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鸡·狗·猫·蟑螂
我们没有养猪,m喂了两只老母鸡。第二年开春,两只母鸡开始下蛋,孩子看见自己家养的鸡下了蛋,觉得新鲜,非常高兴。一听见老母鸡咯嗒嗒、咯嗒嗒叫唤,老大和老二就会飞快地跑到鸡窝拿鸡蛋。
怎奈好景不长,夏天,老母鸡有时下软皮蛋,m听王校长爱人老赵说小鸡缺钙,给鸡喂点石子吃就好了。于是,她从房后小河沟里捡回白色小卵石,用斧子砸碎,喂鸡。鸡不吃,m抓住鸡,把砸碎的小卵石碎块硬是塞进鸡脖子里。早晨起来,一只老母鸡死了。房东大嫂看见后,说道,“也没有闹鸡瘟呀,鸡怎么死了!是不是吃什么东西了?”
m:“昨天给它们喂点碎石子。”
大嫂:“能是吃石子撑死了?不能啊。开膛看看。”
房东家的大小子陈勇找来一把镰刀,把鸡肚子割开了。发现砸碎的小卵石锋利的边缘,把鸡的食道划破。另外一只鸡命大,没有事。
祸不单行。进了二伏,社员开始种白菜。老陈家东侧一户社员的自留地就在房前,小鸡出去了,自然就跑到人家地里觅食。一天,天黑了,也不见老母鸡回家。两个孩子和三平子几个人跑到地里去找,发现,老母鸡死在东侧社员家自留地里。拿回来之后,房东大嫂一看,说道,“这鸡是吃农药药死了。”
原来,社员播种之后,害怕小鸡到地里扒、吃种子,故意于播种时在种子中和上农药。一定是这个老母鸡在人家播种白菜的垄上刨、扒,吃了和了农药的菜籽,死了,也是罪有应得。
老陈家养了一条看家狗。很老实,很少吠叫。它每天夜间都趴在老陈家菜窖上面的窖盖子上睡觉。不知道是老陈家大小子陈勇训练的,还是那个狗真的懂事,到了晚上总是尽职尽责地跑到菜窖上执勤。
一天夜里,半夜,我被一种从未听见过的声音惊醒。老大突然喊道,“妈!妈!听!什么声音?”
一种“呜呜”的声音,似哭声,似吼声;似人声,非人声。这种沉闷的声音从枕头下面传来,好像来自于炕洞,又好像来自于窗外。令人惊恐,瘆得慌。
老陈家的人也听到了这个声音,出来查看。我听到他们走动的声响,开了灯。老陈大哥见我们屋里开了灯,说道,“这是什么声音?太瘆人了。”
“就是。”我穿了衣服,出去了。
老陈家大小子也出来了。我们三个人在院子里仔细倾听,辨别声音的出处。陈勇突然大声说道,“是狗!是狗嚎!”
老陈大哥:“在哪里呢?指定是出事了。”
我:“它不是总趴在你们家菜窖的盖子上吗。”
听到了我们说话,狗的叫声有了变化,且“汪汪”的吠了起来。陈勇跑到菜窖顶上,喊道,“在菜窖里呐!这个笨蛋!怎么把菜窖盖子给弄到窖里头了!”
老陈大哥拿来梯子(农村卸梨用的那种独木杆梯子,横撑不是在两边木杆的中间,而是在独木杆的两侧)顺到窖底。陈勇下去,让狗顺干往上爬,狗不爬。陈勇对他爹说,“怎么整?它不上去。”
老陈大哥:“抱上来!”
