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大婶道:“说来也是缘分,不知蓁儿你还记不记得住在巷尾的王二麻子?那是个知恩图报的后生,因为感念你的扶助之恩,隔三差五就登门帮忙干活,也是他第一时间发现你爹不妥,帮忙找大夫抓药的。”
“王二麻子?”叶蓁蓁一时想不起来,困惑地问道。
“净山寺的煎饼摊主。”
崔维桢的记性比他好多了,只是提点了一句,叶蓁蓁立马有了印象,原来帮助了她爹的好心人是她上次和维桢踏青时遇到的煎饼摊主,那摊主打着景宁伯府的名声做买卖,最后问清楚,才知道是被叶大婶指点过几次的。
叶蓁蓁当时并没有生气,反而夸赞他的煎饼美味,从此王二麻子家的煎饼闻名京城,成了一个响当当的招牌,每天都有数不清的食客前来排队买他的煎饼,薄利多销之下,每日也能赚上不少银子。
那日的帮助对于叶蓁蓁来说只是举手之劳,甚至比不上崔维桢隔日送给她的琉璃镜来得记忆深刻,但是对于王麻子来说,那是足够改变一生的幸运。
他自知人微言轻,对于景宁伯府来说算不上什么,便把恩记在了叶府上,才有这次的福报。
果然,日行一善,积善成德,佛祖诚不欺我。
“娘,您先休息一会儿,我与维桢去一趟王兄弟家。”
叶大婶是平民百姓出身,只觉得邻里之间串门拜访是常事,更别说登门致谢了,丝毫没觉得以大女儿和大女婿的身份,亲自给一个贩夫走卒致谢有什么不对,反而觉得女儿未曾忘本,心里欣慰极了。
她连忙道:“去吧,去吧,你们难得回来一趟,我正好杀一只大母鸡炖上,等你们回来就能喝了。”
叶蓁蓁虽然不馋大母鸡,但她怀念来自娘亲的味道,非常高兴地应下,留下玉秀和几个丫鬟帮忙,她与崔维桢挑拣了些礼品,便一起出门了。
叶府门口不知何时聚集了一群看热闹的百姓,一瞧见他们出来,就激动地嚷嚷开来:“宁国夫人出来了!宁国夫人出来了!”
众人奔走相告,呼朋唤友地前来看热闹,这场面热闹得堪比追星,叶蓁蓁的封号被频频提及,反观崔维桢的爵号就甚少被提起,似乎在通善坊,街坊邻居们更喜欢称呼他“宁国夫人的郎君”,而不是什么“景宁伯”。
叶蓁蓁只觉得有趣,一边应承着热情地街坊邻居们,一边与崔维桢咬耳朵:“果然不愧是我的’娘家’,在这儿,我的名号比你好使多了。”
每次回娘家,她得到的都是这等明星般的待遇呢。
崔维桢觉得她骄傲的模样着实可爱,便有心奉承她:“何止是在你娘家?现在你去京城各个街坊市井走一圈,都能等到现在这样的待遇。”
此话一点也不假,如今百善堂和永善堂的热度正旺,叶蓁蓁在民间的威望空前提高,大周的百姓可以不知景宁伯,但对于提出筹建善堂的宁国夫人,是耳熟能详的。
除非愤世嫉俗,谁又能拒绝来自旁人的善意呢。
(https://www.tbxsvv.cc/html/128/128680/135139.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