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告别赵国梁
李贵的丧事一结束,他这件事一算彻底的结束了,后来张正阳也没有在洪石镇久留,当天就悄悄地离开了李家。
张正阳离开洪石镇后不久,李承祖和他的母亲杨氏就把真味园变卖了,两个人共同投奔了李承祖的外公。
后来两人也一直住在乡下,杨氏没有再嫁,李承祖原先是在农村种地,后来他又学着经商,开始外出闯荡,也不知后事如何,不过听说他外出时也一直带着一个坛子。
离开洪石镇前,张正阳在镇里曾经和赵国梁有过一段谈话。那时赵国梁已经知道张正阳要出门远游,于是邀请他到家里坐坐,张正阳心想也不在乎这一时半会,因此答应了下来。
到了赵国梁家中,张正阳见到了赵国梁的妻子,她是个十分传统的农家妇女,跟张正阳打了个招呼就继续到磨坊里煮豆腐去了,留下两个男人在客厅交谈。
张正阳了解到赵国梁还养育了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都在外做工,不常回来,平日里赵国梁夫妇俩就在家里磨豆腐,等到赶集那天就挑到镇上去卖。
赵国梁书房里藏着许多算命看相的道教书籍,也不吝与跟张正阳分享,两人交谈甚欢。
在赵国梁家中品了两盏茶,吃了一碗赵夫人做的嫩豆腐,张正阳便以赶路为由跟赵国梁告别。
“赵大哥,今天真谢谢你的招待了,天也不早了,我想我该走了。”
赵国梁见他要走,便挽留道:“要不,就在我这儿住一晚再走?年纪轻轻的就要游历,真是了不起啊!”
又关切地问道:“不过小兄弟,我能不能问问,你要去哪儿?”
张正阳笑道:“就不麻烦赵大哥了,我此行目的地很远,离这儿千里之遥,不过只要方向对,也不在乎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
“你有地图吗?”赵国梁突然问。
“有一张师父给我的旧地图,不过我有罗盘就行了。”
“你等我一下,我送你个好东西。”赵国梁说完,便跑向书房,出来时拿着一张折着的地图。
他来到张正阳面前,将地图展开,铺在桌上,展开后的地图约有三尺见方,彩色印制,印刷精良:
“这是一张最新的中国地图,精确到乡镇,我上周在县城的图书馆里买的,你出门必须得有这个,这样你在路上就不会迷路了。”
张正阳将地图铺在桌上,细细端详起来:“这地图跟我师父给我的那张有很大不同嘛。”
“你师父的地图是什么时候印制的?”
“他说是民国印制的。”
“怪不得呢!民国都过去多少年了,地图样式早改了,许多地名也都改了。会看地图不?不会我教你。”
“会的,我师父教过,我们在这个位置。”说完,张正阳精准地指出了自己所在的洪石镇。
“对,那你的目的地在哪儿。”赵国梁疑惑地问道。
张正阳手指在地图上划过很长的距离,最后落在了东北地区的长白山脉,画了个圈:“大概在这儿。”
“我滴乖乖!”赵国梁惊道,“我们在西南,你要去东北,基本上是横跨整个中国啊!”
“是的。”
赵国梁有些难以置信:“你就这么走路去?”
“尽量走路去,因为我师父说过,游历本身是一场修行,要是坐汽车坐火车就失去了修行的意义了。”
“一个人?”
“是的。”
“还真是有勇气!”赵国梁赞叹道,“你们白云洞就是讲究,听说你们每个弟子都要出门游历。”
“的确有这么一回事。”
“你的目的地太远了,你有没有将你的路程好好规划过,比如先去哪后去哪儿。”
“有的,说到这儿,我下一站要去的地方赵大哥你也去过。”
“你说的是哪里?”
“四川的青城山。”
“你要去青城山?那地方我好多年没去了。”
“我打算一路北上,穿过金沙江,进入四川,然后去看看青城山,我这一路上有好多地方想去。”
赵国梁若有所思,似乎是想起了自己从前的经历:“青城山是个好地方,以前我还在那儿待过一阵子,跟着一个老道士学了些修炼的法子,他也算是我的师父了,不过他从未正式收我为徒,但我一直将他当做我师父。”
“原来赵大哥在青城山待过,我听说青城山上也有道观,是道家发源地。”
赵国梁点点头,说道:“是的,我师父曾跟我讲过,西汉末年的时候,被称为‘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入青城山修道,这是道家和青城山最早的渊源,但真正奠定青城山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张道陵。”
“东汉顺帝初年,张道陵入鹤鸣山修道,创立五斗米道,亦即天师道,后来张道陵到达青城山,在此结茅传道,并羽化山中……这样说来,青城山跟你们正一派也有些关系了。”
“你曾经在青城山上学过,那是不是我们也是同门师兄弟了?”
