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历史军事 > 大西洋之王 > 第三百二十八章 《音乐之声》首演(一)

大西洋戏剧中心,《音乐之声》在这里完成首演。

        如天堂一般的花园造景,将剧情中所有的美好呈现出来。

        观众们置身花园之中,享受了一段唯美的音乐之旅。

        如果问观众们对这部剧最大的印象,毫无疑问是那三首经典曲目。

        一首是《雪绒花》,歌中表达了热爱自由的感情并且勇于追求,还有对祖国的依恋。

        这样,  就算观众来自不同国家,都能够产生共鸣啦。

        而《哆来咪》这首歌,就是幼儿园小朋友最开始认识音乐的第一首歌曲。

        这首曲子非常欢快,非常容易记住,还利用谐音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记住了音阶、理解音阶,也就成了小朋友最开始学音乐的入门曲调。

        不少小观众也在音乐剧结束后第一时间学会了这首歌,  此后争相传唱,很快便随着《音乐之声》的火爆而传颂海内外。

        最后这一首《孤独的牧羊人》也是曲调活泼的曲子,  而让大家记住它的主要原因就是它那句不断重复的歌词和旋律。这首歌表达了向往自由的情绪,  展现了田园欢乐的场景。

        听到这些旋律时,很难不被这些歌曲的热情和充满希望的情绪感染,会忍不住跟着旋律唱起来。

        音乐是最容易达到情感共鸣的媒介,而这部音乐剧,恰恰拥有着最质朴最唯美的音乐,没有人不享受其中。

        《大西洋日报》在第二天便刊登了《音乐之声》首演大获成功的报导,当然,也给出了最正面最积极的评价。

        同时也用文字帮助更多没有看过这部剧的观众了解剧情。

        其实原版《音乐之声》讲述的是由小说《特拉普家庭合唱团》改编的故事。

        而黎耀阳这版,恰恰结合了一部分原版音乐剧,以及电影方面的剧情,总的来说,故事更为饱满,又没有丧失音乐剧的特性。

        原版小说的作者正是原版影片中大女儿的原型,即阿加莎.特拉普女士。

        至于电影为什么叫做音乐之声呢?

        是因为音乐是把钥匙,是贯穿整个影片始终的一条明线,对于整部影片,起到了穿针引线的重要功效。

        而当音乐从不同的人口中,  在不同的境况下被颂唱时,它也随之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22岁的玛利亚是萨尔兹堡修道院的一位见习修女。

        人们印象中的修女,往往都是庄严肃穆,不苟言笑的。

        而在本剧的开头,这位“特殊的修女”,便徜徉在山林之中,张开怀抱,拥抱翠绿的山林和明媚的阳光,歌颂造物主所赋予的美好。

        紧接着,视角切到了修道院内,一位中年修女,正黑着脸,向院长汇报着玛利亚的种种情况。

        这样一个顽皮任性,连诵经都常常迟到的修女,不出意外的话,在修道院内应该是很受讨厌的。

        但舞台上,在这里又展现了不一样的一面,不少修女虽然批评玛丽亚不守规矩,  但同时也在言语中表达了对他的喜爱之情,欣赏着玛利亚对生命的热情。

        但无论如何,  成为见习修女“不太老实”,  总是不争的事实。

        “你要怎么解决像玛利亚这样的人?”

        这个问题,让修道院内的每个修女都感到头疼。

        当然,这里是音乐剧,他们头疼着头疼着,歌也就该唱起来了。

        在这段音乐中,修女们通过不同的歌词,表达着对玛丽亚不同的看法。

        先开腔的是那位“黑脸”修女,她罗列了玛丽亚调皮捣蛋时的种种罪状;

        紧接着,几位修女纷纷补刀,俨然成为了玛利亚的吐槽大会;

        有黑脸就有红脸,一位红脸修女,毫不掩饰的展现了自己对玛丽亚的喜爱。

        不过,他对玛利亚的赞美,也多为调笑罢了。

        比方说这一句:“她可以让我开怀大笑。”

