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二年十一月三日,朱由校在他这一世的人生中,第一次出了北京城,同日下午驾临天津卫。
此时,天津还是一个相当年轻的城市。天津地处冲积平原,春秋时才从海洋变成了陆地,直到金代黄河夺淮入海,海岸线才固定,此处方有建制。金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设直沽寨。元朝改为海津镇,成为北方漕粮运输的转运中心。
永乐二年(1404年),朝廷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设卫筑城,名天津卫,后增设天津左卫、右卫,三卫士兵定额16800人。《重修三官庙碑》记载:“夫天津小直沽之地,古斥卤之区也。我朝成祖文皇帝,入靖内难,圣驾尝由此渡沧州,因赐名曰天津,筑城凿池,而三卫立焉。”
初建时的天津城只是个土城,周长9里有余,城高3丈5尺,宽2丈5尺。随着人口增加,商业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弘治四年,朝廷对天津进行了扩建与重修,土墙垫高加厚,外砌青砖,重修了城楼城门,并在天津陆续因事设官、设衙,建学,或将外地官、衙迁津理事,实现了由军转民。
当朱由校看到天津城的时候,说实话他是略有一些失望的。此时的天津还远远不是后世的那个新一线城市,其规模大小尚不如当代的一些小县城。
不过,朱由校毕竟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十八年,对此倒也并不会太过在意,早就有了心理准备。真正让他感到不舒服的是,当他来到天津城墙边时,便能清楚的看到城墙明显都是久未修葺的,遍布的青苔证明这这里空气质量良好,同时也表明了这墙青砖有不少应该已经酥了,城楼上许多地方也都磨损比较严重,一片破旧腐朽的味道。
那高大的城楼不但不显得宏伟,反而有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正如这个帝国一般。
唯一可以让朱由效感到欣慰的就是,天津这里的商贸是很发达的,商铺络绎不绝,甚至在城墙外面就已经形成了商业街,有的店铺干脆就在城角搭建,想来平常必然是人来人往的,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
天津本来就是重要的港口城市,海贸发达;在朱由校将漕运改为海运之后,其地吞吐量激增,成了货物进入京城的最后一个中转站,进一步刺激着商贸的发展与市场的繁荣。
不过,由于朱由校的到来,当地的官员早已提前进行了清场,所以现在街道十分冷清,一个人都没有,商铺也都是关闭的状态。万民叩首,万家空巷,山呼万岁的情形并没有出现,街道上冷冷清清,市民们早就被赶回了家里。不过,即使仅仅看着街道的布局,就能观察出商业区的规模之巨大。
然而,这商业的发达并没能让朱由校在守备松懈的方面找补回来,反而让他更加的恼怒:这城墙外面的棚户区、商业区已经与城墙连为一体,许多房屋商铺干脆就是依城墙而建,这让它的防御力进一步的削弱了。
这么多的商户与人家,显然不是短短几年甚至十几年就可以自发形成的,显然至少是几十年的事情了。这京畿首善之地尚且如此,那帝国其他地方究竟如何?朱由校不敢细想。
承平日久,武备松弛,是此时的天津门真实的写照。它的堕落与腐化更是整个帝国的缩影。
朱由校并没有与天津的官员交谈太久,他也并没有怪罪他们什么。国朝300年来的累弊,做人是不能让一代人来付的。况且这天津就在朝廷的眼皮子底下,京城的大小官员来来往往,有几个是看不到这样子的,可却没有一个人反应出来,知道不是他们眼睛瞎,而是心里瞎了,对社会的各种乱项习以为常。
如果自己真的对这个严肃,估计官员们都会认为自己大题小做了吧,呵。朱由校觉得如果自己出巡的第一站就出了事,未免太晦气,最终没有找那些官员的麻烦,对于天津的大小官署以及港口海关的视察也临时取消了。
在天津休息了一晚后,天启二年十一月四日,舰队起航了。
(https://www.tbxsvv.cc/html/134/134342/714859650.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