赵国梁说道:“非也,青城山上的道教派别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中发生了许多变化,自张天师创天师道以来,门派就有正一派、上清派、青微派、丹鼎派,到现在已经演化为青城派,与正一有所不同。”
“虽各有侧重,但既然起源一样,那么也算同宗同源了。”
“这倒是。”
“你能告诉我怎么走吗?我也去瞧瞧祖师爷修过道的地方。”
赵国梁来到桌前,指着地图,说道:“要是走大路的话,恐怕你就是走四个月也到不了,走小路的话距离短,两个多月就能到,不过小路路况复杂,而且经过的都是些穷乡僻壤之地,怕你没走过,到时候连吃饭的地儿都找不到。”
“不会的,就是到山里面,我也知道哪些野菜能吃,也能打野味儿,路过些村寨,就能跟老乡买些干粮吃。”
“想不到你年纪轻轻,居然还有这等本事和眼界,果真是年少有为。”
“哪里哪里,我小时候常跟着我师父出远门,他教了我很多,都是师父教得好。”
赵国梁想了想,打算帮一把这年轻人:“我给你画一条大概的路线,你沿着这条道儿,注意地图上的地名,时常用罗盘确认方向,确保不要偏离路线,走上两个月就到了。”
说完,赵国梁找来一支铅笔,趴在桌上细细地画了起来。
良久,赵国梁起身说道:
“画好了,这条线路是我年轻时走的,我只画了个大概,有些细节可能没到位,而且这么多年过去了,这条路可能有所变化,不过也避开了许多绝路,又不至于太偏僻,尽量避免绕路。这地图你收好,你可以试试走这条道,也可以参考一下。”
张正阳看着那歪歪扭扭的线路,惊叹于赵国梁的记忆力,想从包裹里拿钱买下这地图。
“这样吧,赵大哥,这地图我买了。”
赵国梁连忙阻止:“大可不必,这地图是我送你的,如果你钱不够,我还可以送你点钱。”
张正阳连忙推辞:“别,大哥,无功不受禄……”
“那我拿点干粮给你吧,我那婆娘弄了许多豆皮儿。”
“我师父给我的干粮还有很多呢,带多了反而觉得沉。”
“行行行……”见这年轻人颇讲究,赵国梁也没再坚持。
张正阳将地图折好,放进包裹中,就和赵国梁告别:“赵大哥,谢谢你的地图,我先走了,再不走天就黑了。”
“好好,我也就不拦你了,记得小心一点,一路平安。”
张正阳又说了几句,作了揖,准备离开赵家。
赵国梁突然说道:“等等,我再送你一个东西。”说着,赵国梁从家里拿出了一把三寸长的小刀,小刀装在精美的牛皮刀鞘里,将它递给了张正阳。
张正阳接过小刀,将小刀从牛皮刀鞘里抽出来,顿觉寒光闪闪,锋利逼人。
“好刀!”
“这刀你带着防身,路上遇到野味儿,好拿来剥皮切肉,再不济也可以拿来切菜什么的。”
张正阳害怕这是什么贵重的礼物,于是问道:“这刀应该很贵吧?”
为打消张正阳的疑虑,赵国梁淡淡地说:“不贵,一点不贵,你我有缘,今日就把它送你了,希望对你有用。”
张正阳身上啥也没有,只好翻出自己的钱袋子:“赵大哥,我身上没什么送你的,我给你一些钱吧,不然我内心不安啊……”
赵国梁有些生气地说道:“可不许再提钱了,再这样我就恼了……”
“不,您一定要收下。”
见僵持不下,赵国梁从张正阳的钱袋子象征性地捏出一枚袁大头。
“行行行,我就要这么多,这枚袁大头我会好好留着,只希望你以后游历归来,能来拜访一下我这个道友就行了……”
张正阳内心十分感激,连连答应:“好,赵大哥,那是一定的。”
张正阳推辞不掉,只好将小刀收好,装进了包袱里,跟赵国梁行了礼,出门投身往北走去,赵国梁目送他离开,直至张正阳消失在视线中。
(本章完)
(https://www.tbxsvv.cc/html/136/136674/29423160.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