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历史军事 > 大西洋之王 > 第四百零四章 出版挣钱吗?(一)

(求订阅!求票票!)

        后来人们过的五一劳动节,来源于1886年美国芝加哥的工人罢工运动。

        威廉虽然遭遇了种种不公,但这个社会追求平等与进步的步伐也从未停止。

        同时,丑国给予了不同群体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和形式去争取进步。

        在威廉出生的第二天,《芝加哥论坛报》在首页上发表了响亮的宣言:

        “工会是革命,是无政府主义,是对丑国整个社会和工业体系的威胁。”

        但芝加哥仍有位名为达罗的青年律师,放弃了为铁路公司服务的优厚待遇,转而为工会辩护。

        威廉的父亲作为检察官,虽然在法庭上两人针锋相对,私下里却是彼此尊重的挚友。

        而达罗对劳资斗争是非曲直的观点也影响了威廉一生。

        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和血腥斗争,富有的丑国人常夸口的自由社会才意识到工人拥有组织集会的自由。

        威廉后来采访的英国工党领袖,不少也出生于矿工家庭,10岁就得下井干活,但每个地方的矿工工会都有很好的图书馆,很多爱学习的工人会把很大一部分属于自己的时间用来学习。

        通过自学,博览群书,变得知识丰富,心智开放,随时能接受新知识。

        而后者,在威廉看来,是教育最根本的意义所在。

        商业奇才亨利?福特,在1914年初开始在福特工厂内实施“双倍工资”-每天工作8小时,工资5美元。

        而当时的标准是每天工作9小时,工资2.34美元,当时福特的薪酬制度曾令华尔街为之哗然,认为注定是失败的尝试。

        优秀的企业家,也在探索着寻找企业长期发展与员工收入的平衡点,而非单纯从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中攫取最大利润。

        在离锡达拉皮兹小镇20英里之处,有一处名为阿曼那的社区,那里则在进行着宗教团体组织下的共产主义实验。

        这是一群德国移民者的后代,他们的祖先在欧洲因尊崇教义,拒服兵役,拒绝宣誓忠于国家而遭到歧视,便离开德国移民到了丑国,并买下了这块2.6万英亩的广袤土地。

        在这里执行的是“绝对共产主义”,这并非来自马克思,他们也许从未听说过此人。

        所有人要共同劳作,共享劳动成果,住在分配的房屋里,在公共厨房做饭,在公共食堂吃饭,消灭任何形式的私有财产。

        这里出产高级丝织品,而卖出商品的利润归社区共有。

        威廉常和锡达拉皮兹小镇的数千人一起,坐火车去阿曼那,在一间公共食堂吃周日“晚餐”,然后四处闲逛,见识共产主义的生活。

        在食堂或教堂里,无论成员是否结婚生子,男女都分开坐,所有人穿着简朴,服饰单调,其每个成员都能得到“免费的膳食、住所以及老、弱、病时的救助”。

        在公众事务上,他们是完全民主的,每年社区选举出管理委员会的成员,主持社区的精神生活与俗务,还需向所有成员出示社区商业活动的账目,同时委员会还充当法院,所出的裁决即为最终裁决。

        威廉对阿曼那社区的描述,对我而言,如同在新大陆见到桃花源一般的新奇。

        阿曼那社区在丑国的体制中犹如一个孤岛,然而也一样躲不过30年代的大萧条对它造成了冲击。

        那里的年轻人也在接触外界后想尝试不同的生活,但这样多样化的尝试,为人类在不断进步的探索点亮了些许微光。

        丑国的历史仅有200多年,但它的历史植根于欧洲悠久的文明传统,且在广袤的新大陆,给予了形形色色的人群丰富的实践机会。

        无论是追求社会公正的律师、工会组织的图书馆、自我改革的企业家,还是推行“绝对共产主义”的阿曼那社区,最后都汇成了推动人类进步的大合唱。

        威廉跟黎耀阳讲了这么多,所谓的就是一件事——出版!

