过这对杨凡并没有影响。杨凡早就可以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环境中视物如昼了。九月也没影响,因为狗狗本来就可以在夜里看清东西的。
洞里的空气还挺新鲜,没有一点异味。看来这洞也没有被什么野物占过。听着淙淙的流水声,杨凡慢慢向里走去。再走了几步,就是一个拐角。转过这个拐角,里面就彻底的黑暗了。
用手摸了摸洞壁,很干燥。明明地上还有一条小水沟,流水淙淙,也不知道为什么洞壁却显得干燥。
再行进几米,气温开始下降。还有丝丝凉风风过。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吹来的。杨凡决定把小时候没有探索完的部分全部探索一遍。
一直往里又走了四五十米,左拐右拐的,也不知道现在的位置位底是在哪里。如果不是对自己这身实力的自信,杨凡还真不敢进到这里来。这里的温度已经快降到零度了。但还是显得很干燥。
看着这里的空间又在变大了,杨凡在想是不是快到底了。也不心急,继续向里走。约莫又走了十来米,里面的空间豁然变得大了起来。这里是一个差不多有一个篮球场大的空间,高度超过三米,里面空旷无比。只在靠着一边洞壁的位置有一个圆形的石桌,石桌周围摆着几个圆形的石凳。离石桌两米远的地方有一张石床。说是石床,就是一整块的长方形大石头,长有二米左右,宽一米五左右,高也差不多是六十公分高,上面非常的平坦。整个石床和石桌石凳完全看不出人工雕凿的痕迹,浑然天成。
在这个洞穴的另一边,有一口一米见方的小池子,也不知道有多深,池子的一边有一个小缺口,有水从这个缺口流出,流入边上的一条小沟,一直向外流去。看来在进来时看到的脚边小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顺着洞壁走着,把整个洞穴走了一圈,再没有发现别的什么东西。
传说这里是张良修道的地方,不应该如此简陋吧。杨凡心里想着。但后来转念一想,古人修道讲究个清静,不沾红尘之物。在艰苦的环境中锤炼自己的精神意志。这里如此简陋也可以理解吧。
也有可能当时这里并不是那么的简陋,待张良修仙有成,飞升而去时,把这里的东西都带起了。或者是张良的后人来取走了也不一定。谁知道呢?无法探究。
让九月自己在这里瞎溜达,杨凡盘膝坐在石床上,开始运行起自己的功法来。这一运行真气,杨凡发现了异常。
真气行走一个周天,从外界融入体内的灵气比在屋后的大峰山顶时吸入的灵气要多一倍。这个发现让杨凡感觉有点惊喜。
看来传说这里是张良的隐居修道之处,还真是有点道理。最起码在这里修炼,要比在外面的效率高一倍。要知道,杨凡在家附近的山里可是找过多个修炼的地方的,都是跟在大峰山顶差不多的水平。
这个环境放在古代怕不是一个小洞天了。杨凡觉得自己以后可以到这里来修炼真气了。起码会让自己的进步更大一些。
接着运行真气,也不知道运行了多久,经脉传来了丝鼓胀的感觉,才停了下来。杨凡用心的感觉了一下。下丹田中的水团起码增加了一颗绿豆大小的分量。
(https://www.tbxsvv.cc/html/143/143033/63093393.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