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 > 都市言情 > 催泪系导演 > 第七百三十三章 最乐观的态度,和最绝望的现实

  华国《电影周刊》的副主编,周清泉从柏林电影节发回国内一篇影评上写道:

  “《美丽人生》李易导演作品。

  这部电影可以说,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仿佛是两部不同的电影,前面有多么欢乐,后面就有多么惨烈。

  相信大家都记得圭多追多拉的片段。

  那真的是人生处处有惊喜,每一次的相遇都是精心安排的浪漫!

  可是实际上呢?

  真正让多拉疯狂的爱上圭多,让圭多能追到多拉不仅是因为他聪明,更重要的是他把多拉视为自己的公主。

  他不仅是这么说的,而且也是这么做的。

  追求一个心仪的女孩,用的各种惊喜各种浪漫,其实在我看来,并不是圭多最独特的魅力,最让人感怀的是他始终如一的态度,他不管是在婚前还是在婚后,都一直把多拉当成公主对待。

  我们通常在恋爱的过程中,很多人都说,结婚前是公主,婚礼当天是皇后,怀孕时是贵妃,生完孩子,就沦落成女仆了!

  可是圭多却始终如一地把多拉当成自己的公主!

  这一点从婚后有了约书亚之后,他依然不会忘记,在日常生活之中给予自己的公主惊喜和浪漫。

  真正的做到了,让她在任何时候,都是公主,在任何时候都能有惊喜有浪漫!

  这才是他最可贵的!

  他在蛋糕上写下“早安,公主”,骑马带走多拉,给多拉铺地毯,在集中营用广播和她说话,放歌给她听……这些行为都很浪漫。可以说圭多对多拉的爱,是一以贯之的,从未有过改变。

  哪怕是在最后的时刻,让人感触最深的是圭多去找多拉,结果被发现了,然后被枪毙了。

  更残酷的是第二天战争就结束了。

  我想可能很多人看完电影都会疑问:如果圭多没有去找多拉,第二天他们是不是能全家团聚?圭多的死是不是没有意义?

  可是正因为我们是从正常人的思维去想,所以我们会认为,第一时间应该是保证自己的安全,正常人不会像圭多那样冒着被枪毙的风险去找妻子,不会大费周章为儿子编织一个善意的谎言,也不会像多拉那样明明不是犹太人还主动要被关进集中营……

  正是因为正常人不会做这种事,所以圭多、多拉的行为更让人感动,因为他们做了人们没有勇气去做的事。

  多拉愿意以进入集中营的方式和家人在一起,圭多愿意冒着生命危险用广播说“早安,公主”,还放歌给她听,更能说明他们感情真挚。

  电影没有没有直接用血腥恐怖的镜头来体现集中营的惨烈,而是通过和前半部分圭多一家人的幸福生活相对比。而是通过平铺直叙的方式,展现了他们以前的生活越幸福,我想这越能凸显集中营的生活有多痛苦。

  影片基调越幽默有趣,越能凸显结局的悲伤。

  如果没有和平,你怎么知道战争有多残酷呢?

  《美丽人生》这部电影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可我跟大多数人一样,看完这部电影还是流泪了,不管它的拍摄手法再怎么喜剧化,我还是哭了。为爸爸跟儿子玩的游戏,为爸爸最后走过箱子时的表演,为最后缓缓而来的那辆坦克。

  关于《美丽人生》,很多观众的第一反应就是影片中的父爱很感人。

  的确,父爱是影片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但它并不是影片的主旨。

  在我看来,父爱只能算影片的第二大主题,影片真正的主题其实还是反战、反歧视。

  圭多申请开书店迟迟没有成功,就是因为墨索里尼推行的种族歧视政策,犹太人干什么都不顺利。

  除此之外,学校校长告诉学生他们是世界上最高贵的种族。

  街上随处可见禁止犹太人入内的店铺。

  当然最残忍的还是**屠杀犹太人,电影里面并没有直观地展现这些令人发自的暴行,但是却通过更多的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来展现大屠杀的暴行。