        他将这些年的观察和发现汇成文字,希望被更多人看到,原本他想拜托芝加哥论坛报。

        可是被明确拒绝,没办法,他只好来到阿尔卡特的婚宴上找机会。

        也许在他看来,这里面的大人物,一定有慧眼识珠的伯乐存在。

        黎耀阳确实很欣赏他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可出版图书这件事让他很犹豫。

        有一件事大家可能误解了,就是单纯做出版其实是不赚钱的,能维持收支平衡已经很不容易了。

        不过巧合的是,丑国最大也是最早的出版社就在芝加哥,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于1890年创立,是芝加哥大学创校时的三大部门之一。

        旨在传播第一流的学术知识,出版对提高教育水平和公众知识水平、丰富文化生活有帮助的书籍著作。

        出版社得益于芝加哥大学强大的学术背景和科研队伍,仅仅在成立后的十年之中,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就已经创刊了14种学术期刊,其中包括天体物理学期刊、近地学期刊等。

        而反过来出版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芝加哥大学的学者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对芝加哥经济学派、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建立和传播作出了极大贡献。

        所以威廉有想法出版图书也不奇怪,深受当地社会的影响。

        然而还是那句话,做出版实际上是不赚钱的的,黎耀阳从来不做赔本买卖,更不想浪费时间做不赚钱的事情。

        这让他很为难,说实话,黎耀阳是看好这个年轻人的,但又不想费力不挣钱,太难了。

        还是先说说出版吧,说到出版就必须提到印刷术。

        当时世界上共有三种印刷方法,其中之一是华夏的传统印刷法,一张木板仅能印刷一页;

        另一种是居住在荷兰哈伦的劳伦斯.科斯特将毕升所发明的活版印刷加以改良而成的印刷法;

        最后一种是15世纪德国人古登堡在毕昇的发明基础上改进的,较为进步的活版印刷法。

        最初只有版木印刷法,大部分的书籍都用此法印刷。

        具体方法是将一个个文字,以颠倒的形态写在比书面积大的版木上,这些文字像浮雕一样,呈现在版木上。

        这种方法不但费时,而且不经济,因为受教育的人不多,因此费了很多功夫才刻好版木,印完几本书后,即失去作用,仅能当柴烧。

        活版印刷术没有上述的缺点,西欧所用的语文是拼音字母,只要刻20几个字母就够用了,所以制造印刷的文字并不太难。

        将一页的铅字排好,固定后拿去印刷,印毕后,铅字可以反复使用,不但节省时间,也较经济。

        最初使用此种方法的是荷兰人劳伦斯·科斯特,但是他的方法是否与现在的活版印刷一样,将刻好的字倒入铸型中,做出几个相同的铅字,则无记录可寻。

        古登堡的金属活版是用铸型制造的,所以他的印刷品比科斯特的优良,清晰而美丽,因此古登堡被公认为欧洲最早使用活版印刷的人。

        现代使用的印刷法,就因古登堡的创始而定型了。

        这也是为什么西方一直叫嚣让华夏人使用拉丁字母的原因。

        就扯淡,一个无形无韵的文字,一个象形又有韵味的文字,傻子都知道选哪个,叫嚣的人就是傻子,不用争辩!

        古登堡1398年出生于德国美因茨,30岁时离开故乡,来到斯特拉斯堡,在此地他制成了他梦寐以求的印刷机。

        古登堡发明的印刷机印出的印刷品非常清晰,而且又快又多,至今仍留存很多。

        1448年,古登堡又回到故乡,这次他与富商库斯特合作。

        这位宝石商人非常支持他的计划,数年之间,投资大量的金钱,未料却惨遭失败,他们的合作关系也因而中断。

        库斯特向法院控告古登堡,希望能收回他的资金。

        法院于是查封了古登堡的印刷机,并以之抵债。

        这时古登堡正在印著名的《四十二行圣经》。

        库斯特遂与古登堡的助手彼得合作,于1456年出版了这部圣经。

        古登堡虽然没有获得任何报酬,但是历史学家却一致公认,这部杰作的真正功臣是古登堡。

        此后一年间,再也没有人听到过任何有关古登堡的消息,据猜测,他可能在潘堡印刷另-部圣经。

        1460年,他携带另一部杰作《卡特里康》,再度出现于美因兹,这些印刷品不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而且也是贵重的艺术品。

