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女生频道 > 统计师 > 统计分析报告

?    编写,是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鞍山市统计志》记载,从1949年到我离开统计局之前的1987年,全局共计编写2560篇,其中我所呆过的工业科、综合科共计编写了957篇。1975年我从财政局回到统计局之后,我所在的综合科写了179篇,大概有1/4左右是我写的。

    与我的关系,可以做如下分组:一是亲自编写;二是审查修改;三是审批签发。编写是我回到统计局之后的基本业务,把它留到本章最后去写。

    我去平山学大寨工作队回局之后,局里把审核修改各个专业科的的任务交给了我。局长当中分管的是谭局长;各科写的报告,首先由本科科长审查修改,然后交给谭局长审核修改、签发。很显然,审核修改的工作交给一个一般工作人员(不是科长,不是党员)去做,是不符合常规、难以服众,更是没有人愿意(敢于)接受。局长跟我说了,我也做了,大家也真的把写完了的报告主动送到我这里来了。甚至,凡是我修改过的报告,谭局长只管签发,不再审看。有三件事记忆犹新。

    一天,工业科大呼小叫,好像是在争论什么事情。恰恰我路过工业科门口,听到了孙晓路科长说,“简直成了二局长了!”嗣后,铁城告诉我,他们科写的报告,科长直接送给谭局长,让谭局长给退了回来,对送报告的人说,“告诉你们的孙科长!怎么的!局里的决定不好使?”孙科长不服,说了一大堆针对我的牢骚话。之后,他们科的报告还是不得不直接送到我这里。

    财贸科的金文海副科长是一个很有特点的人,为人厚道,办事认真,心思细针密缕,真可谓是把一丝不苟追求到针鼻里的人。

    我们局各科的标牌都是我用红色铅油写在玻璃板上的。我写的“财贸科”三个字的“贸”字上半部的卯字左扇门少了一“点”。谁也没有发现。过了半年多,一天,金文海突然问我,“你的门牌是怎么写的?”

    我:“拿毛笔蘸着红色油漆写的呀。”

    金文海:“不是问你怎么写的。是问你,我们财贸科怎么就缺一点?”

    我:“怎么缺一点?什么地方?”

    “你自己看!那个贸字,是不是少一点?”金文海和我一起来到他们办公室门前。

    我:“我一直这么写呀。”

    金文海:“错了!”

    第二天,我又在他们科的标牌的贸字左扇门添上一点。我心想,金文海真的够细心的了。

    他给我送来一份他写的专题分析报告。看了以后,我给他提出了修改意见。第二天他把改后的报告重新抄写一份又送过来,我又提出修改意见。就这样,三番五次的往返改了又改、抄了又抄,不知道多少次。金文海没有一点不耐烦的表示,每一次都毫无怨言的虚心接受意见。报告印发之后,金文海把改过的、多次重写的稿纸给我看,笑着说道,“你看!一本稿纸都让我写完了。”逗得在场的几个人忍不住捧腹大笑;从在场的人的表情观察,我敢肯定,大家的笑声绝没有恶意。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像金文海那样,不愿意修改报告的人也是存在的。一天,基建科的振邦送来一份只有两页稿纸的月份基建进度分析报告。看了之后,我提出修改意见。他当天下午把报告送了回来,并没有按着我的意见加以修改。我让他拿回去,再改。结果,又把原稿送了回来。我想,可能是我的意见不够具体,我又给他列出编写报告的详细提纲,比较详细地提出要修改的内容。最后,勉强按我的意见重新写了一个报告,仍然和他开始时送来的报告没有太大区别。考虑到这只是一份反映月份基建进度的材料,我也不再要求他重写,只好把原稿交给谭局长了事。当然,这种现象是极个别的情况。

    在之前审核修改的过程中,我并没有做到完美无缺、万无一失。一次,市委一位书记看了我们的一份,给谭局长打来电话,问他报告里的数字怎么搞的,看不懂。谭局长脾气大,火冒三丈,撂下电话,拿着那份报告,气势汹汹,进了我们综合科的办公室,把报告摔到我的桌子上,吼了一声,“看看!怎么搞的!一天迷迷糊糊,没有一点责任心!”

    这份报告是我们综合科写的。说句实话,审核每一份报告,我都是把报告上的数字看了又看,核了又核,如履薄冰,惟恐出现差错。我让曾毅把报告原稿找来,看了一下,原稿上的数字没有差错。原来是印刷厂那边排版有误,我们校对时没有发现。

    我们科开会,做了自我批评,让大家作为教训,引以为戒。会后立即向局里做了检讨。同时在下一期报告上,对那期报告的错误数字进行了订正,道了歉。

    1984年7月我被任命为副局长,分工自然包括抓统计分析和调查研究工作。全局的不仅要审核修改,还要签发。责任无疑是更大了。

    退休两年之后,于1999年我把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所写的等文章,进行了编辑、整理出37篇,打算刊印出版。

    出版的第一个难题,是资金问题。经过向有关单位咨询,各种费用大概需要两、三万元。按当时我的经济状况,自己是拿不出来的;只能够凭借自己的人气关系,想办法求助。思来想去,还是走合理合法的正常渠道为最佳选择。