  第一个是在圭多父子被抓走的时候,坐在他们旁边的养猫的女孩,当这只猫再次出现的时候,它的主人已经不在了。

  电影没有通过拍女孩被杀的镜头来卖惨,而是用一些细节暗示她遇难了。

  通过对话,告诉观众,**让老人和孩子去洗澡,而实际上却是让他们进入毒气室。

  在后半段,有一个场景,是多拉跟一个女犯的对话。

  女犯:“这女兵一来就发恶,门口那女兵,刚来时相当好,后来变得最凶。”

  多拉:“可起码她没有让老人和孩子干活啊。”

  女犯:“不用干活的,得去死。”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是全身发寒的。

  那堆积成山的遇难者们的衣服堆,还有那只猫,都在暗示着这一切。

  这种细思恐极的细节还有很多。

  在集中营里,医生告诉圭多,他的兽医朋友考了他一个谜语:肥肥丑丑,胆小到发黄,你问我我是什么家伙,我答:嘎嘎嘎。

  医生说他不知道谜底是鸭子还是鸭嘴兽,还说鸭嘴兽的叫声不是“嘎嘎嘎”。

  或许对于医生的态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但是通过前面的铺垫,我更愿意相信,他是想要救人的。

  所以医生这是话里有话,他用鸭子和鸭嘴兽叫声不同,表达意大利人和德国人语言不同。

  这一点在餐厅里,约书亚不小心用意大利语说了“谢谢”,引起了德国人的怀疑,我人为就是呼应医生的那个谜语。约书亚不能保证自己一直不说话,这让医生发现帮他们逃出去比自己想象中难得多。

  我更愿意相信医生在这之前他的确曾经想过要帮助圭多一家人逃跑,但最后他还是放弃了。

  圭多是很聪明的人,他从医生的谜语中听懂了他想表达的含义,所以难过地离开了。

  其实医生也有他的难处,如果他帮助圭多一家人逃跑失败了,他也没有好下场。

  不是医生不想帮忙,归根结底还是**太凶残了,不仅不放过犹太人,连帮助过犹太人的人也会死得很惨。

  细节,还是细节,影片当中的谜语出现过好几次,但是每一次其实都不是随意的,而是和整部影片的主题前后呼应的。

  还有一个片段也让人印象深刻。

  在毒气室外,德国女军官摔了一跤,圭多的叔叔关心地问候她:有没有摔伤?

  这个细节不太起眼,可能很多人都忽略了,但是在我看来其实意味深远。

  女军官是刚从毒气室出来,她做这种事已经很多次了,她知道里面的人会是什么下场,所以她走路的时候才会神不附体,摔了一跤。

  但是犹太人都被蒙在鼓里,不知道去的是毒气室,以为真的只是洗澡。

  圭多的叔叔是酒店的大帮,所以他出于职业习惯向摔了一跤的女军官表达关心,这是一个具有优良品德的普通的关心,可是**女军官回应他的却是一个冷漠的眼神。

  导演没有简单粗暴地用血腥恐怖的镜头表现战争的可怕,没有拍摄毒气室里的特写,没有拍摄受害者的惨状,整部影片只有一个一闪而过的遍地尸体的镜头,甚至连圭多被枪毙都只有声音没有画面。

  这么做并不会削弱电影的力量,反而更能体现导演对生命的尊重。

  影片更多的是通过剧情、细节、隐喻反映受害者经历的苦难,比用恐怖惊悚的镜头吓唬你更能让你感同身受。

  所以我想影片要表达的并不仅仅是歌颂父爱,更重要的是用圭多的牺牲和全家人的遭遇让人们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以及种族屠杀的可怕之处。

  圭多用一个美丽的谎言,让身处地狱的儿子以为自己身在天堂,这个故事很感人。

  但看了这部电影,我们会更希望世界和平,不再有战争和歧视,父亲们不需要用善意的谎言欺骗孩子,因为他们本来就身在天堂。”

(https://www.tbxsvv.cc/html/127/127699/709301062.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vv.cc.tbxsvv.cc