        1956年,古登堡最早印刷的一部圣经,以71400镑的高价售出。

        次年,另一部只剩下一页的圣经,以130万镑卖出。

        虽然在后世,古登堡的印刷品如此名贵,但是当时他却一贫如洗,潦倒终生。

        他生前仅能从美因兹大主教那里,领取少量的年金作为生活费用,而库斯特和彼得两人,却因他的发明而成为巨富,财源滚滚而来。

        古登堡在1468年去世,他生前所改良的印刷术,首先传到意大利和瑞士,以后20年间,印刷术已普及全球。

        与古登堡同时代的印刷者,都自己动手制造铅字。

        不久,专门从事印刷业的印刷厂出现了,而将制造铅字的工作交给另一些工人去做,这种铅字制造厂,从16世纪以来直到20世纪初,都非常昌盛。

        随着铅字制造术的改良,出现了能将旧的铅字重新制造使用的自动铅字印刷机。

        此后,印刷机也由木制的改为铁制的,可大量印刷。

        但是在印刷过程中,最困难也最辛苦的制字工作,长期以来,仍完全使用人工,将铅字一一拣起,再装进排字版中。

        工人们必须依照一年份的次序,将所有铅字排好,才能印刷。

        虽然人们努力不懈地研究改良植字机,但是所发明的植字机都有两大缺点。

        一个是这些铅字机只能依照指定的次序排列铅字,而无法在一页的空间内,将这些铅字排列整齐,不是太挤,就是太空。

        另一个缺点就是用过的铅字母型无法再拿回铅字库里。换句话说,植字机械化并不够顺利。

        1886年,商品化的铸造排字机终于出现了,也解决了上述的各项问题。

        顾名思义,这种机器能将一条铅字,自动地组成-行行的字,而且铅字母型用过之后,还能拿回铅字库中,这样即可反复使用。

        机器上还有与打字盘相似的键,但是这种机器也有许多缺点,比如由于机型不同,铅字的大小种类不一,不能通用。

        而且用一行行铅字印刷,不如植字依序排列的印刷美观。

        以后又有自动铸造制字机等新式机械被发明出来,自动植字机器减轻了植字工人的负担,但是植字工人仍有存在的必要。

        因为,如果将同型的铅字连续的制成一长条,当然人工比不上机器,但是在使用大小不等的铅字来印刷时,植字工人就远胜过机器了。

        1422年,卡克斯顿生于英国莱特州,他年轻时在一位丝织商人那里当学徒,老板死后,他渡海到比利时的布鲁日当学徒。

        学徒生涯结束后,他不愿再回英国,他认为留在欧洲大陆可赚到很多的钱,使他成为巨富。

        不久,他成为一位公爵夫人的高级顾问,打入了,上流社会。

        1472年他为了处理这位夫人的事情前往科伦,在这里意外获得了学习印刷的机会,两年半后,他辞去--切职务,留在布鲁日,开始从事印刷事业。

        两年后,他的成品继续问世,他将法国文学译成英文,介绍给英国大众。

        接着他又印了一部《国际象棋竞赛法》而名闻遐迩。

        名利双收后,他决心回到祖国,继续从事印刷事业。

        1477年,卡克斯顿发表了他回国后的第-部作品《哲学家的名言》,以后他陆续发行了80本以上的书籍,其中包括他自己译的法文书。

        其中较为特殊的是,1481年他出版的《出界之镜》,书中的插图是他自制的版画。

        他最大的贡献,是将优美的外国文学作品介绍给社会大众,而这些文学作品也因此而流传至今。

        从古登堡和卡克斯顿的时代到现在再到后来,印刷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印刷术是人类重大发明之一,后来所使用的照相版也是活版印刷法的一部分,以后可能会有更进步的方法来处理。

        而一本书的纸字和其它印刷工作,不用铅字印刷的时代,或许也会来临。

(https://www.tbxsvv.cc/html/130/130008/21486925.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