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冰洞,才发现,这里别有洞天,洞中温度0c左右,温度明显比洞外高出很多。一条冒着蒸气的小河,顺着平缓的河床静静流淌。
常年的冲刷,小河两岸形成了深棕色宽宽的泥土或沙石的漫坡,左侧约有几十米宽,右侧能有近百米宽。
头顶是厚厚的冰盖,散发着幽蓝色的光,地面距离冰川底部至少5米以上,地面的颜色和洞外的银色世界形成鲜明对比。
越往洞里走,里面的空间越大,但是冰盖透出的光线似乎越暗淡,小河两岸人为布置了很多石柱,石柱上安装了照明灯,足够照亮前进的路。
前进了约200米,在垂直于河道的方向出现了大的冰裂隙,冰裂隙分别向河道左右两侧延伸,和河道构成了一个十字形结构。看着这里的结构,小顺子不禁大声地发出了一声传统惊叹声。
“我靠!里面好大!”小顺子的嗓门本来就大,在回音的烘托下,声音越发洪亮。
顺着河水来的方向望向上游,只能见到几十米远的石柱和照明灯,再向前一片漆黑,所以不知道小河上游的还有多远。
多吉停在转弯处,说道:“蒋区长,到这里要拐弯了注意脚下,向前几十米,就到我们村子的居住地了,里面是石洞。”
夏花仰头环视了一下,这个巨大冰裂隙足有5、6米宽,10多米高,顶部是封闭的,这里属于冰下裂隙,但是这个冰裂隙侧壁明显存在人工雕琢的痕迹,是的,这是人工拓宽的产物。冰裂隙的一侧,一排石柱排列整齐,简易的led照明灯安装的井然有序。
石洞的洞口不算大,石质为花岗岩,高度约3米,宽度则和冰裂隙相同,石洞门口站着4个中年守卫,腰上插着军用手枪,手里拿着半米长的鬼头大刀,看到大家进来,使劲挺了挺腰身算是打了个招呼。
进入洞中,让人意想不到的场景频频出现,小顺子那句“我靠!”一直不绝于耳。洞中灯火通明,一条主巷道看不到尽头,洞中温度足有十几度。顺着主巷道前行,两侧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支巷道、副洞、耳洞,里面结构错综复杂,宛若迷宫。
终于,多吉停在一个明亮的洞口前,做出请进的手势,说道:“这是我们的办公室,条件有点简陋,呵呵。”
这个洞口上安装有一扇折叠门,门是军用野战帐篷用的那种,安装的手艺不错,严丝合缝。洞里设施几乎全套的早年军用设施,略显陈旧。洞内有点凌乱,但能看出刚刚整理过的痕迹。
夏花说道:“这还算简陋?这也太奢华了吧,多吉村长,你们很有实力呀,隐藏很深,绝对隐藏很深,实力从不外露,哈哈。”屋内的所有人都开怀大笑起来。
晚上,饭菜很丰盛,远远超出夏花的想象,除了有烤肉、烤土豆、煮玉米外,还有很多蔬菜、水果,品种比自己的村落都多,夏花好生意外。
次仁看出夏花的疑惑,笑着说:“有点意外是不是,先吃饭,然后我们再消除疑惑。”
晚饭后,豆根有点高反,头痛,他率先休息了。两位村长则领着夏花和小顺子来到了岩洞的深处,这里有一片洞穴,他们叫种植洞,在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数不清的副洞里,全是架子或石凳,上面摆满了各种长条状槽型容器,容器里生长着各种作物。而洞顶则安装有大量的照明灯,每个副洞里都亮如白昼。
仅仅参观了一小部分种植岩洞,加之高反,夏花就有点体力不支了,多吉和次仁建议夏花先回去休息,以后有的是机会消除好奇心。
夏花等三人被安置在一个副洞中,属于标准的居家模式,副洞内还套着3个小耳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密空间,虽然处在冰洞中,但是温度、湿度都很适宜,包括空气也很清新,盥洗室里居然用的是热水,这又让夏花惊掉了下巴。
次日一大早,夏花居住的副洞外就有人送来了早餐,分别是炝拌菠菜、煎鱼、玉米面酥饼,和奶茶,这样的饮食搭配和质量,在阿尔沙泰山聚集区也不曾有过,对于夏花三人来说堪称奢侈。
上午,多吉和次仁两位村长在办公室继续和夏花进行工作交流,多吉说:“夏花区长感觉怎么样?在这里居住还习惯吧?有什么需要只管和我们说。这间办公室以后就是您的了,我和次仁去挤一挤就行。”
夏花急忙说:“这里的伙食太好了,比我们聚集区的伙食质量好的多,多吉村长说笑了,关于办公室,我没特别要求,你也不必走,在这里给我个凳子就好,咱们三人在一起办公不是挺好吗?”
接着是一阵客套和推辞,争执了一阵后,最终,夏花也没有同意独占办公室。夏花说:“两位村长先全面介绍下这里的情况吧。”
多吉率先开始讲述了冰洞的历史。
多吉和次仁的爷爷是生态科学家和探险家,他们有着相同的兴趣和爱好,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对喜马拉雅山充满好奇,尤其对珠穆朗玛峰片区具有特殊偏好,他们经常一起来绒布冰川探险,研究这里的植被、食物链、以及地质构造等等相关课题。
在偶然中他们发现了冰川下的温泉和岩洞,于是他们便将这个冰川洞穴,作为他们探险和科学研究的秘密营地,探险和研究工作一直持续了多年,后来,等他们带着研究成果回归现实后,才发现山下甚至整个华国已经发生了巨变,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可思议,越来越不适合生存。尤其是那种怪异的流行病毒出现后,人们无处藏身,这才迫使他们把家眷带到了这个冰洞里,成为了这里的第一代隐居的居民。
后来,山下的情况越来越糟糕,他们两家幸存的亲朋好友及其邻居也先后投奔他们而来,住进了冰洞。
再后来,两位爷爷发现附近驻守的一支华国军队,被困营区,无法撤离,近200多人在恶劣的低温环境下挣扎,他们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缺乏能源和必要取暖设施,于是,爷爷又邀请他们一起进入冰洞生活,这样一来,这里就形成了一个下的生活聚集区。之后很多年,这里收容过许多健康的无家可归者,包括牧民和僧人。
几十年过去了,爷爷不在了,父亲那一辈也不在了,但是,他们留下的传统还在,他们留下的生存技巧还在,所以,这个聚集区也一直存在。
夏花听得很入神,不时点点头。她问:“你们是如何维持这里生态的?你们的能源或者电源从何而来?”
次仁接过话得意地说:“您是说灯为什么一直亮?为什么这里一直温暖如春?哈哈,是这样的。”于是次仁又开始娓娓道来。
这里的地下存在温泉,温泉水流量稳定,常年不衰,温泉从所居住的洞底下流过,成为取暖的热源,同时,这些温泉水和冰川融化的水混合后,被引到洞穴里,又成为热的饮用水和洗漱用水。
至于电能,全部来自水力发电。他们祖辈在世的时候,就曾安装了一套水力发电机组,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多,用电量逐渐增大,一度遭遇用电紧张。
而此时,那些撤进来的军队帮了大忙,军队拥有燃油发电机,这里的工匠按照先前的发电机组的样子,将燃油发电机改装成了水力发电机组,才彻底解决了这里的用电慌。
(https://www.tbxsvv.cc/html/130/130550/32506346.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