    我当时是鞍山市统计学会顾问。统计学会肯定没有给我出版书籍这笔钱。统计学会的经费是由财政局拨付的。所以,统计学会的同志建议我,是不是去找财政局要一点。

    当时的财政局局长是宝连。我们虽然没有特殊“亲密”关系,还是有较为正常的同志关系。我把打印好了装订成册的准备出版的《钢都·鞍山经济问题专论》送给宝连。他看了之后,打电话对我说,“这些文章的目录我看了之后,我都很熟悉,统计分析和调查研究报告的那些文章我差不多期期都看。都是有参考价值的文章。给我的这本,我就留下了。有时间再看一看。”

    有了宝连同志的这种表态,心中暗喜;于是我亲自登门,说明要出书的意愿。

    “好啊,我支持你出一本书。我收到不少离退休老同志写的书。看了,我觉得,没有你的这些文章有现实意义。”听完了我要出书的想法,宝连说道。

    我:“有点困难。”

    宝连:“明白了。缺钱。可是,我(财政)的钱,不能给个人出书呀。”

    我:“我现在不是统计学会的顾问嘛,出版这本书是统计学会讨论之后,做出的决定。”

    宝连:“啊,出书属于学会的活动成果,倒是可以从学会活动经费中列支。出这本书,大概要花多少钱?”

    我:“他们算了算,估计两、三万元吧。”

    宝连:“就算是支持你们统计学会的工作,给你三万元。让学会给我们局打一  ...

    个报告,我批一下。你让学会的同志先跟我们局的行政事业处沟通一下。别让人家说隔着锅台上炕。”

    统计学会给财政局打了报告,钱很快就转过来了。有同志们的帮助,找到一家可以办理出书的中介人,交了费用,取得了远方出版社的出版书号。设计了封面,写了前言,到机关印刷厂付印了1000册。

    这些书刊印出来之后,我用了十几天的时间,依据电话簿上的名单分发赠送给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协、市政府的各位领导,及其各个部门的相关同志。人大机关和统计局、市委政研室等我工作过的单位是人手一份。国家统计局、省统计局等上级部门,辽大、东财母校等也是没有落下。剩下的几百本,在一次人大常委会上,以常委会的名义,赠送给了鞍山师范学院。

    这本书的《前言》介绍了我和编辑出版这本书的意义。抄录如下:

    《钢都·鞍山  经济问题专论》是鞍山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鞍山市统计学会顾问傅均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撰写的统计分析资料、调查研究报告、经济研究论文。由鞍山市统计学会搜集、整理。

    傅均同志退休前在鞍山市统计局、市财政局、市经济研究中心、市委政策研究室和市人大常委会工作。高级经济师。中国统计学会会员。曾担任过辽宁省统计学会理事、常务理事,辽宁省计划学会、辽宁省搞活大中型企业研究会理事;鞍山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鞍山市统计学会副会长等学术团体职务。

    该同志为鞍山市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担任过市人**制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委员和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该同志在统计局工作期间,利用统计部门丰富的统计资料,深入工厂、农村进行调查研究,编写了大量。应用国民收入等平衡统计资料、投入产出调查资料研究鞍山经济问题方面做了大量计算分析工作,为正确认识鞍山经济结构特征、鞍山地区的生产、流通、分配、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在市经济研究中心深入研究了鞍山市情,分析了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探讨了鞍山发展的战略方针,提出了发展的策略措施,为鞍山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具有独到见解的参考意见。

    《钢都·鞍山  经济问题专论》对了解鞍山、认识鞍山提供了较丰富较系统的资料,是编写鞍山史志的重要依据材料。本文搜集的报告和论文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政治经济学、统计学等经济学科的有益的参考资料。

    本书是按作者原文撰写的时间顺序编辑的,在整理、编纂过程中未做修改。——编者。

    2009年,我编写了《统计分析实践》书稿。第一部分《统计分析拙见刍言》;第二部分《钢都鞍山发展纪实》。第一部分是我在统计工作中编写和论文的心得体会。第二部分有双重意思,一是作为第一部分的参考实例;一是记载了鞍山发展情况,共搜集了39篇文章。是在《钢都·鞍山  经济问题专论》基础上重新编辑的。其中,长期综合性6篇,年度4篇,专题4篇,一次性调查资料分析报告3篇,统计分析宣传材料3篇,发言材料3篇,论文16篇。

    《钢都鞍山纪实》包括我在岗期间编写的和退休前、后撰写的论文及其他形式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在机关文件、刊物或会议上发表的;自认为是我的统计生涯中比较“有分量的作品”;是在一定范围发生作用、有一定影响、受到认可的见解或意见。这些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对鞍山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的认识、分析、判断或建议。在长期编写的实践中对鞍山市市情有了日益深广的认识,逐渐形成了一些观点;以这些观点观察分析鞍山的发展,发现了鞍山经济发展的一些本质与规律。某些看法与鞍山市的同行们有了较广泛共识,并在日后鞍山发展现实中得以验证。

    几十年来,逐步形成的认识和观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鞍山产业结构特点(文章有如《对鞍山市市情再认识特征·水平·矛盾》、《鞍山市产业结构剖析与调整对策》);科教兴市与产业升级(如《谈科技兴市的方针及贯彻中的几点具体意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势在必行》);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如《鞍山市市情特点分析》、《浅谈千山旅游资源开发的认识问题》);就业与提高人民生活(如《发展劳动密集型经济事业扩大就业面》、《鞍山市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食物构成情况》);发展生物技术与循环经济(如《实现农业“两高一优”的选择》、《做大做强生物技术产业时不我待》)等。

    重新整理编辑了这些书稿,也算是给我的统计工作生涯画上了一个句号。

    (2014年2月14日16:56:08)

(https://www.tbxsvv.cc/html/13/13730/13615051.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