陈勇:“那么大的狗,我抱不动。”
“笨蛋!上来,我下去。”老陈大哥下到窖里,陈勇爬了上来。
老陈大哥右胳膊夹住狗,左手攀着梯子横撑,上到菜窖窖口,我和陈勇伸手抓住狗腿,把狗拽了上来。
回到地面的狗,不断地摇着尾巴,竖起狗鼻子,围着我们三个人紧贴着我们的大腿转来转去,从嗓子眼里发出“齁——齁……”叫声,好像是对把它从菜窖里弄出来的救命之恩向我们表示感谢。
老陈家的大狸猫长得又肥又大,足足有半米来长;躺在锅台上,能够占满锅台的一边。老陈家的狗看见陌生人到来,从没有敌意,总是围前围后,表示欢迎;而老陈家的大狸猫恰恰相反,有生人进屋,它一定会“嗷嗷”的叫几声;两只圆眼睛死盯盯的看着进来的人。
大狸猫晚上总是睡在锅台上,经常躺在我们家这边的锅台。
大狸猫睡在锅台上,大概和蟑螂有关。老陈家的蟑螂很特别,个头大、色彩鲜艳、油光崭亮。一次,晚上我起来到外屋水缸舀水,打开电灯,大吃一惊。奇怪!我们家的锅台、锅盖怎么好像镶了磁砖一般。锅台、锅盖经电灯灯光的照射,一片枣红色、闪闪发亮。仔细一瞧,原来是一层密密麻麻的蟑螂。
大狸猫听见动静,半睁开眼睛,看了看,又闭上。然后,懒洋洋地张开嘴,眼见几个蟑螂被大狸猫纳入口中,大狸猫稍稍抬起头,左右轻轻摆动着,闭着眼睛,嘎嘎吱吱地嚼了起来。
怪不得大狸猫浑身上下油光水滑,原来是吃了蟑螂的缘故。
有了这只大狸猫,从我们家住进老陈家,没有发生鼠害。
秋天,老陈家的大狸猫丢了。找了几天,没有找到。大家怀疑让知青点的小“五七”给抓去扒皮吃肉了。
(五)赵队长的骂小“五七”
大台沟大队的青年点在我们家的自留地西南侧。大约有20多个下乡青年,都是鞍钢职工的孩子,年龄较小,多数为初中生,男女生大体各占一半。
入冬之前,大队为青年点吊了棚,糊了窗户(农村的房子的窗户,下半扇镶玻璃,上半扇糊纸)。没过两天,我在青年点房前过,只见窗户上糊的窗户纸上千疮百孔,每一个窗户格一个窟窿。见此情景,我走进了青年点屋里。屋里一个人没有,抬头一看,纸棚和窗户一样,也都破烂不堪。这是男知青的宿舍。出来,我又进了女知青宿舍。有两个女孩子坐在炕沿上,看着天棚发呆。和男知青那屋一样,纸棚也已经没有一块完整之处了。我问道,“你们这是怎么啦?”
答:“都是那几个男同学拿秫秸捅的。我们不让他们捅,他们不听。”
我:“你们的人都哪去了?”
答:“回家了。一会我们两个也走。”
看了这种情形,弄得我哑口无言。
春播开始,大队派人把知青找了回来。
一天,我们正在吃晚饭,一个男知青拿着一个饭碗,进屋后,对着m说,“姨!给点酱油。”
m下地,到外屋给他倒了半碗酱油。问道,“还要点什么?”
男知青看看我们,摇摇头,走了。
“真可怜。”青年出了门,m见到他从窗前路过,又大声说,“缺什么过来拿!”
知青点的孩子们春、冬经常吃的饭菜就是高粱米和大白菜、土豆。油盐酱醋常常断顿。那个时侯的高粱是新品种高产的晋杂五号。社员们有一句口头语,“晋杂五、晋杂五,不好吃,不好煮。”一点不假。
一天,社员们议论马风公社的的知青和另一个公社的知青合伙偷生产队的窖藏白菜。大体的情节是,两个青年点事先商量好,互相偷白菜。夜深人静,一个 ...
青年点的知青到另一个生产队菜窖,把看菜窖的知青用绳子捆绑起来,把白菜偷走。就这样,互相偷。
“市里下放到农村的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你是好人,还能下放……”赵队长不知道又在什么地方喝了酒,听到几个社员谈论此事,便借机破口大骂。赵队长看见我和王校长从小队门前路过,故意提高了嗓门。王校长看了看我,若无其事的笑了笑。
(六)种驴和牛拉机
二队养了一头种驴。深灰褐色,个头大,威武精神,耳朵长,胸肌发达,颈项挺拔,躯干结实匀称,四肢细长健壮,蹄小坚实,皮毛光亮柔润。是临近几个公社少见的优良种驴。经常有外大队、外公社前来找去给他们的驴、马配种。
二队有一个50多岁的老社员专门伺候和管理这头种驴。队里规定,任何人都不得骑驴。种驴出去到其它大队配种,只能够牵着走,绝对不准骑。
一天,我从公社回家,远远的看见从小女寨方向,过来一个骑驴的人。只见那个骑驴的人走到进大台沟的岔道口,左右环顾一番,大概没有看见熟人,骑着驴拐向大队方向。快到村口,才从驴身上出溜下来。原来是二队侍候种驴的那位老社员,从东边的哪个公社配种回来。看起来,二队的不准骑驴的禁令,只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才起作用。
我们一小队从鞍山小型拖拉机厂买了一台新出厂的手扶拖拉机。陈队长和两个转业兵社员,从市里把拖拉机开了回来。晚饭前,听说拖拉机要回来了,一些社员和孩子们跑到进出大台沟的岔路口,迎接拖拉机的到来。
孩子们看见转业兵社员开着拖拉机从公社医院方向开过来,高高兴兴地向拖拉机跑去。孩子们围着拖拉机跑来跑去,不断高呼“拖拉机!拖拉机!”
