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涧待贾琏说完, 冷冷笑了一笑。
“我就说了,何以要这般针对朝中文官, 如是教的暴徒不去攻击武官, 偏偏对文官这样穷追不舍, 致使朝中/出缺的文官职位比武官多了近一倍。”
他们将人杀了, 职位空缺,再将自己一系的人补上,不正是他们的图谋么?
大周从来重武轻文,到了承圣帝这里,因有了林鸿的支撑,再加上承圣帝有意改变这样的局面,朝堂上的情形就好了许多。
四王了。
补选授官之事,正如林涧所听闻的那样,空缺官位的补选中有近四成都是四王八公的人,这是从吏部甄选时就有的结果。
这结果送到中书省,余丞相汇同中书省的几个学士一同看过,也没有更改多少,也就只改了两三个人的名字,便直接呈交到承圣帝那里了。
承圣帝看过呈送的名册与各个人的履历,一字未改一人未易,就着吏部和中书省议出来的结果,一律照准,又过两日,这些补选上来的官员就走马上任了。
贾宝玉的名字一路递送到承圣帝跟前,承圣帝都没改,贾宝玉自然也如愿进了翰林院,做了个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
补选授官事后不久,都中上下,朝野内外经过十数日左右的休整,基本上是恢复了从前的模样。
那些侥幸活下来的僧侣都各自回转到了他们原本的地方,被抓的如是教暴徒也都还严严实实的关在牢中,只是表面上看着景象像是恢复了从前的样子,可那些因为如是教暴徒的屠杀而死了人的人家,他们的伤痛只怕是永远都不能弥补的了。
这期间,朝中还发生了一件事。承圣帝下旨,裁撤大将军职。
圣旨下后,即代表着本朝此后将再无大将军之职了。不论是实职还是虚衔,大将军都不会再作为皇家对臣子的封赏了。
这圣旨在朝野上下还是引发了一番轰动的,旁人如何震惊猜测都不论,林涧这里是一点儿都不惊讶的。承圣帝这圣旨便是在林涧意料之中,他心里也很清楚,承圣帝不过是在按照他自己原本的谋划行/事。
这大将军之职要裁撤,将来,等时机成熟,这中书省和丞相之职,也都是要一并裁撤的。
中书省裁撤后,分权于六部尚书,嗣后六部直接怼承圣帝负责,无需再有中书省及丞相在中间,如此一来,文官和武官的势力都会得到均衡分布,重武轻文的局面就会被大大的改善。
只是如今局势尚且还没能到达那一步,又兼刚刚裁撤大将军,都中及各个府县乡里刚刚经历过一番动/乱,各地情势需要稳定,承圣帝不能贸然行/事,他还需要入奉先殿跪列祖列宗告祭天地请罪,此时便不能裁撤中书省及丞相,他还需要中书省及丞相替他稳定朝堂。
承圣帝要在奉先殿中跪足七日,在他颁布圣旨要往奉先殿中在列祖列宗及天地面前请罪时,沈太后也有旨传出,说是要与承圣帝一同向天地告罪,沈太后在承圣帝跪奉先殿的时候入寿安宫佛堂七日,在佛祖面前忏悔请罪欺负,请求佛祖庇佑天下信徒。
承圣帝要在奉先殿中跪祖请罪,这七日中是不理朝政的,期间的一次大朝会都停了。
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承圣帝不理朝政,自当应由太子监国理政。可太子已有多日不见踪迹,淮阴那边的事务都是太子身边的人汇同淮阴知府及当地官员在处理,对外说是太子无碍,可关于太子的猜测却是一日都不曾停歇过。
朝中有人提及此事,一则言说太子不见踪迹,二则言说太子要处理淮阴事务,只怕难以□□处置朝政,说要承圣帝请旁人监国,这要请旁人监国的提议一出,便引起众臣一片哗然。
只因有人提议请丞相监国,有人提议请亲王皇子监国,所说人等不一而足。自然引起众人诸多议论。
但这些提议还没等承圣帝说什么,便遭到了言官们的强烈反对。就连余丞相都义正言辞的斥责他们信口开河。
——这太子尚在,如何能请旁人监国呢?这岂非是大逆不道吗?
承圣帝倒很果断,他并不理会这些建言,直接下旨在他于奉先殿跪祖告罪期间由太子监国,一应朝政也都由太子处理。
林涧听到这圣旨时,心里还犯嘀咕,太子在淮阴还病着,这人还不知道如何了,怎么处理朝政呢?这奏折公文从都中送去淮阴也不难,可那么多的东西,太子又如何看得完呢?
林涧是怕萧煜在病中吃不消。
但在数日后,承圣帝入奉先殿的第一日,淮阴那边就传回消息了,钱英也同林涧说了,太子病愈,出现在淮阴众人面前,一如往昔,还破了那些传言。都中这边送去的奏折公文,太子都能如常处置,还让人传话回来说,让林涧不必担心他。
(https://www.tbxsvv.cc/html/133/133284/31219153.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