        这时,修道院的最高管理者,整个故事中智慧慈爱的化身,玛丽亚的灵魂导师——院长嬷嬷开腔了。

        她将玛利亚比作天空中的浮云,纯净而洁白,但却始终在天空中漂浮,无法被钉在地上。

        言下之意自然就是说,玛利亚是无法被禁锢在修道院里的。

        院长唱罢,其他修女都是纷纷补刀,黑脸修女更是将玛丽亚比为小丑。

        而后又是一阵争论——红脸修女叫她亲爱的,黑脸修女就说她是恶魔;

        黑脸修女说她令人头疼,红脸修女就说她是天使。

        就在修女们的歌声中,玛利亚登场了。

        她火急火燎的跑回修道院,急匆匆的洗去脸上的汗珠,可一回头,便看到一众修女们,正凝视着自己。

        “好嘛,这下完蛋了。”玛利亚此时应该是这么想的。

        玛利亚索性破罐子破摔,也没向大家问好,急匆匆的便跑回自己的房间去了。

        随后,院长嬷嬷召唤玛利亚前去院长办公室谈话。

        玛利亚忐忑不安的走到了办公室内,亲吻了院长嬷嬷的手,心神不宁的坐在院长面前。

        她努力的为自己的迟到辩解,但她的解释,不说苍白无力了,简直可以说是越说越离谱。

        她向院长解释道:

        “大自然在向我招手,我必须要融入其中。”

        这话要是让黑脸修女听到,恐怕当场就会变脸,但好在面前的是院长。

        院长嬷嬷静静地聆听着玛利亚的表述。

        她对玛利亚的认知十分清楚——这个孩子虽说调皮顽劣,但为人真诚,内心虔诚,总归是一个良善之人。

        修道院要做的从来都是渡人,而不是束人。

        或许修道院里清苦的生活,并不适合富有活力的玛丽亚,她决定让玛丽亚去往外面的世界,走一走,看一看。

        院长交给玛丽亚一个任务,并设定了任务期限——照顾好7个孩子,一直到今年的9月份,而此时才不过开春。

        玛利亚不由得咽了口唾沫,虽说她生来好动,天性活泼,但毕竟面对的是7个孩子,而且要照顾他们长达半年多的时光,对她来说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当上帝关上一扇门,他一定会为你再开启一扇窗。”

        在离开修道院后,玛利亚将这句话重复了好几遍。

        毫无疑问,她虽顽劣,但着实是一个虔诚的修女,她对上帝抱有坚定的信仰。

        然而,当面对朦胧的未来时,这位忠实的信徒,仍感到彷徨和不知所措。

        好在玛利亚是个富有生命力的人,她怀有对生命的热情,以及对造化的热爱。

        无论身在何方,只要相信美,就总能拥抱到山林与阳光。

        玛利亚要前往的人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这一家的男主人是一位已经退役的海军上校,他与前妻育有7个孩子,然而前妻几年前因病去世,而上校也整日里忙于应酬和公务,孩子们遂无人照料。

        为此,上校曾先后聘请过数位家庭教师,但这些家庭教师都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长期担任,其实多是受不了孩子们的整蛊。

        上校的庄园高大壮美,装潢华丽。

        这对于在修道院中苦修多年的玛丽亚来说,可谓是难得一见的景象。

        玛丽亚在上校的宅邸中漫步,无意中走进了一间装饰华丽的房间,看着像是舞厅。

        玛利亚幻想着自己翩翩起舞,一曲舞罢,向着台下的观众们鞠躬致意。

        而就在她沉浸其中之时,门被推开了,一个高大英俊的男子,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只消打量这个人的气派,便可断定,他就是上校。

        两人互相打量着对方。玛利亚有些吃惊,因为上校看起来,比他想象的要年轻得多,也要英俊的多。

        上校的神情倒是有些许冷漠,似乎对这位新来的家庭教师并不在意。

        随后,上校为玛丽亚介绍了自己的7个子女。

        这里爆发了两人的第一次冲突。

        上校要求玛丽亚记住他传唤时所吹的口哨声,并要求她重复一遍,却被玛丽亚断然拒绝。

        她认为,用口哨传唤他人是对别人的侮辱。

        上校抱怨了一句,正要离开,身后便很快传来了玛利亚吹起的刺耳的口哨声。

        “打扰一下信号,我不知道你发出的信号。”玛利亚略带挑衅地提问道。

        “你应该称呼我为队长!”