拖拉机走到岔路口,拐弯之后,突然灭火了,拖拉机停在那里,一动不动。两个转业兵社员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就是打不着火。半个多小时过去了,拖拉机还是动弹不得。陈队长急了,喊道,“老刘!回队里牵一头牛来,把拖拉机拽回去。”
老刘牵来了牛,带来牲口套。几个社员把牲口套拴在拖拉机上,套上老牛,拉着拖拉机进村了。孩子们跟在拖拉机后面,又是高声呼喊,“牛拉机!牛拉机!”
(七)拉练与大饼子面汤
1970年冬天开始,解放军部队以“吃、住、走、打”为内容的拉练活动在全国掀起**,当时的口号是“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常常会看到有一队队的解放军战士不知道从哪里来,在大台沟的山上走过。
春节,我们全家去旧堡孩子姥姥家过年。回来的时候,发现,堆在窗前准备生火取暖的500斤疙瘩(幼树经多次砍伐后遗留的树干与树根结合部形成的结核,)不见了踪影。老陈家大嫂看见我们回来了,急忙过来说道,“你们家的疙瘩都让来拉练的那些兵给烧了。”
m:“是啊?”
大嫂走了之后,我又发现,我自己做的小柜的柜盖上有30来毫米长的烧糊了的一条痕迹。我暗想,只是烧了一条发黑的痕迹,没有把小柜烧了,值得庆幸。
闲谈的时候,我说,“解放军不是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吗!怎么疙瘩用了,也不赔钱,烧了柜盖也没有留下个道歉的字条。”
m:“是不是解放军战士弄的,我们也没有看见。烧就烧了吧。”
71年夏天,又有解放军拉练的队伍来了,有7、8个战士住到老陈家。
一天夜晚,大队来了宣传队,放映电影。老陈家全家和住在他们家的战士全部跑到大队去看电影。睡觉前,我出去方便,看到老陈家家里空无一人。解放军战士们的步枪挂在墙上,窗户大敞四开。见此情景,我不自觉地跑到大队放电影的地方,找到一个年龄较大的解放军,把情况和他说了。他好像并没有把我向他反映的情况当成一回事,只是说,知道了。我躺在炕上睡觉前,没有见到有解放军战士回来看家。
1971年,父亲退休了。秋天从密山来到什司县看我们。几天的时间,父亲就把大台沟的沟沟叉叉走了一个遍。他领着两个孩子,在生产队秋收过后的地里玩,搞点“小秋收”。倒是没有空手回来的时候。不管多少,总是能够拾点黄豆夹、花生、小地瓜之类的东西。
一天,父亲对我们说,“大台沟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地少了点,山上弄好了,也有出钱道。看家家户户的住房,比咱们家那边要好。看老陈家吃的,实在是不咋的,就是缺粮啊。”
“是啊,上秋了,还好一点了。春天那咱,老陈家经常吃的就是土豆片、高粱垃子(高粱带壳在粉碎机里绞碎)煮在一起,熬一大锅粥。”我接着说道。
父亲:“你们插队下放这些人的供应粮,能给到什么时候?”
我:“上边没有什么说法。估计一时半会儿不会取消。”
父亲:“不管怎么样,还吃国家供应粮,细粮和市里一样吧?”
我:“是。我在粮站搞运动,不怎么在家吃饭,她们三口用不着吃多少粗粮。就是有时看到老陈家的饭菜,对比起来,吃的不那么自在。”
“这不,觉得蒸馒头太显眼,就想变变样,贴了一回大饼子(仿照玉米面大饼子的做法)。锅底下熬的豆角,把发好了的白面,揉成团,一个一个拍成苞米面大饼子那样,贴到锅边上。揭锅的时候,一看,大饼子没了,全都出溜豆角汤里头去了,成了面汤了。”m说完了,大家笑了一阵子。
父亲:“我看老陈家这些日子总是吃地瓜。”
我:“地瓜也是顶粮食分给社员的。现在他们吃的不是顶粮食分的地瓜。是开圈(秋收时,生产队集体收获之后,地里的残留粮食等收获物,允许社员去捡拾)给的。”
父亲:“开圈给的?什么意思。”
我:“起地瓜的时候,有一天半夜十来点钟,陈队长来到老陈家窗前,轻轻地敲窗户。小声喊道,‘老陈家!开圈了!快点起来!’怕我们听到,还是让我听到了。早晨起来,老陈家屋地堆了一堆新起的地瓜和装地瓜的麻袋。这些地瓜也能够顶几十斤粮食。”
父亲:“你们生产队的头头们还真的能替社员着想。”
我:“这种情况,大概哪个公社都有。”
呆了一阵子,父亲要回家。正好,南国梨大丰收,我到生产队卸梨的山下,装了十几斤又红又大的南国梨。什司县的南国梨个头大,表皮较粗糙、红色偏重,肉质没有千山以南地区的南国梨那样细腻,酸味突出,吃起来杀口,别有风味。
临走时,我把父亲送到汤岗子火车站。乘大连去牡丹江的火车,回家了。
(https://www.tbxsvv.cc/html/13/13730/13615013.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