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形其实也说明了另一件事情,那就是这部连载小说彻底的火了。
这是第一次有一部网络小说能够忠实于历史背景,经得起历史考证的情形下的创作尝试,但是却又不同于正统的历史小说,具备了穿越想象的空间,给读者的带入性极强。
而其隐藏在故事历史背景下的那些人物的性格和历史典故,又成为了埋在文章下面的彩蛋。
而周至甚至变态到连当时开封府上游的郑州,到底是县还是州,在四叶草搜索引擎的加持下,都经过了严密的检索与考证,导致当有网友提出可能是郑县的时候,就有网友提出来,郑州当时的确是郑州,降级为郑县却是熙宁五年到元丰八年的事情。
而作为都城开封四辅之一的“西辅”,在书中的郑州还承担着工业基地和连接洛阳的物流通道的重要节点,它的地位远比真实历史上重要得多,故而已经不可能再出现“降等”的情况了。
同样的,周至也在为了创作而检索的过程中,发现了好多以前读书时忽略掉的问题,比如李清照的外公,到底是王珪还是王拱辰的问题。
周至读过许多宋人笔记,以及《宋史》,但是却从来没有将这个问题“络合”起来思考过。
等到开始写书,需要查阅这段资料了,才发现《宋史·李格非传》是这样记载的:“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
但这段记载几乎是孤证,与之相反的,是由同时代的人写的一些文集和安焘给王拱辰撰写的《王拱辰墓志铭》。
在墓志铭中,安焘对王拱辰的身世及子孙情况做了相当详细的记载,但对其孙女婿李格非却只字未提。
而和王拱辰同一年去世的王珪的《王文恭公珪神道碑》中,却清晰地记载了王珪和李格非的关系,“丞相王公珪……五月己酉薨于位……女,长适郓州教授李格非,早卒;次适前权太常博士闾丘吁;次许嫁前进士郑居中,并封蓬莱县君;次尚幼。”
从这里可以看出:王珪的大女婿的的确确就是李格非,但大女儿死于王珪之前。
《宋史》是官方史料,通常情况下无证不能推翻其记录,因此再结合笔记和两位大佬的墓志铭与神道碑,最大的可能,那就是,李格非一生不只娶一任妻子,他的前任是王珪的大女儿,续弦则是王拱辰的孙女,而且是在王拱辰去世一段时间后才娶的。
由此却又引申出来两个问题。
其一,李格非在历史上来看,不管是政治地位和文学地位,都不高。
经学成就倒是不错,虽然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但《宋史·艺文志》载他只有《礼记经义》十六卷、《史传辨志》五卷、一卷、《永洛城记》一卷。
最出名的一篇文章是《书洛阳名园记后》,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没读过。
官职最高也不过是太学正和礼部员外郎,都不算是什么重要官职。
这就很神奇,那李格非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让前后两任宰相都将女儿嫁给他?
此外就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李清照到底是谁所生?她到底是王珪的亲外孙女,还是王拱辰的亲外孙女?
又比如在写战争找资料的时候,周至对于渭州这个唐宋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边关,其具体位置所在,一样是一个历史谜团。
在古代历史上,渭河是一条不怎么老实的河流,经常有水患,也发生过变道。
而作为重要的战争堡垒,兵家必争之地的渭州,常常会被占领它的军事力量摧毁,重建,再摧毁,再重建,每一次的地理位置都会根据当时的力量对比情况而处于不同的位置。
同样的情况还有当时处于边区的盐、夏、银、麟诸州的地理位置。
上一世周至的水平当然不如这一世这么高,在写小说的时候都是简单查一查,够写书不出纰漏就满足了。
这一世就好玩了,将问题研究透彻后,随手就是一篇数千字的考证论文。
好多都是学界忽略或者困惑的方向和问题,因此成文的质量还非常高,这种既容易吸引眼球又具备学术价值,篇幅还不是太长的论文也是《文史》最喜欢的品类,所以周至这一段时间里虽然很忙,但文章被刊录在《文史》频率反而还变高了。
虽然周至的本业是音韵学和文字训诂学,但是这也是门内的传统,除了辜少咸,后面每一代人都不仅仅只局限在音韵训诂上,分别是南北朝史,唐史,五代史的专家。
现在周至又朝宋史专家发展的趋势,冥冥中倒是把这个传统按照朝代排序给接续上了,也不知道算不算天意。
而这些研究,又反过来加强了《苏厨》这本小说的学术价值,虽然大家并不了解作者是谁,但网上已经有作者是北大历史系咸鱼辅导员的传言冒出来了。
写小说还能顺带出点论文研究成果,辜老和辜开来倒是喜闻乐见,辜开来本身对宋朝的研究也是专家级别,文学造诣也深,甚至还加入到了挑刺的行列里边。
比如周至引用的部分名人诗词,苏轼的,就有个小号叫做“继往开来”的书友指出,那首诗的创作时间和书里的时间线并不相符,而且诗的风格也不是苏轼的早期风格,周至让它提前出现在了章节里,是个不大不小的瑕疵。
对于这种“找茬贴”,周至就只有心悦诚服的感谢大佬指教,同时表示真实的情况的确如这位书友所言,不过因为情节的需要,让这首诗提前出现在了书中苏轼的笔端而已。
对于这样的书友,不少蜀大中文系的书友都要高呼“牛牛牛”,周至看到这些欢呼就偷偷翻白眼,你们的院长大人,当然牛牛牛,不过亲自下场找茬,其实也怪没意思的。
即便如此,对于小说发表批评意见的声音还是有不少,直到因为书中的情节发展,主角开始进行古诗和古文创作以后,以此为转折,批评的声音突然就变小了。
哪怕是中文系的研究生,也不见得能如作者这样,能够根据书里的情节发展,写出文雅隽永还有思想性的古代书信、骈文,甚至能够陪和历史人物的诗歌且不落下风。
用几位有趣的书友的评论,别的都能喷,这个是真喷不了。就连既往开来都表示,这个是童子功养出来的语感,真喷不了。
(https://www.tbxsvv.cc/html/130/130479/838692470.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