        玛利亚在孩子们面治住了他们的军人老爸,她也展现出了与之前任何家庭教师所不同的幽默与热情,但还是在最初受到了孩子们的抵触。

        初次见面以及第一次晚餐,玛利亚先后遭到了孩子们的两次整蛊。

        这当然是孩子们和上校的问题,但上校却坚定甚至有些固执的认为,这不是孩子们的错,更不可能是他的错,这一定是家庭教师的错。

        剧情到这里,虽然只走了1/3不到,但不难看出,上校虽然很爱他的7个孩子,但他与孩子们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不然,在狂风呼啸、雷雨交加的夜晚,孩子们为什么不去找他们的父亲,反而齐聚在这位仅仅来了一天的家庭教师屋中呢?

        而孩子们为何又要屡屡捉弄他们的家庭教师呢?

        理由很好笑,但也可见上校和孩子们的隔阂——他们仅仅想借此引起父亲的注意罢了。

        至于这隔阂是如何产生的?故事里并没有给出答案,但观众很容易便可推断出来,那便是因为上校的妻子、孩子们的母亲的病逝。

        上校一定是很爱他的妻子的,否则也不会和她一起孕育了七个子女。

        毫无疑问,妻子的早逝对上校的打击是致命的,即便已经过去了好几年,但上校的脸上仍然时刻挂着阴沉——他的心已经死了一半,是因为对孩子们的爱使得他坚持了下来。

        但也正因如此,他要和孩子们保持距离,因为每每看到孩子,亡妻的音容笑貌便会浮现在他的眼前,他无法直面这巨大的悲痛。

        不过上校毕竟是幸运的,他遇见了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玛丽亚。

        上校因事前往外地出差,玛丽亚获得了和孩子们独处的机会。

        她没有严格遵照上校的要求,一板一眼地管理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反倒是给孩子们用窗帘制作了简易的游戏服,带着孩子们驰骋在城堡庄园内,和大自然亲密接触。

        就在这个过程中,玛丽亚寓教于乐,教会了孩子们如何歌唱,如何用音乐表达自我。

        那首经典的,后来甚至登上音乐课本,结束公演后被无数孩子传颂的《哆来咪》正是孩子们接触音乐的第一首歌。

        孩子们潜藏的天赋点好像被激活了一般,他们在山林里歌唱、在大街小巷上歌唱。

        与此同时,玛丽亚也认真地和孩子们相处,她带着他们玩耍、和他们聊天,倾听他们的心声,孩子们终于卸下了因为父亲的冷漠而建起的心防,重新变回少年人应有的开朗阳光的模样。

        玛丽亚靠什么赢得了这七个曾逼走无数家庭教师的“顽劣小孩”的信赖?

        答案再简单不过:爱!

        玛丽亚用她的尊重与关爱,赢得了孩子们的认可。

        只是这一切,上校并不知情。

        上校此时整个心思都在考虑一件事:孩子们能否接受自己的新情人——男爵夫人。

        男爵夫人因丈夫的去世继承了一大笔遗产,成为了贵族圈里远近闻名的富婆,而且她也是上校好友麦斯的“好闺蜜”。

        两人自然而然的结识、恋爱、谈婚论嫁。

        不过上校刚回来,便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他们的孩子们竟然在家庭教师的带领下,玩遍了整个庄园城堡!

        这件事令严肃的上校大感恼火,甚至决定要解雇玛丽亚。

        可当他听到孩子们动听的歌声响起后,他欣然一笑,上前合唱。

        雄浑的男声混入孩子们稚嫩的童声中,也代表着父亲重新融入了孩子们当中。

        一曲唱罢,孩子们激动地与父亲相拥,就在这一刻,父亲和孩子们之间本不应存在的隔阂,通过音乐的帮助,彻底地消失了。

        不过音乐在这里不过是“工具”,真正关键的因素,是玛丽亚给孩子们的关爱,以及她为孩子们所带来的全新的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地生活,去使劲地热爱生活,理解包容自己的所爱。

        当意识到这一切之后,上校这才猛地反应过来自己的过错,他立刻跑了出来,追上正准备离开的玛丽亚,支支吾吾地请求她留下。

        这个热情活泼的女子帮助他化解了他和孩子们之间的矛盾,为这个家带回了音乐,并且......她的态度也在无形中感染了上校。

(https://www.tbxsvv.cc/html/130/130008/21718905.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